1500億龍頭房企“爆雷” 融信中國境內外債相繼違約 有樓盤被曝停工
融信中國首現美元債利息支付逾期,而在此之前,其便已經出現多筆境內公司債違約,合計本金超過20億元,未來一年,將是融信中國債券到期高峰期。
來源/黑池財經
房地產市場又現股債雙殺,7月11日,去年合同銷售金額超1500億元的地產龍頭融信中國突然“爆雷”。
當日開盤后,融信中國股價一路下殺,盤中跌幅超過10%,截至當日收盤,報1.26港元/股,跌幅11.39%,創近年來新低,同時,融信中國交易中的美元債“RONXIN 6.75 08/05/24”突然暴跌超30%。
消息面上,融信中國首現美元債利息支付逾期,而在此之前,其便已經出現多筆境內公司債違約,合計本金超過20億元,而未來一年,將是融信中國債券到期高峰期,能否償還,將是更大的考驗。
境內境外債相繼“爆雷”
具體來看,據融信中國披露,由其發行的一筆于2023年6月到期和2023年12月到期的美元優先票據,利息支付均出現了困難,合計金額約2787萬美元,如未能履行到期債務償還義務,并無法及時與債權人達成解決方案,可能導致相關債權人要求加速償還相關債務或采取強制行動。
而就在幾天前的7月3日,融信中國境內公司債剛剛違約,“19融信01”本金兌付日期為2023年7月3日,而公司無法兌付,“19融信02”也同樣無法兌付,并與7月5日召開了上述兩只債券持有人會議審議并通過了展期議案。
境內境外同時“爆雷”,這也使得融信中國交易中的美元債“RONXIN 6.75 08/05/24”突然暴跌31.3%,同時,融信中國股價也大幅低開低走,7月11日跌11.39%,7月12日再跌10%,報1.26港元/股,刷新近幾年新低,市值也僅剩21.21億港元。
一年內到期境內外債券總額超160億
實際上,從融信中國存續債券來看,未來一年,將是其債券到期高峰期,東方財富數據顯示,融信中國當前共存續有8筆公司債券,剩余本金總計達86億元。
除了上述兩筆被展期的境內公司債,還有4筆公司債將于1年內到期,4筆債券剩余本金合計達49.5億元,其中,有兩筆將于本月(7月)及8月到期,剩余本金合計達到29.5億元,此外,融信中國目前還存續兩筆私募債,剩余本金為21.5億元。
除境內公司債,融信中國還有三筆境外美元債將于1年內到期,本金余額合計達14.2億美元(約為人民幣95億元),照此粗略計算,未來一年內,融信中國到期境內外債券總額達到約166億元。
另據中誠信國際披露,融信中國年內公開市場直接融資類產品到期(含權到期)規模較大且部分月份到期壓力較為集中,從公開市場到期債務分布來看,2022 年7~12月,融信中國合并范圍內境內外公開市場到期/回售債務金額為112.10億元。
此外,其2023年內、2024年內、2025年(含)以后境內外公開市場到期債務金額分別為 96.45億元、12.18億元和37.62億元。
而公開債務除了債券外,融信中國的商票也出現逾期,據統計,截至2022年6月30日,融信中國共有5筆商票出現在了上海票交所持續逾期名單中,金額從幾十萬等近千萬不等。
上海項目被曝停工,銷售額同比下降超53%
債務和商票違約的另一面,是融信中國受限的流動資金和不容樂觀的銷售業績。
據融信中國發布的年報顯示,2021年,營業收入332.84億元,同比下降31.09%;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2.95億元,同比下降46.66%,在手非受限現金約為155.73億元,扣除64.83億受限制存款外,真正可用的流動資金為90.9億元,而其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借款約為227.3億元。
也就是說,融信中國似乎還不起即將到期的短期借款,償債壓力巨大,而融信中國已出售多個項目回籠資金,今年1月,融信中國退出杭州雅望居所屬項目公司,此前,其持有該項目公司50%股權;一個月后,融信中國又將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寧波海亮房地產55%股權,出售給浙江貝澤集團,代價4.21億元,這兩項資產出售所得款項,均用于歸還銀行借款。
而值得注意的是,據中國房地產報報道,今年6月中旬,上海市嘉定區融信海納印象項目的多名業主表示,他們于去年購買的海納印象項目已停工超過7個月,該項目為“融信系”獨立操盤,已于去年清盤(共4期),均價59000元/平方米,開發企業為上海融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股權穿透關系為蘇州融廷置業有限公司100%持股——該公司大股東系融信(福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業主們多方查證發現,融信海納項目預售資金監管賬戶余額僅約6億元,而尚未發放的三四期業主按揭貸款約為5.97億元,可以初步估算出項目的預售資金監管賬戶余額,恐無法支撐樓盤完工、辦理產證、償還開發貸,存在的爛尾風險。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融信中國的銷售也出現了大幅下滑,根據其發布的最新銷售數據,2022年1月至6月,融信中國總合約銷售額約為人民幣387.37億元,同比下降53.3%。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