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廈眼科上市獲批,中國第二大眼科機構也有憂慮
苦等五年,華廈眼科終“上岸”。
來源/財經無忌
2022年9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同意華廈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的批復》,華廈眼科上市正式獲批。
圖源:深交所
據了解,早在2016年,華廈眼科就啟動了上市輔導。2020年7月,華廈眼科的《招股書》獲受理,一年后,其再獲創業板上市委會議審議通過。歷時五年時間,華廈眼科終于邁過了上市的門檻。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華廈眼科的業績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以營收規模論之,華廈眼科僅次于愛爾眼科,是中國第二大民營眼科連鎖機構。這或許正是華廈眼科沖擊IPO的底氣所在。
圖源:招股書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市場紅利爆發,目前不止華廈眼科一家希望借助資本的力量更上一層樓。在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基礎上,如何讓業績持續攀升,或許是華廈眼科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近年來,伴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越來越多的人沉迷電子設備,白內障、近視眼等眼科疾病的發病率屢屢攀高,這也為眼科醫療行業,催生出了巨大的時代紅利。
以近視為例,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達52.7%,同比增長2.5%。全國各地6歲兒童近視率均超9%,最高甚至達到了19.1%。
由于公立醫院難以滿足市場飛速膨脹的需求,民營眼科醫院也就此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灼識咨詢數據顯示,2015年-2019年,民營眼科醫院的市占率從37.3%提升到了38.7%,預計到201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43.7%,屆時,民營眼科醫療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103億元,2020-2025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0%。
圖源:灼識咨詢
事實上,早在2009年,愛爾眼科就看到了眼科醫療服務市場的巨大前景,憑借先發優勢,登陸A股。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創業板歸母凈利潤TOP20的上市公司中,愛爾眼科位列第11位,被譽為“眼茅”。
與亮眼的財務數據相同步的是,愛爾眼科的股價也節節攀升。截止2022年9月23日,愛爾眼科的股價為25.79元/股,相較于上市之初2元/股左右的價格,增長了1189.5%。
或許是因為愛爾眼科珠玉在前,大部分企業心懷畏懼,亦或者是因為當下的紅利才可以撐起更多的企業。愛爾眼科上市后,A股眼科醫療服務賽道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空窗期”,直至2022年,才被打破。
前文提到,華廈眼科即將登陸A股創業板。在此之前的2022年3月以及7月,何氏眼科以及普瑞眼科也曾相繼登陸創業板。
盡管以2021年的營收規模來看,在眼科醫療服務賽道,華廈眼科僅次于愛爾眼科。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華廈眼科與愛爾眼科類似,是行業第一梯隊的玩家。
財報顯示,2021年,愛爾眼科、華廈眼科、普瑞眼科以及何氏眼科的營收分別為150.01億元、30.64億元、17.1億元以及 9.62億元。可以發現,愛爾眼科的年營收比后三者的總和還要多,華廈眼科更大意義上與普瑞眼科以及何氏眼科隸屬一個梯隊。
事實上,不止營收,在核心的毛利率上,華廈眼科距離愛爾眼科同樣有很大的差距。
財報顯示,2019 年-2021 年,華廈眼科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0.19%、41.72%以及45.56%。作為對比,2021年,愛爾眼科的整體毛利率為51.92%。
圖源:招股書
之所以華廈眼科的毛利率和愛爾眼科有較大差距,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愛爾眼科可以通過產業基金運作眼科醫院,減少不成熟醫院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與華廈眼科尚未形成規模效益有一定聯系。
《招股書》顯示,2021年,華廈眼科開設的56家眼科專科醫院中,有18家處于虧損狀態,占比達32.14%。換句話說,目前華廈眼科有超三成的醫院處于“產能爬坡階段”。
對此,在財報中,華廈眼科表示:“在前期經營中醫院裝修支出、設備購置的折舊攤銷規模較大,同時面臨醫生、護士等人員的人工成本,在未能實現一定規模的營業收入之前,醫院將處于虧損狀態。”
其實華廈眼科面臨的挑戰并不是孤例,而是大部分二線眼科醫療服務機構的“通病”。
以普瑞眼科為例,2022年半年度財報顯示,其擁有23家醫院,其中3家是一年內開業的,9家尚未開業,“醫院建設初期,需要經歷三至五年的培育過程”。按此推測,普瑞眼科或有半數左右的醫院處于虧損狀態。
這也嚴重影響了普瑞眼科的核心財務數據。2019年-2021年,普瑞眼科主營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42.69%、43.28%以及43.37%,甚至比華廈眼科還要低。
正是因為不具備規模效益,華廈眼科試圖通過資本的力量賦能自家的業務。《招股書》顯示,華廈眼科擬募資7.78億元,其中大部分都與精細化運營醫院有關。對此,華廈眼科也表示,“未來,公司將持續進行全國連鎖分院網絡布局,從而推動公司業務規模的持續增長。”
提升醫院的變現率,還只是在走愛爾眼科的老路。有愛爾眼科珠玉在前,華廈眼科更重要的任務,或許還是給資本市場呈現更具想象力的業務踏板。
結合募資信息來看,華廈眼科或許希望基于眼視光市場最熱門的視光配鏡以及屈光手術業務,描述出“第二條曲線”。這一點,從《招股書》展示的數據傾向可見一斑。
?
圖源: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華廈眼科擬投入2.3億元用于區域視光中心建設項目,在全國新建200家直營視光門店,提供醫學驗光服務。此項目的投入,占總募資額的29.56%。
與之相應的,華廈眼科的屈光業務也有較高的增速。《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華廈眼科屈光業務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1.13%、20.48% 以及31.64%,遠高于公司的營收支柱白內障業務。
華廈眼科重視視光配鏡和屈光手術業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白內障業務受醫保控費影響,難以進一步成長,更重要的原因,或許還是因為前兩個業務更具想象力。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華廈眼科屈光手術業務的的毛利率分別為45.35% 、47.94% 以及52.55%;配鏡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54.49%、53.11%、56.43% ,顯著高于公司的整體毛利。
圖源:招股書
更重要的是,視光配鏡以及屈光手術還有極強的聯動性。視配鏡可以作為華廈眼科的“流量池”,為屈光手術業務“輸血”,形成一個商業閉環。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華廈眼科的“第二條曲線”將會一馬平川,在白內障業務天花板漸顯的背景下,其他眼科醫療服務機構也看到了視光配鏡以及屈光手術業務的想象力。
比如,普瑞眼科目前正在力推屈光業務,并取得了一定成績。《招股書》顯示,2021年,普瑞眼科屈光業務的營收占比達到了51.23%,稱得上是一家“屈光型企業”。此外,過去三年,普瑞眼科屈光手術的客單價在1.5萬元左右,反觀華廈眼科的相關手術客單價僅為8800元左右。
目前,愛爾眼科也在力推屈光手術業務。財報顯示,2021年,愛爾眼科屈光手術業務營收為55.2億元,同比增長26.92%,毛利率為58.95%,毛利率和增速均位列各項目之冠。
由此,再來看華廈眼科,就能發現,其目前首要的任務,還是要盡可能多地布局醫院以及視光中心,以觸達更多的消費者,帶動新舊業務同步成長,進而形成規模效應,呈現更為亮眼的毛利率。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