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了大譜!A股公司公告“抄作業”,律師稱涉嫌虛假陳述
“信披烏龍”何時休?
作者/蘇影?編輯/高巖?來源/野馬財經
對于上市公司來說,真實、準確的信息披露是企業長治久安的基礎,然而就在最近兩天,A股卻有企業因“抄公告”抄出烏龍而經歷了冰火兩重天。
2月7日晚,剛剛因收購德威華泰60%股權的利好事件,股價大漲9.71%的新動力(300152.SZ)對外表示,公司前述收購事件中有部分公告出現標的名稱、股票發行價等內容錯誤,公司對此進行致歉并更正。
受此影響,一夜之間,新動力的股價由漲轉跌,截至2月8日收盤,新動力的股價為3.6元/股,跌幅3.49%,總市值25.66億元。
對此,上市公司表示,由于公司在重大資產重組方面經驗不足,也未正式聘用獨立財務顧問進行專業輔導工作,在文件撰寫上就直接參考借鑒了同板塊上市公司的內容及格式,并因工作不細致產生了多處錯誤。一句話總結就是“抄作業翻車了”。
而此事在股吧中也引發了廣泛討論,有投資者提出“昨晚看了公告以為收購成飛了呢,結果假的”“一個預案就不要發公告,公司律師、財務、獨立董事、中介機構都是不起作用!一點責任心都沒有。”此外,也有投資者已經開始咨詢“如何維權?”
來源:東方財富網股吧
“ 抄作業”抄出bug
新動力是一家環保企業,成立于1980年,2010年12月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說起來也是資本市場的老兵,但最終卻老馬失前蹄,在信息披露這一關卡出現了失誤。
具體來看,此次新動力的信息錯誤涉及多篇公告,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包括上市公司名稱、擬收購公司名字及股權、雙方簽署的文件名稱、審議通過議案的董事會會議和擬發行購買資產的股票價格等。其中主要錯誤是對中航電測(300114.SZ)公告的原文照搬。
來源:新動力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新動力第一次在公告中出現bug,早在2017年7月,在收購江蘇永葆環保科技的時候,其工作人員也曾有過一次“筆誤”事件。
彼時,股權收購雙方約定,在交易經甲方股東大會通過后5日內,各方應完成標的資產股權交割。但在初版公告中,“5日”期限卻被寫成了“10日”。
對此,新動力表示,是由于工作人員的疏忽, 導致公告內容存在筆誤。但從結果來看,當時的筆誤事件并未在市場上產生過多波瀾,后續股權交易和資產過戶仍順利進行。
來源:新動力公告
如今不到6年時間,新動力歷史重演。而就在其“抄作業”翻車的當天,深交所緊接著下發了關注函,要求其對重組細節、財務能力、公告審批流程和擬整改措施等進行回應。
“新動力的公告確實是太粗心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上市公司的公告披露分為事前審核和事后審核兩種,如果是事前審核,交易所會看一下,基本上不會出現這種問題。但是現在有很多公告,坐上信息披露直通車,直接就可以發出來,審核工作會在事后進行,所以這種就可能會由于粗心出現此類烏龍事件。
與此同時,還有律師提到,此次新動力的失誤行為或涉嫌虛假陳述。
威諾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楊兆全律師表示,根據《證券法》的規定,公司披露的信息與客觀事實不符的,均認定為虛假陳述的違法行為。筆誤導致投資者產生誤解,并且對市場股價產生了影響的,視為虛假陳述情節嚴重。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可以依法維權,要求上市公司及其責任人賠償損失。交易所有權對違規行為給予紀律處分。如果情節嚴重的,監管機構可以進行行政處罰。
“信披烏龍”屢次出現,監管機構曾發“罰單”
而這已經不是資本市場第一次出現“信披烏龍”事件了。
早在2019年3月,菲利華(300395.SZ)在2018年年報中就曾將高管薪酬單位“元”誤寫成“萬元”,導致上市公司包括董事長在內的14名高管年薪均在6億元-110億元不等,總薪酬高達698億元。作為參考,當年該公司的總營收僅為7.22億元,近700億的薪酬顯得十分夸張。
無獨有偶,2年后,2021年3月,皖能電力(000543.SZ)也來了一波歷史重演,10名高管總年薪達到361億元,真相依然是在年薪后面的單位多加了個“萬”。
除了數字單位方面的失衡,上市公司在自我介紹、高管介紹方面也曾有過“筆誤”。
如2021年,嗶哩嗶哩(9626.HK)港交所的申報公告中,就曾將第一頁介紹“本公司”具體名稱時誤寫為“百度集團”。同年,格力電器(000651.SZ)在發布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中,也曾將公司董事張偉的履歷介紹為“男,1976年畜生”。
來源:罐頭圖庫
如果說,以上幾家公司的錯誤多是因筆誤造成的小插曲,那么吉藥控股(300108.SZ,現“*ST吉藥”)的“信披烏龍”則是一起明顯對投資者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
時間回到2019年7月11日, 吉藥控股先是對外發布了籌劃收購修正藥業100%股權一事。隨后不到半個月時間,該收購計劃又在7月24日宣布終止。
但終止的同期,吉藥控股卻留了一個“活口兒”,稱“經公司與修正藥業友好協作,待該辦法具體實施細則出臺條件成熟后,再繼續推進謀劃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籌劃發行股份等方式購買修正藥業100%股權事宜”。
受此消息影響,7月25日、7月26日吉藥控股收獲兩個漲停,股價從5.4元/股漲至6.53元/股,漲幅20.93% 。
但令投資者沒想到的是,隨后修正藥業卻對此進行了否認,并稱雙方不會再繼續合作。
緊接著,7月26日晚, 吉藥控股再發更正公告,確認了修正藥業所言非虛,并稱此次失誤是“經辦人員誤將修訂稿當做最終稿歸檔”。
此后的7月29日-8月6日,吉藥控股連續下跌,從26日的6.53元/股跌至4.31元/股,7個交易日跌幅近34%。
來源:吉藥控股公告
最終,吉藥控股也因上述違規行為收到了證監會的“罰單”,其中上市公司被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60萬元罰款;董事長孫軍、董事會秘書張亮、財務總監張忠偉也各自被給予警告,并合計被罰70萬元。
“信任橋梁”的裂痕要如何修補?
事實上,信息公告本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之間得以溝通的信任橋梁,也是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價值的關鍵信息渠道。而如今信任橋梁屢次出現裂痕,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將產生不利影響。
楊兆全律師認為,上市公司公告中的烏龍事件,一方面影響了上市公司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誤導了市場和投資者對公司的判斷,擾亂了證券市場秩序。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公告發布之前,內部通常會有比較明確的多層審核機制,從擬稿、審核、修訂、復核、簽發、校對、備案到發布將經歷層層把關。而上市公司如此明顯的內容錯誤卻并未被發現,反映了企業內控或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公告出現錯誤,基本都是上市公司董秘辦、證代辦的工作失誤。他介紹,以此次新動力事件為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涉及諸多事務,董秘和證代他們往往是并購重組交易的核心人員,可能無暇顧及公告審核,導致其他工作人員忙中出錯。
來源:易維視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則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他提到,目前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太多了,此前大公司發公告前基本會有比較明確的審核流程。但對于部分規模不算大的公司來說,業務人員配置不足,甚至僅一人負責董秘辦工作的情況也曾有發生。在此背景下,審核過程中出現此類低級錯誤,也變得更加常見了。“此類企業的內部管理肯定是有問題的。”
而對于此類常規失誤應如何避免,市場早就給出了多種經驗。從企業內部來看,公司可以增加公告發布前的復核人員,雙向審查,查漏補缺。而若從外部入手,如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審計評估機構等第三方的進場也可以充當監督的角色。
不過,前述業內人士也提到,“如果一個簡單的公告本身都要中介機構去復核的話,那證券部的人,我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另外這也會增加信息披露的成本。”但他也建議,如果涉及重大資產重組事件時,企業還是應聘請相應財務顧問,為重組活動提供交易估值、方案設計等專業服務。
在楊兆全律師看來,上市公司時常出現的“信披烏龍”事件,主要原因還是相關人員的責任心出了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對此,他提出,一是上市公司內部要嚴格審查和校對審核的流程,責任到人,出現問題嚴肅追責。二是對烏龍信披造成不良影響的,交易所和監管部門要依法處置,該處分給予處分,該處罰給予處罰,讓上市公司“長記性”。
從30多年前,A股在上海誕生開始算起,處罰從來就不是最終目的,以罰促改,使上市公司維持良性可持續發展,對市場和投資者保持敬畏,才是對企業實施監管的初衷。
對于上市公司“信披烏龍”事件屢次出現,您怎么看?歡迎評論區聊一聊。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