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文化“崩塌了”:是天災,還是人禍!
可以看出的是,文化長城的管理層在明爭暗斗中,讓本就經營困難的企業雪上加霜,最終因為公司管理層不穩,經營無人支撐,直接導致了目前公司因為水電費沒有繳納而出現了斷水斷電的尷尬局面。
來源/財聞網
近日,廣東文化長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ST文化,股票代碼:300089)連發四則公告引發市場熱議,甚至有網友表示同情從未見過如此艱難的上市公司。
那么,*ST文化到底公告什么才會讓網友都覺得“同情”呢。其實公司公告主要就是涉及三大類事項:其一高管辭職,公司的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黃德豐;董事許捷;獨立董事李想辭職。其二,是關于公司訴訟事項的進展公告。其三,因欠水電費和員工工資公司已經臨時停工了。
最讓市場熱議的就是零時停工的公告,*ST文化稱近期因前任董事長、前實控人孫光亮先生沒有配合完成公司交接工作,導致現任管理層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公司現任管理層無法正常使用公司賬戶,現因欠電力和水力公司費用導致公司有時停水停電,同時也拖延了薪酬解決方案的實施進度,現已累計欠員工3個月工資,導致部分工人臨時停工。
因為賬戶不能正常使用,公司員工三個月沒有發放工資,就連水電費也都沒錢繳納了,導致工人臨時停工。縱觀A股上市公司,還有比這要艱難的企業嗎。那么,曾經超過90億總市值的公司為何落地如今,財聞網接下來詳細解說*ST文化的經營之路。
經營之路何其坎坷
據了解,創建于1996年的文化長城,創業之初主要從事各式中高檔創意工藝、日用陶瓷的研發、制造和銷售。 2010年6月25日,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成功掛牌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在創業板上市的創意藝術陶瓷企業。
上市之后,文化長城整體經營業績就一直處于不穩定的狀態當中,在2012年和2013年度,公司的凈利潤就出現了連續兩年大幅下滑,從2010年上市時3267.85萬的凈利潤,到了2013年只剩下了359.97萬元,僅剩下了上市之初的十分之一。
面對困境,文化長城卻歸咎于外匯匯率年末變動較大、募投項目的投入使定期存款減少,導致本期匯兌損失增加、利息收入減少,財務費用同比大幅上漲,子公司前期管理費用增加,收到政府補助減少等眾多因數所致。
事實上,文化長城在2013年度實現的營業收入就達到了4.15億元,創下公司上市以來的歷史最高營收,而扣非凈利潤卻直接虧損了397.60萬元。財聞網研究發現,造成這樣結果的主要還是歸咎于公司內部的經營管理。
根據2013年報披露,文化長城在當年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三個方面的支出就達到了1.15億元,其中銷售費用基本與上一年保持相同的水平,而管理費用方面比上一年大幅增長了29.54%,達到了近5400萬元的支出。
最讓人驚訝的是,同年文化長城在財務費用方面的支出達到了1515.07萬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655.44%。公司給出的解釋是存款減少導致利息降低所致。然而,財務費用支出是公司經營管控的重要部分,公司把這項費用歸咎于銀行定期存款減少顯然是不合理的。
從2013年業績報告中,其實就已經反應除了公司經營管理方面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問題,只不過當時還沒有具體的呈現出現,但這也為后來公司走向“末路”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2014年至2016年這三年間,文化長城經營還算是較為平穩的,整體經營業績也是保持了增長的態勢,特別是在2016年度,公司以實現1.37億元的利潤,成為上市之后最為高光的時刻。同年,公司每股價價格最高達到了19.16元,總市值超過90億,而這一年公司可謂是最為高光時刻。
好景終究不長,僅僅第二年文化長城便出現業績大變臉,從此便開啟了跌落谷底的漫漫之路。在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實現了5.40-億元,這是公司上市以來首先突破5億元的營收,也是唯一一次,但利潤那一年并沒有增長,反而出現了46.30%的大幅下滑。禍不單行的是,這一年公司股價也是暴跌了50%左右。
連續四年共近虧損25億
如果說2017年是文化長城衰敗的開始,那么2018年卻是公司噩夢的開始。
根據財報顯示,文化長城在2018年度實現營業收入為3.77億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117.31%;實現扣非凈利潤為2.03億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190.34%。從上述數據看,公司在2018年度整體經營出現明顯的好轉局面。
令人差異的是,文化長城在公司營收和扣非凈利潤均出現增長的背景下,公司凈利潤卻巨虧了16.07億元。一下子虧損超過16億元,比公司所有歷史利潤總和還要高,這無疑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為何出現如此巨大的虧損,主要是由兩方面造成的。其一,2017年9月文化長城因收購北京翡翠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簽訂資產購買協議,規定上市公司應于2018年6月25日前完成現金對價支付。而文化長城到期并未支付收購現金對價,涉及債務違約金額達7.53億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10%以上。
其二、文化長城在2016年10月11日與深圳市東方置地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約定以1.83億元的價格向東方置地轉讓持有的河南長城綠色瓷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長城)100%股權。但雙方未按協議約定辦理河南長城股權交割,東方置地也沒有支付股權轉讓款。
由于一些列操作之后,文化長城不僅在公司的生產經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而且還深陷巨大的社會輿論之中。至此,文化長城的“長城”便進入了“塌崩時代”。根據財報披露,2018年至2021年度,公司的營收從3.77億元跌落只剩下7577.12萬元,連此前的零頭都沒有了。
利潤方面,2018年開始,文化長城到2021年度已經連續4年出現虧損,而且虧損的幅度在逐年大增。根據合計,2018年至2021年間,公司凈利潤已經虧掉近25億元。可謂是連本帶利回到“解放前”了。
管理結構已全面奔潰
除了經營業績方面的困境之外,文化長城的核心管理人員也出現“人去樓空”尷尬局面。
2022年5月5日,文化長城發布公告表示,公司監事會收到股東兩份催告函,要求起訴追回潮州名源及其實控人占用公司巨額資金,并訴訟、報案等追究前董事長、前總經理蔡廷祥等人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在2021年,廣東證監局對文化長城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進行了立案調查、審理,并依法向當事人告知了作出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依據及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對蔡廷祥給予警告,并處以90萬元罰款,其中對其作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以30萬元罰款,對其作為實際控制人處以60萬元罰款。
由于蔡廷祥被廣東證監局處罰并被采取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后,失去了繼續擔任上市公司高管、董事等資格。2021年3月30日,文化長城發布公告稱,蔡廷祥將所持公司29.82%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委托給孫光亮,蔡廷祥的一致行動人吳淡珠承諾放棄其所持3.09%股份的表決權。
至此,文化長城的實控人由蔡廷祥、吳淡珠變更為孫光亮。2021年4月30日,文化長城進行董事會換屆,孫光亮成為文化長城第五屆董事會董事長。本以為新上任的董事長會力挽狂瀾,讓企業回復正常的經營,然而事與愿違,孫光亮終究沒有兜住公司的困境。
僅僅一年之后,孫光亮由于任上“未能盡職”在2022年5月6日被股東投票罷免了董事身份,原董秘黃逸芝也離職。此時,毛偉平作為蔡廷祥的債權人代表進入董事會。不過,根據文化長城6月10日晚間發布的大會決議公告,翡翠教育原股東提名的新董事人員未能投票通過,其他提案也“折戟”。
可以看出的是,文化長城的管理層在明爭暗斗中,讓本就經營困難的企業雪上加霜,最終因為公司管理層不穩,經營無人支撐,直接導致了目前公司因為水電費沒有繳納而出現了斷水斷電的尷尬局面。財聞網認為,如果當大山崩塌之時,一棵樹有在多的執念,終究于事無補。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