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票房15億,影視股沒有贏家
今年的國慶檔,或能濃縮成一個冷字。
來源/易簡財經(jīng)
今年的國慶檔,或能濃縮成一個冷字。
宣傳上沒有以往的熱烈氛圍,多部電影突然撤檔,又空降定檔。觀眾還沒來得及反應,電影國慶檔就已草草收尾。
燈塔專業(yè)版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國慶檔電影總票房為14.98億元,與近三年40億的票房體量相去甚遠,同比大跌65.86%,甚至回到6年前的水平。
細看國慶檔影片背后的出品方,唯一看得過去的也就只有華策影視,往日先鋒博納影業(yè)、阿里影業(yè)、中國電影惜敗,而華誼兄弟、光線傳媒不見蹤影,影視股或要繼續(xù)忍受冷風吹了。
最冷國慶檔,萬里歸途一枝獨秀
今年國慶檔觀影人數(shù)大幅下滑,總人次為3609萬,數(shù)量僅為去年的三分之一,去年同期則是9600萬。這種清冷的局面,哪怕是排片較去年提升了10% 至270.5萬場次,都無法挽救。
歸根結底,影片不合大眾口味。
國慶檔一共上映7部新片,包括《萬里歸途》《平凡英雄》《鋼鐵意志》《搜救》4部主旋律題材影片,以及3部兒童電影《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新灰姑娘2》《我是霸王龍》。
但在國慶檔票房前三中,只有《萬里歸途》和《平凡英雄》兩部新片,位列第三的是已延期一個月的中秋檔電影《哥,你好》。
其中《萬里歸途》一枝獨秀,以10.19億票房大幅領先,撐起整個國慶檔,占近7成。影片由饒曉志導演,張譯、王俊凱、殷桃共同主演,還原了外交官撤僑時驚心動魄的場景。
相較往年國慶檔票房冠軍,《萬里歸途》仍稍遜一籌。2021年《長津湖》票房高達32億元,2020年及2019年,《我和我的故鄉(xiāng)》《我和我的祖國》也斬獲約19億票房。
不過,《萬里歸途》上映后,也收獲一波好評。但據(jù)媒體消息,其制作成本為3.5億元,與《長津湖》斥巨資13億的大片相比,確實難以撐起幾十億的票房。
而《平凡英雄》在假期內(nèi),票房剛破億,為1.18億元,“老片”《哥,你好》僅7822萬票房。
回顧近幾年,國慶檔票房呈現(xiàn)“一超多強”格局,今年還是顯得平淡了。
出現(xiàn)這一尷尬局面,與電影的定檔時間和題材關系密不可分。
今年國慶檔影片可謂“姍姍來遲”,直到9月23日才宣布定檔,預熱營銷不夠,電影熱度難以擴散。
題材上,觀眾選擇較少,受眾最廣的喜劇片都沒有。片量集中的主旋律題材,已是近幾年的熱門,長津湖、我和我的系列影片消費觀眾的愛國熱情已久,大家早已審美疲勞。
另外,由王一博主演,預售票房第一的《萬里長空》臨時撤檔,備受動漫迷期待《深海》傳來不過審的消息,讓不少觀眾對國慶檔產(chǎn)生失望情緒。
光線、華誼兄弟不見蹤影
觀眾不買單,投入成本無法收回,出品方需承擔虧損。今年國慶檔或許只有《萬里歸途》的出品方還能笑得出來。
該片的出品方是上海華策電影有限公司、深圳市一怡以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浙江橫店影業(yè)有限公司、郭帆(北京)影業(yè)有限公司和北京自由酷鯨影業(yè)有限公司4家公司。
其中,華策影視和橫店影視都是A股上市公司。
本次國慶檔背后也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包括聯(lián)合出品公司在內(nèi),《平凡英雄》有博納影業(yè)、中國電影、阿里影業(yè);《哥,你好》有萬達電影、貓眼娛樂;《搜救》有中國電影、阿里影業(yè)等。
這幾家公司同樣還是往年國慶檔票房前三的出品方。
如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影票房第一的《長津湖》,出品方就有博納影業(yè)、中國電影、上海電影、阿里影業(yè)。《我和我的父輩》《我和我的家鄉(xiāng)》有中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有阿里影業(yè)和博納影業(yè)。
值得注意的是,像知名傳媒上市公司華誼兄弟、光線影業(yè)則缺席本次國慶檔,往年國慶檔票房前三的出品方亦鮮少出現(xiàn)他們的身影。
截至9月90日收盤,上述上市公司,只有華策影視的股價微漲2.52%。在國慶檔收官后,或許華策影視的股價能繼續(xù)上揚, 其余的影視股難逃股價下跌的命運。
國慶檔票房不佳,繼續(xù)帶給影視市場低氣壓,備受矚目的大檔期沒有爆款作品,影視股將何去何從。
三大檔期占全年票房4成,國慶檔遇滑鐵盧
據(jù)《2021年年度中國電影市場數(shù)據(jù)報告》,檔期票房和非檔期票房占全年的比例達成1:1。
在檔期票房中,春節(jié)檔、暑期檔、國慶檔的占比最高。
以2021年為例,全年票房為470.36億元。其中, 春節(jié)檔的票房為78.43億元,暑期檔為73.81億元,國慶檔為43.89億元,分別占全年票房的16.7%、15.7%、9.3%,合計達到41.7%。
可見,國慶檔票房成績尤為重要。國慶檔不盡人意的票房,將為2022的票房表現(xiàn)帶來沉重一擊。
自2017-2019年,我國票房變化呈上升態(tài)勢,漲至約643億,直至新冠疫情出現(xiàn),2020年票房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滑落至204億。而隨著疫情下降,2021年票房有所回暖,也僅恢復至472億元。
截至10月8日,中國票房實現(xiàn)272.5億元,其中春節(jié)檔票房60.4億元,暑期檔91.36億元,國慶檔14.98億元。若按照去年三大檔期票房占全年四成來計算,今年票房才410億出頭。
更現(xiàn)實的是,在今年剩下的80余天,沒有大檔期的加持下,想有電影黑馬突出重圍,幾乎是不可能的,重量級大片都愛扎堆黃金檔期。且自疫情發(fā)生以來,同期票房最高也才80億,今年票房仍要面臨不小挑戰(zhàn)。
結語
國慶節(jié)前,影視股在二級市場的表現(xiàn),似乎已經(jīng)預告國慶檔的票房表現(xiàn)。
國慶檔收官后,各家平淡的票房表現(xiàn),則奠定了股價繼續(xù)下跌基礎。如果有奇跡,或是得益于慘淡票房中的唯一"幸運兒"《萬里歸途》。
不過,往年同期的爆款作品,并不能完全帶動資本市場的情緒。像《長津湖》爆火后,相關的中國電影、上海電影、阿里影業(yè)、光線傳媒在節(jié)后紛紛下跌,中國電影在首個交易日更是大跌6%收盤。
像在今年國慶檔,只有2部片子票房過億的慘淡情境下,影視股將繼續(xù)遇冷。
風險提示:
本網(wǎng)站內(nèi)用戶發(fā)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shù)據(jù)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wǎng)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fā)表于野馬財經(jīng)網(wǎng),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wǎng)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nèi)容有異議,請聯(lián)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