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再歷劫
中芯國際又走到了命運的關口。
原創首發 |?金角財經(ID:?F-Jinjiao)??作者 | 塞爾達
今年年初,中芯國際董事長高永崗在致股東的信中提到:
面對疫情演變、復雜的外部環境、快速變化的產業動態,2022年依然是挑戰與機遇并存。
事實上,2022年,無論是中芯國際還是整個中國芯片行業,都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年份。
7月底,市場傳出美國擬擴大對華芯片技術出口管制的消息;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芯片法案,實質上要求芯片企業在中美兩國之間“選邊站”。
外部環境日趨嚴峻之際,中芯國際的管理層動蕩依然沒有平息。
8月11日晚間,中芯國際公告稱,現任公司聯合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趙海軍將辭任執行董事職務,10個月前,技術大牛蔣尚義和梁孟松亦同時辭去執行董事職位。
同日,中芯國際發布了二季度成績單。
在業績交流會上,趙海軍表示,全球經濟宏觀周期、半導體市場進入下行周期,給市場帶來恐慌情緒和不確定性,部分產業鏈甚至出現“速凍急停”的極端反應。
內憂外患加上行業周期下行,作為中國突破芯片困局的最大希望,中芯國際能否挺過一系列難關?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后的邏輯。
不錯的成績單
8月11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港股公告稱,今年第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9.03億美元,同比增長41.6%;毛利率39.4%,去年同期為30.1%;歸母凈利潤為5.14億美元,同比下跌25.2%。
中芯國際二季度業績
除了營業收入大幅增長,合同負債的情況也反應中芯國際訂單預收款情況良好。
今年二季度,中芯國際合同負債為20.76億美元,比一季度增加了5億美元,環比增長32%。
二季度合同負債相比一季度大幅增加
據中芯國際2021年年報,2020年、2021年年末合同負債分別為12.97億和66.7億人民幣,按美元匯率調整后分別為1.92億和9.85億美元。當中,預收貨款占合同負債的絕大比例。
2020年和2021年年末合同負債
按中芯國際今年二季度的20.76億美元合同負債計算,該數據是2021年末的2.1倍,是2020年末的10.8倍。
對于合同負債大幅增加,趙海軍表示:
“簽訂長約預交款的都是公司認為非常有潛力發展為行業龍頭的客戶或者是現在行業的龍頭。長期合作對于公司未來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操作方式,可以鎖定未來部分的價錢和產能,這樣未來發展產能就不會有太大的風險。長約預交款部分執行得非常好。”
但與此同時,凈利潤大幅下滑也引起關注。
從報表上看,歸母凈利潤同比下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去年同期處置子公司獲得2.31億美元收益,今年二季度并沒有類似收益;
研發費用由1.43億美元增加至1.87億美元,同比增加31.1%;
一般及行政費用由0.51億美元增加至1.19億美元,同比增加133%。
中芯國際解釋稱,上述變動主要由于第二季度新廠試經營相關的費用增加,及疫情防控成本增加所致。
二季度財務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攤銷折舊由去年同期的4.61億美元大幅上升至5.57億美元,同比增加20.7%。
折舊的增加可能與中芯國際近年的擴產決策相關,中芯國際不止一次提及要在2025年之前產能翻倍。
早在今年年初的業績說明會,就有投資者詢問中芯國際產能擴張帶來的折舊壓力。
年初業績交流會,投資者關注折舊問題
趙海軍對此表示,“2020年以后,中芯國際的折舊額上升非常快,今年折舊已經超過20億美金,后續的這些資本開支是一定都會轉化成折舊,所以我們的折舊增長幅度要與我們的銷售收入的增長和毛利的承受力相結合的,應避免折舊給公司的盈利造成一個巨大的波動。”
此外,今年二季度,中芯國際的收入和毛利率均略超指引。
此前,中芯國際二季度收入指引為環比增幅為1%至3%,毛利率在37%至39%范圍內,而二季度實際情況為收入實現3.3%的環比增幅,毛利率為39.4%。
今年以來,中芯國際的毛利率相比過去大幅提高。
過去五年,中芯國際毛利率大部分時間在30%以下,而今年前兩個季度毛利率分別為40.7%和39.4%。
過去五年,中芯國際毛利率并不高
當然,即使毛利率大幅提高,距離芯片巨頭還是有不少差距。
以臺積電為例,據2022年中報,臺積電毛利率高達57%,近五年毛利率基本上維持在50%左右。
如果把毛利率看作產品技術溢價的一個反映,由此可以看出,中芯國際距離一流芯片企業還有距離。
過去五年,臺積電毛利率維持在50%左右
據應用分類,今年二季度,中芯國際智能手機收入占比為25.4%,同比下降6.2個百分點;智能家居收入占比為16.2%,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消費電子收入占比為23.8%,同比減少1.3個百分點;其他應用收入占比為34.6%,同比增加3.7個百分點。
中芯國際業務分類
對于智能手機和消費電子業務占比下滑,中芯國際表示,應用領域出現結構性分化,智能手機仍在消化庫存,消費電子需求疲軟。
趙海軍認為全球經濟宏觀周期、半導體市場進入下行周期,雙重周期的疊加給市場帶來恐慌情緒和不確定性,部分產業鏈甚至出現“速凍急停”的極端反應。
對于本輪周期的調整時長,趙海軍預計至少要持續到2023年上半年,何時結束還要看宏觀走勢、消費端需求恢復節奏,以及行業去庫存的情況。
不過,在近期調研中,中芯國際展現出樂觀的態度,表示將長期看好國內的芯片代工行業發展,未來會保持長期產能擴充計劃。
目前,中芯國際的收入主要來自國內。今年二季度,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貢獻的收入占比為69.4%,同比提高6.5%;而北美洲、歐洲及亞洲的收入同比都在下滑。
董事會動蕩
8月11日晚間,中芯國際公告稱,趙海軍將辭任執行董事職務,專注履行聯合首席執行官的職責。
早在10個月前,中芯國際就因蔣尚義和梁孟松同時辭去執行董事而引起熱議。
趙海軍的辭任意味著中芯國際的動蕩仍未平息。
時間回到2021年11月11日,中芯國際公告稱,蔣尚義辭任公司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成員職務,該決定自當日生效。
彼時,蔣尚義剛上任不夠一年。
中芯國際在公告中解釋稱,蔣尚義辭任是因為“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蔣尚義已確認其與董事會并無意見分歧。
然而,今年3月,蔣尚義在接受美國媒體訪談時表示,加入中芯國際是個錯誤決定,也是一生中做過愚蠢的事情之一。
蔣尚義在半導體領域有超過40年工作經驗,在業界被尊稱為“蔣爸”。
1997年,蔣尚義進入全球最大的純晶圓代工廠臺積電,主管研發,牽頭了0.25um(微米)至16nm(納米)FinFET等十個關鍵節點的研發,使臺積電的行業地位從技術跟隨者發展為技術引領者。
事實上,蔣尚義剛上任時就引發了人事動蕩。
2020年12月15日,中芯國際引入蔣尚義做二把手時,主管研發的梁孟松向董事會提出辭職。
梁孟松于2017年10月入職,是臺積電老將,中芯國際技術骨干之一。
有分析認為,資本市場對中芯國際的改觀,轉折點之一就是梁孟松從三星轉投中芯國際。
據媒體報道,在中芯國際內部,梁孟松和董事長周子學、聯席CEO趙海軍不和是公開的秘密。
不過,在中芯國際的挽留下,梁孟松最終留在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在2021年5月的股權激勵草案中顯示,授予梁孟松40萬股A股股票;此外,據財報信息,中芯國際還向梁孟松贈予了一套價值2250萬元的住房。
公告蔣尚義離任當天,中芯國際同時發公告稱,梁孟松為了專注履行聯席CEO的職務,將辭任董事職務。
沒有想到,10個月后,趙海軍以同樣理由辭去董事職務。
此外,加上2022年3月周子學辭去中芯國際董事長兼執行董事,現在公司董事會僅高永崗擔任執行董事。
分析認為,中芯國際董事會的動蕩與其戰略選擇有關。
去年的缺芯潮中,中芯國際從先進制程研發迅速往成熟制程擴產,導致眾多技術專家由董事會“隱身”。
當然,中芯國際沒有回應董事會動蕩事項,也無法預測何時能平息。
然而,更大的挑戰來了。
外部壓力
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芯片法案》,對芯片與科技行業進行補貼。
《芯片法案》特別提到中國,要求受補貼的實體如果與中國等“受關注的國外實體”有實質性的半導體產能擴大的重要交易計劃(成熟制程除外),須向美國商務部通報,美國商務部有權收回補貼。
有分析認為,這實質上要求芯片企業在中美兩國之間“選邊站”。
除了通過用補貼拉攏企業站隊,美國還加碼出口管制手段。
7月27日,美國芯片設備廠商泛林半導體主席在財報會上證實,近日已收到美國政府通知,要求對華技術出口管制范圍從10納米以下擴大至14納米以下。
即便中國是泛林第一大市場,貢獻了超過三成的總營收,泛林還是準備完全遵守美國政府的上述通知。
短期內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中芯國際,因為它是目前中國大陸惟一一家采用14納米工藝的晶圓制造廠。
有業內人士認為,不同于過去的實體清單,美國若出臺這樣的新管制政策,相當于把管制從個別企業拓寬到整個中國——在華進行生產的相關機臺都會受到影響。
上述人士特別指出,很多芯片的生產設備都是跨節點的,例如現在28納米的新機臺,基本上都能支持14納米工藝,所以,如果對14納米機臺進行管制,28納米的機臺恐也受波及。
公開信息顯示,28納米是當前應用廣泛的成熟制程,中芯國際近年來擴產了不少28納米產線。
除了單邊管制,據韓國媒體報道,美國還試圖拉攏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組成 “供應鏈閉環”,將中國大陸排除在外。
如果供應鏈閉環形成,大陸半導體產業將從材料、設備到設計、制造、封測全面受限,幾乎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從零開始。
目前,中國半導體供應鏈嚴重依賴海外,尤其是EDA/光刻機等關鍵環節。
盡管中國開始走上國產化道路,集中力量建設自有供應鏈,但仍然需要一段時間。
據財新報道,一名美國半導體行業資深人士在2021年5月曾表示,如果中國要從軟件、設備到材料,全部做到國產自主可控,40納米產線要兩到三年,28納米產線可能要五年。
此外,《芯片法案》的潛在影響還包括對國外人才的吸納。
趙海軍辭任董事當天,獨立非執行董事William Tudor Brown亦同時離職。
資料顯示,Brown先生自2013年起擔任中芯國際獨立非執行董事至今已有9年,曾任Arm首席營運官及總裁。
對于Brown辭職的原因,市場就猜測是和“國際分歧”甚至是《芯片法案》有關。
在Brown宣布離任的社交媒體發文下,半導體設備公司Lam Research的董事Andrew Li評論問道:“是國際分歧讓你從中芯國際離開嗎?”
圖源:半導體產業縱橫
分析認為,在美國《芯片法案》影響下,Brown不會是最后一個離開中國的美國企業家。
不得不說,中芯國際這一路走來風雨不斷。早在2020年9月就曾被美國施加出口限制,市值在3個月內蒸發3100億元,同年12月被美國列入華為同款的制裁名單。
如今再次面臨來自美國的封鎖壓力,而且還要頂住宏觀經濟與行業周期的雙重下行壓力,中芯國際的國產芯片崛起之路注定更難走了。
參考資料:
1.財新《上任不到一年,蔣尚義離職中芯國際》
2.財新《全球半導體開啟軍備競賽,中國突圍危中有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