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搶人大戰”
高薪搶人屢見不鮮。
撰文/田小夢??編輯/楊博丞? 來源/Donews
“二十一世紀什么最貴 人才”這句經典臺詞照進現實。
從年初的元宇宙招聘“熱”,到人工智能搶人,再到芯片領域高薪搶人,不僅反映出了人才的短缺,更顯示出了人才的“貴”。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人均薪酬為12萬歐元;美國應用材料公司人均薪酬約11萬美元;臺積電全球6.5萬名員工的薪酬中位數約新臺幣206萬元(約人民幣46.27萬);不計高管收入,三星電子普通員工的平均年薪約1.4億韓元(約合人民幣74萬元)。
此前,獵聘發布的《2022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業趨勢報告》指出,近年市場前景較好的行業如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頗具競爭力,招聘平均年薪為25.48萬,位居第7,高于計算機軟件、IT/系統集成等行業。
芯片/半導體等制造業領域的火熱,這與目前互聯網大廠裁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事半導體領域多年的韓渺告訴DoNews,“今年半導體的爆火,手拿多家offer的優秀畢業生不在少數,他們不愁找不到工作。”
DoNews通過BOSS直聘了解到,目前芯片行業最熱門的五個職位是芯片驗證工程師、模擬IC設計工程師、芯片測試工程師、芯片后端設計工程師、芯片架構師。
芯片短缺、芯片漲價是近兩年老生常談的話題。為應對供求變化,臺積電、中芯國際等代工廠紛紛采取擴建,聞風而動的互聯網大廠也入局開始自研芯片,因此增添了相關崗位的空缺。
其實芯片短缺是呈現周期性變化的,每隔幾年就會定期出現芯片短缺,但對于人才的需求卻是一直存在的。
如果說近日將“高薪搶人”話題推到舞臺中央,這離不開國內外的市場環境。包括國內半導體投資領域的反腐風暴;二級市場上,音頻芯片企業中科藍訊、唯捷創芯等企業上市即破發;國外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芯片和科學法案》等。
回歸行業發展本質,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高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
“冷板凳”變“熱板凳”
首先回顧一下我國半導體的發展歷程。從1956年起至今,可分為開拓、復蘇、工程、發展四大階段。
1956年中國提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根據國外發展電子器件的進程,提出了中國也要研究發展半導體科學,把半導體技術列為國家四大緊急措施之一。從半導體材料開始,自力更生研究半導體器件。經近二十年的發展,實現了小規模的集成電路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跨越。
1978年至1989年進入復蘇階段,國內第一家設計公司北京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現中國華大集成電路設計公司)、上海市儀表局與上海貝爾公司合資設立的上海貝嶺微電子制造有限公司、中荷合資的上海飛利浦半導體公司(即上海先進半導體制造股份有限公司)、742廠和永川半導體研究所無錫分所合并的中國華晶電子集團公司相繼成立。
1990年至1999年期間,為推動集成電路的發展,推出兩個五年計劃,前后共投資了60億余元來建設芯片生產線。
2000年則是我國集成電路發展史上的轉折點,步入發展期。臺積電、英特爾和海力士等著名廠商的入駐或合資或開設辦事處,都帶來了優秀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國內的利好政策和發展前景,也吸引了很多海外有經驗的華人如王汝京等回國創辦公司。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國內集成電路的設計公司就有了幾百家,并涌現出中星微、展訊、瑞星微等國內著名公司。
盡管我國芯片行業一直在探索中,但與同期國外和中國臺灣的技術相比,差距盡顯。
誠如1965年,我國的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晚于在美國誕生的世界第一塊集成電路7年;1975年,我國設計出第一批三種類型的(硅柵NMOS、硅柵PMOS、鋁柵NMOS)1K DRAM動態隨機存儲器,與美國英特爾公司研制的C1103相比要晚五年,但比韓國、中國臺灣要早四五年;站在2000年對比,由于當時國外技術的封鎖,以及國內對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規律認識不足、投入不足,使得后來中國半導體產業不僅落后于美國和日本,還被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趕超。在技術差距上,中國半導體的技術研發與國際先進技術相差3代。
為縮小在先進技術上的差距,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提高國內發展集成電路的“熱情”。
在技術追趕的同時,市場的供需也產生了變化。隨著企業、產業數智化轉型,半導體在手機、汽車、智能家居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已然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高德納咨詢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總額同比大增26.3%,為5950億美元。
中國作為目前全球需求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因半導體制造能力薄弱,對外依賴度高,進口集成電路數量遠大于出口數量,高端芯片大多來自國外。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出口集成電路3107億個,同比增長19.59%,進口集成電路6354.8億個,同比增長16.92%,全年半導體進口金額達到325.54億美元,累計增長23.6%。
除“經濟賬”“政治賬”,美國不斷打壓遏制我國高技術產業戰略崛起,我國半導體產業被“卡脖子”的現象尤為突出。2020年12月18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將中芯國際列到實體清單中,限制10nm及以下制程發展。
今年8月9日,拜登簽署《2022芯片與科技法案》。該法案要求成立四支基金,合計總金額達527億美元,其中高達95%的資金(500億美元)將用于補貼半導體芯片生產和研發。同時,該法案規定,獲得補助的半導體企業在未來十年中,禁止到中國大陸投資先進制程技術。而不少國際半導體大廠都在中國投資巨大,半導體大廠或被迫面臨選邊站。
因此,要想在芯片半導體領域上拿到話語權,需要加大人才培養,加快自研國產化進程。
“門可羅雀”變“門庭若市”
半導體發展這么長時間了,為何人才依然短缺?
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聯合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等單位編制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發展報告(2020-2021年版》(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員約為54.1萬人,預計到2023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6.65萬人。這意味著,行業的人才缺口超過20萬人。
同時報告指出,有超過80%的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沒有進入到集成電路相關產業從業。
對于這一現象,業內專家王乾表示,首先,半導體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企業,它需要很高的投入,且相對其他行業來說見效慢,所以過去一段時間,國內對芯片半導體行業不夠重視,在人才培養中投入少。再者,掙錢就是指揮棒,之前在薪酬上,絕大多數人在集成電路領域可能掙的錢還不如金融等行業的人,也就出現了集成電路行業門可羅雀。
不過王乾也表示稱,“現在這個局面已經大有改觀。”目前隨著芯片熱潮,掙錢效應凸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涌進集成電路賽道。
當然,集成電路并非無門檻,且是門檻很高的行業之一。近日中科院院士、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在2022世界半導體大會暨南京國際半導體博覽會上表示:“集成電路是一個國家綜合科技實力,乃至綜合國力反應,他需要數理化、機械、材料、儀器、數學缺一不可,需要一大批高端人才,需要龐大投資,需要大的市場。”
針對高門檻特性,集成電路專業的研究生小文以當下最熱門的、薪酬最高的數字IC/模擬IC崗位為例說道,“想從事這個領域,如果是本科生,必須得是集成電路或者電科專業的才能進。碩士或者博士以上選擇多些,有很多材料、化工專業的轉數字IC,薪酬都不錯,年入30+、40+的很多。”
缺人并非一朝一夕,培養人出優秀的人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過去的一年里,國內許多知名高校相繼成立了集成電路學院。目前,已有14所高校出手彌補芯片人才短缺,其中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不僅如此,為了盡快培養出色的芯片人才,不少企業也與高校展開項目合作和教學合作,對芯片人才進行定向培養。
面對市場需求的激增、人才的大力培養,小文感慨道“現在這個領域很缺人,科班生還沒完全出來,想入行趕緊入,晚了就沒機會了。”
同時,也有不少人對“芯片人才是否會同芯片短缺周期性變化”產生疑問。王乾表示,“以前其實沒出現過突然間的半導體人才缺口,對于這次我認為可能有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因為芯片短缺是受供需變化影響,可對人才的需求卻是持續的。”
學會留人也是成長的一步
人才的短缺,行業的火爆讓從業者有了更多選擇的余地。
2022年初,人才解決方案公司翰德發布的《2022人才趨勢報告》顯示,2022年跳槽薪酬漲幅榜上,半導體行業薪水漲幅超過了50%,位居首位。其中也不乏有通過高薪挖人,主動跳槽的。
目前高薪挖人成為企業能夠快出成果的方式之一,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一味的通過挖人來崛起,不僅無法形成核心能力的聚集,當其他企業在提出更高價位的薪酬時,存在失去核心技術人才的風險,而且通過拼
高價來雇傭員工,也在提升自己的管理費用。
王乾表示,無論是在哪個行業“挖人”挖的都是具有特色的人,與其被人挖走,不如通過提供恰當的薪酬、股份制、放權等方式,好好珍惜“眼前人”。
通富微電胡文龍在2022世界半導體大會曾呼吁:“一定要解決人才供需的矛盾。一方面我們要加強人才培養,另一方面還是希望在行業要共同發展要有序的自己培養人才,盡量要杜絕惡意挖角,正常的流動還是可以的。”
除企業外,國家與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許多吸引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的獎勵政策,為當地引進人才、留住人才護航。如上海市對于滿足申報條件的研發/制造人員,給予最高50萬元的獎勵;廣州市對于滿足申報條件的高端/技術人才,給予最高150萬元的獎勵等。在人才落戶政策上,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對于滿足相關學歷以及年齡的畢業生、滿足相關條件的人才皆有相關落戶措施等。
在國產化替代、缺芯的背景下,大量創業者的涌入,讓集成電路產業積攢了大量的泡沫。點破泡沫、矯枉過正,則需要芯片半導體企業和相關領域人才沉下心來,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才能脫穎而出。
(應采訪者要求,韓渺、小文、王乾為化名)
參考資料:
1.回眸中國半導體70年成長歷程 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
2.芯片人才供不應求,產業結構仍需升級?來源:華鑫證券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