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已過半,房企通過這三大營銷方式“穩信心”!
現金流承壓的一年,房企促銷售、抓回款成了重要任務之一。
來源/丁祖昱評樓市
銷售回款可以說是關乎房企資金命脈。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房企銷售回款僅為6.6萬億,同比降幅超三成。
如今,12月已過半,為去庫存、促成交,年中沖刺階段,房企在打折促銷和客戶運維等方面更是加大力度。除了常規促銷活動以外,不少房企另辟蹊徑,以“權益保障”作為營銷亮點,穩購房者信心。據不完全統計,5月以來已有十余家房企參與,其中12月參與房企明顯增多。
購房者消費信心真正回暖還需要一段時間修復。
受全國疫情管控全面解禁影響,民眾對疫情的恐慌情緒有增無減,這也對購房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11月,房企銷售回款繼續回落,單月僅5280億元,環比下降3%,同比下降35%。其中前11個月銷售回款為66471億元,同比下降31.3%。
實際上,房企銷售回款壓力仍然不斷加深。
由于核心一二線城市限制性政策局部松動,帶來了一定的利好,但是廣大弱二線和三四線城市已進入政策“失效期”,短期內這種狀況難以快速改善。
但從中長期來看,政策明確提出支持個人住房貸款合理需求,重點支持剛需、改善性客群及新市民這三類群體,按揭首付比例及房貸利率或將因城市、銀行優化調整。隨后重點城市限購“松綁”,佛山全域放開了限購、武漢限購范圍限時縮小至二環內,鄭州適度調整住房限購政策等。
隨著政策出臺、需求釋放,明年房地產市場有望逐步復蘇。
過去幾個月,房企為穩定市場信心也不斷推出新的營銷舉措。
根據CRIC監測數據,營銷舉措主要包括“保價”、“無理由退房”和“保交付”三種,不同的營銷舉措都對銷售業績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提振效果。
首先是推出的“保價”活動。
比如華潤置地、雅居樂年內推出了“補差價”的保價承諾,融創、綠地、金地集團等規模房企的部分項目均推出保價協議。整體來看,活動區域內大規模的保價活動較少,且保價期限基本在1-3個月,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消費者擔心降價的擔憂。
除了補差價等保價類措施,也有不少房企重新提出“無理由退房”,來解購房者的“后顧之憂”。
以萬科為例,4月初萬科在徐州等多個項目推出線上無理由退房,其中招商萬科山水間實行無理由退房后的一周銷售套數達到20套,根據一季度的備案數據估算,實施該政策前平均每周備案套數在11套左右,具有一定的銷售效果。
再來看“保交付”,這是穩定信心的“壓艙石”。
根據CRIC統計,十強房企在“保交付”方面發力,九成十強房企推出了“家書系列”,多家房企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保交付體系,半數十強房企通過“交房即交證”增加多層保障。
從實際效果上看,“保價”、“無理由退房”的營銷活動對銷售起到了一定的拉升作用,但是實操層面仍有待細化。
比如,保價協議前要確定活動時間和權責主體,無理由退房則需要明確退款周期,并對購房者要求補差價或退房的行為做好流動性預警,避免發生權益無法落實而挫傷了購房者信心。
四季度開始,房企為了加快存貨去化、提升銷售業績,回籠資金,穩定現金流,明顯加大了促銷力度。如今12月已過半,房企為了穩信心,通過“保價”、“無理由退房”、“保交付”三大營銷舉措,以承諾的方式對購房者起到了“強心針”的作用,對項目去化、去庫存壓力的緩解也有正向效果。
但本質上來看,產品力將成為房地產發展的核心動力,過硬的產品力和穩定的資金實力才是讓購房者穩信心、求安心的關鍵。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