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安科尷尬IPO,骨干員工們卻自立門戶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型醫學影像設備是衡量一個國家醫療器械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文/樂居財經 魏薇
這塊市場多年以來一直被GE、飛利浦、西門子等國際醫療巨頭所占據。近年來,我國企業正在試圖趕超。國內多家醫療影像設備企業先后開啟IPO進程,包括東軟醫療、聯影醫療、明峰醫療、朗視儀器等。
去年6月,深圳安科提交的IPO申請已獲批受理,但因保薦人招商證券因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深圳安科的上市進程被迫中止。今年1月底,深圳安科再次闖關深交所創業板。
業內流傳過一句話:中國醫械發展史,繞不開深圳醫械;深圳醫械發展史,繞不開安科。由此可見深圳安科曾經的地位之高。
作為國內最早自主研發大型醫學影像設備及微創治療設備的企業之一,深圳安科在業界曾有“黃埔軍?!敝Q。早年間,其曾與萬東醫療、東軟醫療一起并稱中國醫療器械三巨頭。
在國內醫療器械領域,深圳安科創造了多個第一,包括我國首臺MRI(核磁共振成像)、首臺螺旋CT、首臺移動式CT、首臺乳腺X線機、首臺神經外科手術導航系統等。
1989年,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統正式投入運營。中國也由此成為全球繼美國、德國、日本之后第四個擁有MRI研發生產能力的國家。
此后的10余年間,深圳安科頗有“坐吃山空”的意味,懈怠管理和研發,走上了下坡路。昔日榮光不再,2005年年初,安科原大股東中科健曝出15億元虧空,并拋售其所持的安科44.645%股權,深圳思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手,交易價款3088.6萬元。2007年,安科管理層大換血,重新恢復經營。
不進則退,想在短時間內彌補曾經掉下的隊,是不現實的。在股份改制之前,深圳安科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黯淡。
深圳安科此次擬募集資金7.02億元,用于投資安科松山湖醫療設備建設、安科研發中心升級建設等項目,其中1.8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多位骨干員工自立門戶
2008年,深圳思杰將股份出讓給重慶安科醫療器械公司;2012年,重慶安科退出,并將股份轉手給南京豐盛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2016年,南京豐盛退出安科的股東行列。
2017年,安科通過股份改制實現管理層與技術骨干控股。隨后,現任董事長朱黎明正式上位。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深圳安科共有41位股東,股權穿透后持股人數一共是107名主體。其中,員工持股平臺多達10家,合計持股19.36%。
朱黎明是公司第一大股東,直接持有12.67%股份,第二大股東麥星灝旻持有8.35%股份,第三大股東江蘇民投持有7.23%股份。上述股東所持股權比例均不足30%,依其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尚不足以對公司股東大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公司無控股股東。
據公開資料,朱黎明在深圳安科已任職多年。從1994年11月至今,他歷任安科MRI 部工程師、西南區經理、西部大區經理、MRI 部營銷總監、MRI 部產品總監、營銷副總裁、副總裁、常務副總裁,以及董事長、總經理。
朱黎明直接持有公司12.67%股份之外,還通過員工持股平臺深圳影實、深圳影新、深圳影信、深圳影拓、深圳影創控制公司 9.34%股份的表決權,通過接受曲遠文、葛立坤、周遺平、陳家平、何勇及員工持股平臺南京影寧、南京影鄴、南京影誠、南京影康、南京影元所持公司股份的表決權委托控制公司16.15%股份的表決權,朱黎明合計控制公司38.16%股份的表決權。
安科設立員工持股與此前的一場危機脫不開關系。2007年,深圳安科陷入資金困境,大量員工離開,人才流失一度非常嚴重。部分骨干員工在離開后自立門戶,例如邁瑞醫療的創始人李西廷、徐航;理邦儀器的創始人祖幼冬、張浩;寶萊特的創始人燕金元;微點生物的創始人嚴萍宜等。目前深圳安科的董事與高管,大部分是2021年前后重新上任的。
深圳安科表示:“設立上述員工持股平臺可以使公司骨干員工通過間接持有公司股權的方式分享公司的經營成果,有利于增強公司凝聚力、維護公司長期穩定發展,有利于公司建立健全激勵約束長效機制,有利于兼顧員工與公司長遠利益,為公司持續發展夯實基礎?!?/span>
政府補貼貢獻近半凈利潤
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1-6月,深圳安科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4.23億元、5.59億元、6.82億元、3.1億元,同期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4565.18萬元、4067.01萬元、7730.47萬元、4760.48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7237.64萬元、3151.88萬元、4959.53萬元和1399.74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安科各期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分別3727.45萬元、4333.35萬元、4575.95萬元和2075.72萬元,占利潤總額的比例較高。若未來政府相關補貼政策或深圳安科自身經營業務發生變化,導致深圳安科不能持續獲得政府補助,將一定程度影響其利潤水平。
從業務來看,CT與MRI業務占了深圳安科主營業務的八成。報告期內,CT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6.62%、59.89%、67.50%、63.84%;MRI實現營收1.55億元、1.31億元、1.21億元,占總營收的37.07%、23.64%、18.07%、18.25%。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CT市場得以爆發,這一年深圳安科推出了車載CT和方艙CT,使CT產品的銷售額大漲,實現扭虧為盈,但尚未覆蓋前期累計虧損,最近一期末仍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情況。
截至2022年6月末,深圳安科合并及母公司均存在金額較大的累計未彌補虧損,合并及母公司未分配利潤余額分別為-1.36億元和-6045.52萬元。
對此,深圳安科解釋,大型醫學影像設備領域,具有新產品市場推廣時間長、資金投入大、技術門檻高、高層次人才密集等特征。為提升市場競爭力,前期新產品研發和營銷投入較大,但前期整體收入規模較低、產品盈利能力較弱、規模效應尚未完全釋放,導致公司出現虧損。
樂居財經《穿透IPO》發現,早在2000年,深圳安科的前身安科有限的未分配利潤已達-3321.58萬元。
當年,深圳安科凈資產中僅剩余部分51.51元計入資本公積。當時,深圳安科用了同樣的話術進行解釋:未分配利潤為負系因股改前公司經營投入較大,市場需求尚未完全釋放,前期產品收入不能覆蓋同期開支所致。
銷售費用是研發費用2倍
醫學影像屬于典型的多學科融合的產業,而醫學影像設備同時也是醫療器械行業中技術壁壘最高的細分市場,對研發有著較高要求。
報告期內,深圳安科的銷售費用分別約為10631.37萬元 、10930.68萬元、12171.63萬元和5587.77萬元,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25.15%、19.56%、17.85%和18.04%;期內對應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765.57萬元、4078萬元、5751.5萬元和2697.41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1.25%、7.3%、8.44%和8.71%??梢钥吹降氖?,深圳安科銷售費用的支出一直遠遠高于研發費用。
在招股書中,深圳安科將聯影醫療、東軟醫療、萬東醫療、明峰醫療四家公司作為同行可比公司。相比之下,深圳安科的銷售費用率高于除明峰醫療外的其他三家公司,研發費用率整體處于同行業公司中間水平,其中在2020年的研發費用率在5家公司中墊底,2021年位列倒數第二。
從人員構成來看,截至去年6月末,深圳安科的研發人員共178人,占員工總人數的25.00%,而銷售人員有341人,占員工總人數的47.89%,接近一半。
在首輪問詢中,深交所要求深圳安科說明2020年研發費用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否存在通過研發費用資本化調節利潤的情形。
對此,安科方面回復稱主要系2020年多個研發項目處于資本化階段,部分研發項目人員薪酬計入資本化支出,導致資本化研發支出增加、費用化研發支出相對減少。對于通過研發費用資本化調節利潤這一行為,安科給予了否定回答。
報告期內,深圳安科的資本化研發投入分別為1441.61萬元、2722.56萬元、1339.73萬元和1237.61萬元,占研發費用的比例分別為30.3%、66.76%、23.29%和45.9%。
壞賬計提超過凈利潤總和
從銷售模式上來看,深圳安科采用直銷和經銷相結合的模式。在報告期內,深圳安科經歷了由以直銷為主向以經銷為主的轉變。
期內,深圳安科直銷模式銷售收入分別為2.38億元、2.14億元、2.09億元和1.11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6.97%、38.55%、30.98%和36.73%,兩項數據均呈連續下降趨勢;而經銷模式銷售收入增長明顯,同期分別為1.80億元、3.40億元、4.65億元和1.92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 43.03%、61.45%、69.02%和63.27%。
與此同時,深圳安科的應收賬款金額也在加大。報告期各期末,其應收款項(含應收賬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和長期應收款)賬面余額分別為3.35億元、2.95億元、2.9億元和2.82億元,已計提壞賬損失金額分別為4356.2萬元、5467.20 萬元、5135.03萬元和4623.66萬元,壞賬損失金額累計近2億元,已超過報告期內的凈利潤之和。
深圳安科在招股書中直言,公司市場開拓初期的部分民營醫院客戶資金實力較弱,存在無法全額或及時償還款項的情形。若未來客戶經營狀況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公司存在大額應收款項無法回收的風險,將對公司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