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的盡頭,是玄學
但這個牌桌,似乎越來越小,也越來越擁擠了。
來源/地產知識橘
金地終于拿地了。
上周,金地一天內連中三元,不但在東莞首次供地中人品爆發,搖中最炙手可熱的松山湖地塊,還在上海成功補倉,競得嘉定兩塊土地。
眼看著一天刷出去50個億,拿回了足額的面粉,高管難掩愉悅心情——
今天,是金地非常好運的一天。
看來,在度過股債雙殺的艱難歲月之后,金地正在試圖重回牌桌。
但這個牌桌,似乎越來越小,也越來越擁擠了。
金地的兇猛,是從上個月底開始的。
3月28日,金地以3.4億元摘得一宗位于西安浐灞生態區的居住用地。
總價不貴,但這是金地在年內,首次在公開市場亮相拿地。
這一開張,熱情就一發不可收拾。
金地開始連續報名主流城市的熱門地塊,終于在上周狠狠高調了一把,一下子抱走了三塊地。
至于成功拿地的經驗,金地內部人士總結說,反復努力當然可以增加成功率,但他們還額外做了些事情——
別說東莞黃旗山,連深圳梧桐山都去過了。
那么,為什么金地這么著急?
首先,從基本面來看,市場回暖了。
今年春節后那一波的樓市小陽春是明擺著的,受益于壓抑需求的爆發,多少熱點城市的銷售額蹭蹭往上爬。
毫不夸張地說,2、3這兩個月賣出去的房子,相當于去年小半年的業績了。
數據也支撐著這一點,一季度的商品房銷售額增速,近一年內終于翻正了——
市場回暖,補貨是意料之中。
但更重要的,是金地已經開始面臨生存的壓力。
這些年,房企的日子都不太好過。去年是活下去,今年的主題同樣也是活下去,只是活法不一樣——
去年是大家一起,在生死邊緣上求掙扎,今年則是一部分房企已經扛過了市場出清,渴望快速回到正常的軌道。
而金地自身的焦慮值并不低——
年少成名,自帶“招保萬金”的光環,難得去年重回行業前十風光了一把,但今年一開局,銷售又下來了。
一季度,金地實現簽約金額441億元,同比下降了3%,而銷售均價陡降,降幅達到了27%。
很明顯,這是在以價換量。
和同行相比,這不算是一份能拿得出手的成績單。
TOP10房企中,除了萬科和碧桂園以外,其余8家在銷售額方面都較去年同期有3成以上的漲幅。
就這樣,金地再次失守排名前十的大關。
在土地儲備方面,金地也不太樂觀。
眼看去年情勢直轉之下,金地適時收手,全年只拿了71億的地。
可供對比的是,2020、2021年兩年,金地的權益拿地金額都遠超500個億。
投拓力度的極大收縮,在極端情況下當然可以明哲保身,延長生存期,但一個明顯的弊端就是——
去年不拿地,今年就無米開鍋了。
前不久,一位頭部房企人士對媒體表示,看到前兩個月成都、蘇州等樓市火熱,公司難受說不出,因為這些城市無貨可賣。
雖然金地2022年年報還未出爐,但根據2022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土儲已經出現下降的苗頭了——
光“坐吃山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西安拿地當晚,金地董事長凌克就公開發聲——
房企經營就像踩單車,不前行就會跌落。地產公司要生存,就要努力做優質投資。
這一句話,道出了多少2022年缺席拿地的房企的心聲。
但什么才叫“優質投資”呢?
從各路房企用腳投票的結果來看,可選的范圍,正在越來越窄。
首先,從供地端來看,縮量的現象非常明顯。
簡單來說,就是房地產開發用地減少了,尤其是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商品房用地。
看看一二線城市的商品住宅供應總量,同比縮減了近五分之一——
也就是說,總量少了。
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
更加麻煩的是,開發商的口味和共識變得高度一致。
過往,各房企都有自己擅長的板塊,有做文旅地產的,有做寫字樓酒店的,即便是郊區、三四線城市也下沉,無所畏懼。
反正在那個景氣的年代,所有業態都可以賺錢,自住和投資客都能各取所需,找到合適的產品。
但如今,一切似乎都變了。
炒房客銷聲匿跡,自住客出手謹慎,不但三四線城市不好賣,連一二線城市的市郊都開始滯銷。
于是,幾乎所有房企的目光都聚焦在主流城市,甚至只押注在中心城市的中心地段。
所以,目前土拍市場的現狀就是——
所有想要活下去的開發商,都在扎堆搶那一小撮好地,而稍差一點的地就無人問津。
就拿廣州舉個栗子吧。
4月的廣州非常熱鬧,接連迎來了荔灣區羊城食品廠、番禺區迎賓路和長隆巨無霸地塊搖號。
甚至發生了一些戲劇化的插曲——
番禺兩宗宅地的競拍條件明明是為公子哥華潤“量身定制”,竟然還引來了招商、華發和保利三家“橫刀奪愛”,你一輪價我一輪價,硬是把地價給抬到了搖號環節。
然后,居然!這兩宗宅地,還是都給華潤搖到了!
這16分之一的低概率事件突然出現,讓現場徹底炸了鍋。
財新報告中透露,有房企直接在現場質疑搖號存在“黑幕”,拒絕簽字,最終搖號現場貼上封條,連搖號用的乒乓球都被一并封存。
熱點地塊都搶成這樣了,可同樣在供地名單中的增城派潭鎮地塊,不但經歷了一次延期,最終還是“因故”停止出讓了。
安全墊如此狹窄,也難怪地產的盡頭,得求助于玄學了。
以上為正文,來自熊先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