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保交樓”寫進最高層會議
消失的5.5%
來源/地產知識橘
一
昨天,大家翹首以盼的年中政治局會議,開了。
從內容上看,總的基調是沒有變化的。
4月份曾經提過的“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和“堅持動態清零”,繼續在會議內容中保留。
同時,加上了這么一句關鍵的話——
“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要從政治上看,算政治賬?!?/span>
對經濟總體目標的提法,也變了——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力爭實現最好結果。”
5.5%不提了。
怎么說呢,這次會議的內容其實很務實,沒有因為經濟運行“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就強行出臺新的、大力度的刺激,把鍋推給下一個五年。
這也暗合了之前高層在出席活動時的表態——
?
具體不展開了。
我們重點說說和房地產有關的。
二
關于房地產,大概說了這些,可以和之前的對比起來看——
?
這次會議在“房住不炒”的前面,加了“穩定房地產市場”的大前提,同時,加了一句話——
“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保交樓、穩民生”。
將“保交樓”這件事情寫進會議內容,這明顯是在回應近期的爛尾樓斷供風波。
話說,自從上次4月底的政治局會議,對房地產做了近年來最明確、最放松的定調后,除了一線城市以外,各地都在各顯神通,眼看到了6月,整個行業漸漸有了觸底回暖的跡象。
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7月,爛尾樓斷供事件席卷全國,整個市場刷的一下,又涼了。
看看成交的高頻數據就能發現,整個7月基本都要廢了……
于是,最近這段時間,“二次救市”的傳言一直紛紛擾擾。
而救市的關鍵點,是保交付的錢,從哪來……
境外市場資訊機構REDD消息稱,為避免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惡化,高層正考慮設立房地產基金,用于支持12家出險房企和部分選定的房企——
據說,這個所謂的“房地產穩定基金”是由建行牽頭成立的,總規??蛇_2000—3000億元,表面上看是市場化行為,實質上,背后有央行的再貸款支持。
但是……總感覺傳聞搞錯了重點。
重點不該是化解爛尾樓風險嗎?怎么又成了救房企?
這消息還沒實錘呢,周四,英國金融時報又出了新的消息——
?
1萬億的數字著實有點扎眼,不是沒有大規模刺激嗎?
怎么看怎么有點讓人不太敢信。
反而財新透露的兩個最新的紓困案例,看起來比較靠譜——
一是建設銀行準備以湖北省為試點,合作設立額度為數百億元的基金。
這筆基金將用于收購當地部分存量問題樓盤,改建成公租房,定向面向當地公職人員。該基金最終將通過REITs模式退出。
二是鄭州地產集團有限公司與河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河南資產”)展開會談,雙方提出聯合設立鄭州市地產紓困基金,參與問題樓盤盤活、困難房企救助等工作。
雖然這兩個方案也有很多問題,比如說,我一直想不通公租房的模式怎么能夠通過REITs模式退出……這收益一看就不會太高啊,也不知道哪個大冤種會買。
但至少地方政府已經出面擔責,符合中央精神的方向。
三
在房地產的內容里,還有這么一句話:
“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
換句話說,整體性的救市舉措依然是沒有的,但各地有進一步放松的機會,尤其是那些不太能扶起來的阿斗,還是會拼了老命扶一扶。
比如說限購放松啊,或者把改善性需求的首付成數再降一降啊,都是有可能的。
最大的目的,是刺激需求,穩定樓市。
但講真,現在是空前的刺激需求浪潮了,各地都想方設法鼓勵百姓掏腰包買房,單是7月,就已經有超過30座城市出臺購房補貼政策了。
比較夸張的案例,包括武漢東西湖區以房補之名,給公務員提供一筆15萬元5年期的購房專項免息貸款;
還有江西省樟樹市,中介賣一套房可以從財政拿1000元“工資”……
效果好不好,真不敢說。
畢竟,局部的因城施策很難在對房地產的信仰上形成合力。
但也有一個例外——
棚改。
眾所周知,棚改貨幣化安置是可以直接創造需求的。
舊房子被拆了,一下子拿到一大筆錢,既有買房的意愿,也有買房的資本,被創造出來的購買力馬上就可以涌入周邊的新房和二手房市場。
但是,棚改的局限性,還是錢。
2015年開始的那波棚改,利用的是大水漫灌式的PSL貸款,而這次,前段時間的傳聞是,高層將采用棚改專項債的形式。
兩者有什么區別呢?
PSL,可以簡單理解為是央行印錢給政策性銀行(國開行),國開行拿著這筆錢貸款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去收購棚改戶的房屋和土地,
但如今,是因城施策、精準定向,地方政府自己舉債,自己背負償還責任——
要知道,現在在一些三四線城市,很多地方的信用早就透支了,也不知道將來發債后,市場的接受度會怎么樣。
所以,在鄭州的紓困會議上,沿用的還是傳統的PSL模式,由國開行進行貸款發放——
而且,我們已經經歷過一次棚改了,如今可供棚改的體量還有多大,也值得商榷。
所以,這個模式會不會被推廣,有待進一步觀察。
四
所以,我認為,最新的會議也好,或者說目前的基本面,堅持的依然是“底線思維”,為企業紓困,最終是要為民生托底。
所以破天荒的,“保交樓”寫入了最高層的會議里面。
但房地產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保交樓的責任既然已經明確壓到了地方的肩上,這個行業最艱難的時候,從政策面來說,應該已經過去了。
以上為正文,來自熊先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