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IPO超百億,聯影“硬”模式能解AI“寒氣”?
“活下來,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任正非近日在華為內部的一篇講話流出。把寒氣傳遍了整個業界。但聯影醫療在科創板的成功上市,給人工智能行業帶來了一絲溫暖。
百億IPO的背后邏輯
8月22日,聯影醫療(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交所科創板上市。聯影醫療兩份成績單比較亮眼,一是募集資金109.88億元,成為科創板開板以來僅次于中芯國際和百濟神州的第三大IPO;二是上市首日收盤市值約1500億元,相當可觀。
聯影百億IPO 給業界帶來的興奮點在于:“人工智能企業已被投資者拋棄”的悲觀論調有被修正的可能。
不可否認,人工智能行業正在遭遇一個低谷。AI四小龍,兩個擱淺在奔赴IPO的路上,兩個已經上市的,仍然擺脫不了虧損,特別是AI第一股商湯,市值從3250億的巔峰滑落到700多億的現狀,今年上半年出現了5年來的首次營收下滑。寒武紀、虹軟科技等其他幾家上市的AI公司情況也差不多。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給人留下的印象是“燒錢不掙錢”。
被譽為“國產設備影像之王”的聯影醫療,為何能在逆境中殺出一條血路,給人工智能企業立下一個新的FLAG?
從表面上看,聯影的成功上市靠的是營收和利潤上的優異表現。《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聯影醫療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9.79億元、57.61億元及72.54億元,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56.03%,實現歸母凈利潤-4804.76萬元、9.37億元、14.04億元。
科創板上市有五條標準,聯影靠的不是科技含量、研發投入等預判性因素,而是實打實的營收和利潤,自然更有說服力。
如果深挖下去就會發現,聯影的模式和AI四小龍并不相同,這才是深層的邏輯。
人工智能產業可以分為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大部分企業橫跨技術層和應用層,也就是把人工智能技術變為市場需要的產品或服務。AI四小龍提供的主要是服務,偏軟;聯影提供的是基于技術的產品,軟硬一體。
聯影醫療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專注于高端市場的醫學影像設備生產企業,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來源于銷售高端醫學影像診斷及治療設備、提供維保服務和軟件開發,報告期內主營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均在95%以上,
深蘭和聯影的模式相同
說起軟硬一體,還有一家同在上海的人工智能企業,深蘭科技也是這種打法。
當年被炒作“科創第一股”的深蘭科技,最終沒能成為第一股,至今也沒有上市。外界對深蘭的印象更多的是它的“大”,認為它攤子鋪得太大,無論是科技研發,還是產業布局,深蘭涉足的領域都太多。
但是外界不了解的是它的“硬”。深蘭從一開始就確定了軟硬一體化的路線,就是要產品落地,從智能公交車、智能機器人到智能醫療設備,深蘭都是自主研發設計,拿出了產品。
比如在自動駕駛領域,熊貓公交不僅搭載了深蘭的自動駕駛技術,而且完全由深蘭自主整車設計,從軟到硬都是深蘭的。目前,熊貓公交已經在國內多個城市進行了道路測試和示范運營。再比如,深蘭的機器人產品已經形成梯隊,并實現量產,多款機器人產品獲得國際認證,主要銷往海外。其中韓國LG 集團經過全球范圍內的甄選,決定在未來三年內購買深蘭數萬臺智能消毒機器人。
同時投資聯影和深蘭的中金高管認為,這兩家公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強調軟硬一體,產品落地;技術扎實,產品線較多;部分產品高端,走國際市場;公司研發人員比例高,投入大;公司申請的專利多,軟著多;等等,這些都是兩家公司的相似之處。
軟硬一體的“傳統”打法
前幾年,人工智能的概念很火,成為資本追逐的對象,一些企業希望用互聯網的打法,快速融資,快速壯大,結果試水不成功的居多,根本原因在于沒有落地,沒有找到商業模式。
AI四小龍以提供服務為主,而且大部分業務面向G端。好處是:技術服務的研發路程相對較短;在AI產品市場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政府支持能夠提供可觀的訂單。但弊端也很明顯,因為政府訂單并不穩定。
以聯影、深蘭為代表的產品路線主要針對B端C端,產品研發的路程相對較長,培育市場的路程也較長,但一旦成功,就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和互聯網打法相比,產品路線是一種“傳統”打法,融資過程可能會慢一些。也許人工智能產業本來就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快。
產品路線存在兩個生死攸關的風險:
一是資金跟不上,熬不到天亮。由于研發路程較長,培育市場較慢,需要持續的資金保障,一方面靠融資,一方面靠率先落地的產品銷售。如果始終沒有一個產品率先落地,帶來營收和利潤,局面就會相當糟糕。
二是完成不了從研發向市場的轉型。科技公司在研發方面是強項,毋庸置疑,但一旦有了產品就要開拓市場,根據市場需要來設計、調整產品,這是科技公司必經的轉型之路。
產品路線是一場長跑。相比聯影的70億營收,深蘭的營收才到10億級,還差一口氣。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