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達山的IPO,不該是唯一選擇
20多年上市未果,“不敢”披露凈利潤的完達山,IPO是唯一解?
來源/摩根頻道
在上市道路上奔波20多年,完達山可能仍然難以走到終點。
年初,北大荒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將所持有的6.6%完達山股份,轉讓給黑龍江省農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算是正式表露出在2022年重啟IPO計劃的意向。而后,在8月下旬召開的中國第二屆高寒生態奶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完達山公開表示正在加速沖擊國內IPO,更是將“上市”二字列入了日程表。
然而對于2021年的凈利潤表現,完達山始終沒有披露詳細數字。同時在2022年上半年工作會議上,也仍沒有披露上半年詳細的業績數據,只是模糊表示——“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營收、利潤對比同期也都實現了增長。
因此,部分業內人士將其解讀為,完達山大概率已經陷入業績增長停滯的困境,為了避免對重啟IPO產生負面輿論沖擊,才選擇這樣“扭捏”的模糊態度。盡管這一說法更多來自主觀猜測,但結合現階段完達山的經營狀況,也很難說不會是一語成讖。
曾在紐約時代廣場納斯達克大屏幕上,向全世界宣告“60年信任之選”的完達山,真的已經淪落至此?
20多年上市未果,完達山為何“不敢”透露凈利潤?
1958年創立的完達山乳業,至今已有了近64年的經營歷史。
只是相較于2018年在時代廣場的自信表現,4年后的完達山,多少有些低調和落寞。畢竟根據完達山披露的業績數據,2021年的營業總收入剛剛突破50億元,而且出于不知名原因,并沒有透露全年凈利潤。
姑且不提2021年已經突破千億元營收伊利,以及緊隨其后營收880億元的蒙牛,僅是在上市乳企中排名第十的現代牧業,同年的總營收就達到了70.78億元。完達山與一線乳制品企業的距離,或許要比想象中更遙遠。
與此同時,1962年創立,與完達山身處同一時代的飛鶴,在2018年就已經突破了百億營收,達到了103.92億元。此后,更是以30%左右的平均幅度逐年增長,截至2021年更是突破200億元,總營收達到227.76億元。
相比之下,2019年確定“雙百億”發展目標,立志于2025年實現100億元營收,同時完成上市并實現超100億元市值的完達山,多少顯得有些“掉隊”。
而且僅是想要在3年時間里補足50億元營收差距,就面臨著難以想象的困難。更別提完達山為了上市已經花費20多年時間,期間更是多次經歷挫折和失敗,就算此次IPO一切順利,考慮到投資市場的避險心態,想拿到超100億元的市值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完達山第一次嘗試沖擊IPO,是在2000年前后。彼時,經過3年左右的上市輔導,完達山在2003年通過IPO審核成功過會,但是在即將上市的關鍵時刻,2003年底發生了董事長撤換事件,完達山無法向有關部門報送材料,進而導致上市擱淺。
盡管在2007年完達山重啟了IPO計劃,但很不巧又遭遇了三聚氰胺事件的沖擊,國產乳制品行業口碑形象一落千丈,上市計劃也被迫中止。到了2019年,完達山又一次重啟IPO,并且和“雙百億”目標一樣,將計劃實施時間定在2025年。
然后因為乳制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最終又不得不將最新一次上市計劃提前至2022年。之所以在上市道路上多次遭受挫折后,完達山仍舊沒有熄滅對上市的渴望,或許還是源自于業績焦慮,以及當下所面對的市場格局。
1.業績增長或陷入停滯,焦慮情緒持續蔓延。
根據披露信息,2020年完達山的總營收為42.5億元,凈利潤約為5000萬元。雖然2021年完成了預期目標,但是營收增長幅度相對較小,而且從完達山對凈利潤諱莫如深的態度,或許也可以推斷,2021年即便沒有出現虧損,盈利水平也可能在5000萬元以下。
一旦猜測屬實,或許可以認定完達山正處于較為嚴重的增收不增利困境,不僅是業績增長陷入停滯,甚至還有虧損的風險。這對于IPO階段的企業而言,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最糟糕的情況之一了。
考慮到2020年10月份舉辦的上市工作專題會議上,完達山董事長王貴對于上市,明確表示“完達山已到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關鍵時刻”。如果本次重啟IPO沒能收獲好結局,完達山的處境或許要比想象中更危險。
畢竟原本的上市計劃,是為了企業發展能夠更進一步,開拓更廣闊的市場。但是時至今日,完達山或許已經深陷發展頹勢,上市反而在一片焦慮之中成了“全村的希望”。
2.行業馬太效應愈發明顯,乳制品內卷加劇。
綜合財報信息,2022年上半年乳制品市場中,伊利、蒙牛、飛鶴、光明分別占據著排名前四。其中,伊利以632.13億元的累計營收和61.33億元的累計凈利潤,穩居行業第一,蒙牛的營收利潤分別為477.22億元、37.51億元,飛鶴96.73億元、22.72億元,光明144.11億元、2.81億元。
不難發現,一線乳制品企業幾乎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同時在強者俞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下,隱約已經出現“雙寡頭”的格局,中小乳企的生存環境正在越發收窄。而且縱觀2022年上半年乳制品企業的發展,A股30家上市企業,只有25家保持著盈利,其中16家更是凈利潤不足1億元。
完達山想要擺脫現有的業績困境,要么尋求上市借助資本力量協助轉型,要么“硬剛”已經近乎穩定的市場格局,突破頭部企業封鎖。兩相對比,上市反而要更容易一些。
只不過,盡管完達山必然會做好充足的準備,但是想要成功上市,還存在著許多方面的隱患。
缺席高端多次涉及詐騙案,完達山終成地域品牌?
綜合各方面信息,完達山IPO成功與否,大概率要看以下三個方面的不確定因素,何時能夠得到有效解決。
1.產品品類偏向中低端,缺乏高端產品。
乳制品市場的高度內卷,催促著各個企業在奶源、技術、產能方面不斷尋找差異化優勢。而基于原材料和加工技術的進步,為了適應隨之產生的研發費用和成本積累,乳企也開始打造更高端的產品分類。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液態奶市場中,高端白奶占比提升幅度正在逐年增高。從2009年的179億元,到2013年的417億元,再到2020年突破800億元,前后兩個7年時間段中,高端白奶已經呈現出明顯的上升窗口。
此外,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高端奶粉和超高端奶粉在中國奶粉市場中,分別占比24%和19%。同時新晉熱門品類奶酪,在2021年也突破了120億元規模,占據乳制品消費市場3%左右。
在市場主體轉向高端競爭的大趨勢下,完達山的產品體系卻整體偏向于中低端。而且其品類以奶粉、液態奶、米豆制品等為主,在行業競爭逐漸聚焦低溫奶的當下,多少透露出一定的老化傾向。
盡管在2021年7月份,完達山率先提出“高寒生態奶”概念,嘗試開辟新品類和新賽道,但時至如今似乎并沒有將這一新概念的故事講好,其成效仍需時間來沉淀。而今年5月份發布了高端新品稚采嬰幼兒配方奶粉,再加上近些年不斷補足的高端A2奶粉、純牛奶等新產品,同樣也由于完達山在高端市場發力較晚,能否后來者居上仍需要繼續觀望。
2.多次涉及詐騙案,虛假宣傳、食品安全等黑歷史恐拉低市場期待。
企業沖擊上市的道路,不僅考驗著企業的經營業績表現,更是將發展歷史暴露在陽光下,接受投資市場“拿放大鏡”審視的過程,任何瑕疵都可能被無限放大。
2020年11月,完達山旗下的“乳臻牛初乳粉”被曝卷入了北京某起詐騙案之中。據報道,北京大鐘寺附近,懸掛完達山門頭的某家食品經銷店,在經營過程中,店員將該款乳制品吹噓為“包治百病”的神藥,以超出原價十數倍的價格,專門向老年人出售。
根據警方的通報,涉事產品出廠價為480元,但是卻被詐騙人員哄抬至6400元,實質構成了詐騙罪。盡管實施詐騙的是經銷商一方工作人員,與完達山并沒有直接關系,但是業內專家分析,完達山的品牌授權或許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也需要承擔一定的管理責任。
而且在此之前,同一款產品,同一個詐騙套路,最早在2016年就曾被曝出有老年人遭受損失。再加上2019年有詐騙團伙,以侵權的方式偽裝完達山集團品牌授權,從2018年開始就組織了圍繞“完達山牛初乳乳膠囊”的詐騙行為,完達山在品牌授權方面的疏漏,或許還需要在招股書中進行詳細解釋才行。
通過天眼查也能看到,完達山長期以來都面臨著不小的司法風險,有關人事管理的勞動爭議,也在需要進行詳細解釋的范圍內。
與此同時,還有2012年被曝光的“變質過期奶”重新包裝上市、2016年被監管部門點名審計結果存在缺陷、2018年被曝子公司資金鏈斷裂遭司法拍賣等“黑歷史”,都有可能被“吹毛求疵”的投資者翻出來,來觀察完達山應對問詢的態度表現。
3.全國市場拓展緩慢,難以擺脫東北市場地域限制。
某種意義上,完達山頗有些“成也東北敗也東北”的無奈。在北大荒農墾集團的控股下,完達山作為國有企業,在過去數十年中有過輝煌的表現,但不可否認的是,完達山沒能有效抓住乳制品市場多次變革的關鍵點,錯失不少發展壯大的機會。
至少在2005年至2015年,風味奶大行其道的乳制品黃金十年中,完達山的營銷思路缺乏靈活性,沒能趕上植物蛋白奶的短暫風口,被伊利、蒙牛等頭部企業大量搶占了低端渠道。之后在常溫白奶高端化的初期階段,完達山也沒能表現出足夠的重視。
隨后十年中,乳制品趨向于低溫化和健康化,完達山依舊沒能表現出足夠的市場敏感性。至今,完達山的主要市場,仍然是人口相對稀少、乳制品受眾不集中的東北地區,對華東、華南、華北等乳制品主要消費市場,始終欠缺足夠的影響力。
投資市場是否會看好一家走不通全國市場的地域品牌,只能說是一個未知數。
雖然我們都希望看到完達山實現多年以來的IPO夙愿,但考慮到其中的難度,還是建議完達山方面在上市之外,還有其他的選項。畢竟飯要一口一口吃,拯救企業,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參考資料:
《新股轉完成,完達山乳業距上市目標還有多遠?》——新京報百科財經
《完達山去年營收50億凈利未公布 已到背水一戰的時刻》——鰲頭財經
《“慢騰騰”的完達山》——消費鈦度
《完達山“雙百億”目標懸頂,掉隊多年如何才能做到業績翻番?》——氫財經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