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地產“公章爭奪案”后續:兩名被“罷免”高管獲法院禁令
一家公司,兩組管理團隊,誰是南太地產真正的掌權人?
作者 | 蘇影?編輯丨盧泳志?來源 | 野馬財經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老牌中概股公司南太地產(NTP.N)在資本市場中向來低調,但最近兩年卻因陷入控制權之爭,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
近日,其股東雙方爭奪公章等糾紛有了最新進展。
7月12日,南太地產公告稱,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已批準,禁止南太地產前CEO王家標和前監事張瑜在案件訴訟期間使用公司印章和相關證照。
據了解,此事源于去年12月南太地產的董事成員罷免,出現矛盾的雙方分別是南太地產的第一大股東佳兆業和第三大股東IsZo Capita Management LP(簡稱:IsZo)。
來源:南太地產公告
2021年12月3日,南太地產對外披露,公司已召開股東大會,4名由佳兆業任命的董事被罷免,6名由IsZo提名的董事進入管理層。而王家標和張瑜正是被重組后的董事會所罷免。
此后,雙方對于南太地產的控制權歸屬互不相讓,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營業執照、公章和多個銀行賬戶等交接也并未順利進行,最終出現此次訴訟事件。
南太地產表示,王家標與張瑜作為佳兆業的長期盟友,自被罷免后,二人在過去七個月的時間里仍一直聲稱代表南太投資,并對外進行公司經營管理活動。此項裁決將有效限制二人轉移南太投資資產及代表南太投資達成新的商業安排。
南太地產相關人員則回應稱,公司當前生產經營活動正常,公司公章與法人從未變更,仍在法律范圍內。目前此事件還在處理當中,后續如有進一步回復將在公司官網進行披露。
對于此次高管收到法院禁令一事,北京市京師(上海)律師事務所建設工程部主任孫艷律師分析,涉案法院對南太地產兩前任高管發出禁令,是南太地產佳兆業與外資股東公司控制權之爭的延續。王家標、張瑜收到法院禁令意味著兩位前高管不能在法院訴訟期間繼續管理、控制南太地產的印章和營業執照等,不能以南太地產名義從事任何民事行為。否則,法院將裁令二者的行為無效,并可能裁令二者承擔因其無權行為導致的相關法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長達2年的控制權博弈
佳兆業和IsZo的控制權之爭雖然爆發于2021年12月,但事實上,火苗初次現身卻是在2年前。
2020年3月19日,南太地產以7.05億元拿過一宗位于東莞的商住地塊。當時,因拿地動用了上市公司80%以上現金,公司第三大股東、國際對沖基金IsZo曾對此提出反對,但最終該地塊仍被南太地產收入囊中,并稱其為“開拓需要”。
雙方的分歧自此埋下種子,后愈演愈烈。
2020年10月,佳兆業曾試圖增持南太地產。當時,南太地產表示擬以1.47億美元向佳兆業配售公司1605.12萬股,交易完成后,佳兆業對南太地產的持股比例將增加至43.9%。
來源:南太地產
不過,佳兆業的增持計劃遭到IsZo反對,并因此向英屬維爾京群島商事法庭提起法律訴訟。2021年3月,該案件判決結果出爐,裁定佳兆業的增持行為無效。后佳兆業提起上訴,2021年10月,上訴被駁回。
在此期間,2021年3月,IsZo還向中國大陸的南太利益相關方發出公開信,要求召開股東大會以重選部分董事會成員。
后在上訴案件做出裁決后的11月30日,該股東大會最終召開。當時會上,約60%的南太股東投票通過了IsZo提出的議案,罷免了與佳兆業相關的4名董事,并選舉6名由IsZo提名的獨立董事候選人。
2021年12月1日,南太地產新任董事會召開會議,首席執行官王家標等人被免去職務。另外,新董事會還表示,公司已簽訂了為期一年的股東權利計劃,以應對后續可能遭遇的惡意并購。
至此,雙方的控制權之爭似乎到達了終點。
不過,2022年1月13日,南太地產新董事會在發行人報告中披露,被罷免的高管王家標拒絕承認自己已被罷免,并拒絕配合有序移交中國業務。
對此,1月14日,南太地產官網發布聲明,目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正常,發行人報告嚴重失實及扭曲真相,已對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家標名譽權、社會聲譽等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公司已就報告不實信息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
來源:南太地產官網聲明
5月,新董事會再次提到,因管理團隊交接不順,公司2021年財報將無法按期發布。
值得注意的是,據觀點新媒體引據市傳消息介紹,今年3月,IsZo曾組織了數十名不明身份人士及開鎖人員,闖入南太投資位于深圳寶安的辦公場所,撬開若干保險柜并“奪取公司印章及數十支銀行Ukey等財產等”。
不過,據7月披露的最新起訴案件來看,公司印章和相關執照還在原董事會高管手中。
王家標、張瑜是誰?
本是兩個大股東之間的控制權斗爭,但此次站在事件中心的卻是兩個人。
在介紹王家標和張瑜之前,先來看下南太地產的往事。事實上,不同于老牌房企佳兆業,南太集團做地產是半路出家,2013年才由電子制造業向房地產轉型。
2017年下半年,原創始人顧明均退休之際,佳兆業從其手中收購南太地產650萬股股權,并在此后連續增持,Wind數據介紹,截至2017年12月,佳兆業在南太地產的持股比已達到25%,成為第一大股東。
來源:Wind數據
而佳兆業入主南太地產之后,2018年和2019年,本次事件的主人公張瑜和王家標也分別加入了南太地產。
事實上,在加入南太地產之前,王家標是地產行業的老兵,曾擔任過佳兆業集團(深圳)有限公司營銷總監、佳兆業集團(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佳兆業環保產業研究發展(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等多個職位。
進入南太地產后,張瑜任職公司監事,王家標則被任命為中國運營部總經理,負責中國項目的全面運營管理。2020年9月,王家標又被委任為公司首席執行官。
從規模來看,當時的南太地產并不是一家典型房企,主要有三宗地塊,均位于深圳市。其中兩宗相連地塊位于寶安區,占地約5.3萬平方米;另外一宗位于光明新區,占地約10.4萬平方米。
佳兆業掌權后,發揮了其老牌房企的特長,將深圳市光明云創谷、南太科技中心等項目建設持續推進,為公司的后續盈利埋下伏筆。
此外,王家標加入一年后,南太地產還出手拿下第一宗住宅用地——東莞麻涌商住地塊,總代價7.0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二級市場對于南太地產的拿地行為似乎并不認可。拿地第二天,南太地產股價明顯下跌,收盤價為3.76美元/股,跌幅12.56%,佳兆業入場以來的最低股價3.66美元/股也在當日誕生。
來源:Wind數據
此后,南太地產的股價開始在高山低谷間反復橫跳,最高時股價曾達到過37.88美元/股,與之前的3.66美元/股相差了約10倍不止。截至2022年5月23日,停牌前的南太地產股價為4.21美元/股,總市值約1.7億美元(約11.49億元)。
不過,盡管張瑜和王家標加入后,南太地產的股價坐上了過山車。但從財務表現來看,近幾年其盈利能力卻有了明顯提升。
2017年,佳兆業首次加入時,南太地產當年營收為185.1萬美元,凈利潤為394.4萬美元。當時,南太地產表示,利潤增加主要是由于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定期存款產生了760萬美元的利息收入。
來源:東方財富網
目前,雖然南太地產的2021年年報尚未披露。但據其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南太地產實現營收8438.5萬美元,較四年前增長了4458.89%;凈收入2102.8萬美元,較四年前增長了433.16%。
南太地產成色幾何?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被佳兆業和IsZo視為“香餑餑”的南太地產,其自身又有哪些魔力?
南太地產成立于1975年,由“電子大王”顧明均創立,起家于電子制造業,1988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03年轉板美國紐交所。截至目前,公司已經完成由電子制造業向房地產行業的轉型。
不過,雖然是一家房地產公司,但南太地產旗下只有5個商業項目和1個住宅項目,分布于深圳、上海、無錫、東莞四座城市。
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南太地產持有的租賃房地產資產凈值為1.52億美元,比2020年底增加5950萬美元;正在開發的房地產凈值為3.18億美元,比2020年底增加570萬美元。
具體來看,其持有的租賃項目總面積約為36.5萬平方米,其中約31.02萬平方米位于深圳,占比85%;另外15%則分別位于無錫和上海。
來源:南太地產財報
南太地產介紹,到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深圳項目的入住率達到67%,無錫和上海項目的入住率達到99%。
除了商業地產項目,南太地產在東莞還有一個名為南太·瓏璽的住宅項目,總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
2021年7月30日,南大地產獲得南大·瓏璽部分樓棟的預售許可證,并于8月開始預售首批260套住宅。截至2021年9月30日,南大地產表示,公司已有78套房源收到買家定金,總建筑面積為9144平方米。
可以說,類比同行業的企業,南大地產無論是住宅體量還是商業規模均不占優勢,但其以有限的資源實現的公司業績卻不容忽視。
2021年前三季度,南太地產實現營收8438.5萬美元,同比增長3134.4%;凈收入2102.8萬美元,去年同期為虧損狀態。
來源:南太地產財報
對于公司的下一步計劃,南太地產方面表示,公司當前業務布局主要在產業運營方面,住宅項目僅有東莞一個。下一步公司的經營重點還將以運營現有項目為主,在新的拿地拓展方面暫持觀望態度。
知名地產分析師嚴躍進表示,對于此類有較好項目資源的一家企業來說,出現股東對于控制權的爭奪是不利于企業發展的。
但南太地產的控制權之爭,究竟在什么時候能走完全程呢?
孫艷介紹,據悉南太新董事會成立后,新舊董事會未順利完成對南太地產公司控制權交替工作。股東之爭一度使南太地產陷入困境,故新董事會就本案訴至法院。據推測,法院將根據各方舉證,依法對南太地產新舊董事會管理權限來源的合法性以及南太地產控制權歸屬作出裁判。
你怎么看南太地產的中外股東控制權之爭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