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拆分海外業務上市,“不賺錢”的海底撈還能怎么“撈”?
由于省略了“公開招股”等環節,介紹方式能夠使企業快速上市。那么海底撈旗下特海國際為何如此急于分拆上市?
來源/柒財經
日前,海底撈(06862.HK)海外子公司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特海國際)向港交所遞表,并計劃以介紹形式在主板上市,摩根士丹利、華泰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
所謂介紹上市,是指公司上市前不需要實質上拿出股票向社會公眾銷售,直接申請上市,僅獲得掛牌買賣的資格,不涉及資金籌集。
由于省略了“公開招股”等環節,介紹方式能夠使企業快速上市。那么海底撈旗下特海國際為何如此急于分拆上市?
三年合計虧損超2.38億美元
“分拆符合本集團及股東的整體利益,且建議分拆將使保留集團及分拆集團均處于有利位置,可以更好的發展其各自業務......”,海底撈表述其分拆海外業務上市的原因。
就業績來看,特海國際直至目前尚未實現盈利,且近三年合計虧損超2.3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6.06億元。
2019年至2021年(也稱報告期),特海國際分別實現營收2.33億美元、2.21億美元、3.12億美元,對應的期內虧損分別為3301.9萬美元、5376萬美元、1.51億美元。
分業務來看,特海國際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于餐廳運營。2021年,特海國際的餐廳經營貢獻出2.96億美元的營收,占同期總營收的比重為94.8%,外賣業務錄得0.12億美元的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為3.8%。
實際上,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特海國際的整體翻臺率、每家餐廳平均每日收入等指標均在下滑。
其中,特海國際的每日翻臺率由2019年的4.1次降至2021年的2.1次;每家餐廳平均每日收入則被“腰斬”,由2019年的2.08萬美元降至1.28萬美元。
不過,特海國際的業績指標也并非均受疫情影響而下滑。以總客流量為例,2019年,特海國際的總客流量為810萬人次,2020年微降至710萬人次,而2021年,其總客流量達到980萬人次。
報告期內,特海國際的顧客人均消費分別為28.7美元、29.4美元以及30.3美元,客單價在不斷上升。
這也就是說,2021年,特海國際的總客流量以及顧客人均消費均超過疫情之前,可同年,其盈利能力并沒有因此改善,凈虧損則同比擴大了64.9%。
今年第一季度,特海國際實現營收1.09億美元,對應的期內虧損為2850萬美元,較2021年同期增加331.5萬美元。
此外,一直虧損的特海國際并未停止擴張的步伐,其2019年在5個海外國家中有24個餐廳,而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其門店一度覆蓋了11個國家的97家,重走了國內擴張的“老路”。
國內業務深陷“閉店潮”
回到國內業務,由于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此前對疫情形勢誤判,在2020年下半年瘋狂擴店,導致海底撈深陷虧損和閉店的泥潭之中。
2021年,海底撈凈虧損超41億元(未標識,均為人民幣),同比擴大92.55%;閉店300家,其中260家門店為永久性關閉。
“我對趨勢的判斷錯了,去年6月我進一步作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目自信?!泵鎸I績下滑,張勇在2021年的股東大會上講道。
為挽回損失,2021年11月,海底撈公布“啄木鳥計劃”,即調整門店戰略方向,對部分門店進行優化,對一些經營業績不佳的門店進行“關店止血”。
今年以來,海底撈“閉店潮”仍在繼續。極海品牌檢測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海底撈已有68家門店連續30天未能營業,按常理可以理解為“閉店”。
除閉店以外,為降低虧損,海底撈曾接連幾次上調菜品價格。2020年年初,海底撈一些單品價格上調1-3元,此后還被曝出毛肚從200g縮水到138g。
不過,2020年4月,海底撈公開漲價的消息一度沖至熱搜,消費者們并不買賬。海底撈在官方微博中稱,會將價格調至疫情門店停業之前的水平。
而據海底撈財報,2020年,其顧客人均消費110.1元,仍是較2019年的105.2元增長了4.9元。不過,2021年,由于客均點餐量的變化等,海底撈的顧客人均消費則降至104.7元。
優勢漸退,食安問題頻發
目前,國內火鍋行業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各家火鍋門店想要提升服務質量也并非難事,火鍋店競爭開始變為創意競爭,這意味著海底撈早期以服務為特點的殺手锏,也在逐漸失去優勢。
反映在數據上,報告期內,海底撈國內業務的翻臺率分別為4.8次/天、3.5次/天及3.0次/天。2020年受疫情的影響自不必說,但后疫情時代,海底撈難掩客流正在減少的事實。
且值得一提的是,同期,海底撈國內的翻臺率均高于特海國際。由于飲食的差異,走向國外特海國際同樣需要融入當地文化,而單就翻臺率來看,特海國際有些“水土不服”。
此外,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飲食安全均是餐飲行業的重中之重。可是,僅在2022年,海底撈廈門一家門店就因食品安全工作處理不到位被立案查處。
具體來看,今年5月25日,廈門海底撈龍巖大道分公司因未按要求做好“一品一碼”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工作,被龍巖市新羅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立案查處。
這并非海底撈首次因食品安全問題被罰。去年10月21日,海底撈旗下子公司上海撈派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同濟路分公司因生產經營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保質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而被上海市寶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2萬元。
國內業績尚未恢復,另一邊卻加快正在虧損中的特海國際單獨上市。實際上,分拆連續虧損中的特海國際確實能夠在財報中減輕國內業務的業績壓力,可反過來,特海國際又能否成功上市,跑贏資本市場?就目前來看,前路漫漫。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