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冰激凌、寵物糧、礦泉水,伊利4年多元化成績幾何?
液態奶增長承壓,爭奪“最后的”奶酪。
作者/ 武麗娟?編輯/高巖??來源/野馬財經
1992年,伊利還是一個不太起眼的乳業后生,營業收入僅3351萬元,凈利潤200萬元。2021年成為第一個營收跨入千億門檻的亞洲乳企后,4月27日晚間,伊利又交出一份靚麗的年報:營收、凈利再創新高,穩居絕對龍頭地位。
年報披露次日(4月28日),伊利股份(600887.SH)報收29.56元/股,市值1892億元。其實,自2022年初創出42元/股的高點后,其一直維持震蕩,在40元/股下方徘徊。
作為民族乳業的代表,老品牌如何煥發新活力?跨越千億以后,步入中年的伊利是否也有困惑?
業績破千億仍不達預期,液態奶增長承壓
早在2014年,伊利就提出了2020年“五強千億”的目標,即進入全球乳業五強,營收破千億。去年4月,隨著2021年報的公布,伊利憑借1105.95億元的總收入成為亞洲首個跨千億乳企,中國乳制品行業“一超多強”的格局也正式確立。
2022年伊利實現營業收入1226.98億元,同比增長11.4%;凈利潤94.31億元,同比增長8.34%;公司同時披露一季報,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33.28億元,同比增長7.81%;凈利潤36.15億元,同比增長2.73%。
不過,業績雖亮眼但還是沒有達到預期。去年第三季度凈利下滑之時,伊利曾表示“不改全年利潤率、不下降目標”,2022年,伊利的目標是實現營收1296億元,利潤總額122億元。
在4月28日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伊利股份重申2025年9%-10%的利潤率目標,并表示,即便存在行業波動的風險,也會保證至少達到9%的利潤率水平,并將在市場需求和消費能力持續復蘇的基礎上,朝著更好的利潤率水平努力。同時公布了2023年經營計劃:實現營業總收入1355億元,利潤總額125億元。
按照產品系列劃分,伊利目前構建了液態奶、奶粉、冷飲、酸奶、奶酪、飲用水六大產品業務群。
來源:罐頭圖庫
在傳統乳業市場中,液態奶一直是我國乳品加工企業的競爭熱點,伊利自然也是靠液態奶搶市場、打天下。2003-2021年這一系列產品收入規模持續增加,由39.79億元提升至849.11億元,年均復合增速達18.53%。2022年的千億營收,主要仍為液態奶,營業收入849.26億元,占比近七成,同比微增0.02%,規模、市占率繼續穩居第一。不過去年明顯增速放緩,增長有所承壓。
伊利液態奶系列主要包括常溫牛奶、常溫酸奶、低溫鮮奶、低溫酸奶四大品類。在常溫奶賽道,伊利長年穩坐國內龍頭地位。不過,在市場原材料不斷漲價的情況下,液態奶競爭逐漸趨于白熱化。近年來,低溫奶成為了乳品行業的熱門賽道,這也被認為是“最后一場牛奶戰爭”。
低溫奶又叫作巴氏殺菌乳,是采用巴氏殺菌法加工而成的鮮牛奶,采用72℃-85℃的恒溫殺菌,通過全程冷鏈,更多地保留牛奶的口感和營養物質,通常保質期在5-7天。
相關數據顯示,2009-2021年我國低溫奶的市場規模從139億元升至414億元,2021年低溫鮮奶的行業增速達到16%。尤其是在疫情以后,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不斷提升,低溫奶在一二線城市的滲透率持續增長。
目前,低溫奶市場還未形成穩定的競爭格局。伊利的低溫鮮奶業務目前起步不久,2019年推出“金典鮮牛奶”、“牧場清晨鮮牛奶”、“伊利鮮牛奶”三款低溫巴氏鮮奶產品。
伊利以常溫奶產品為核心,在低溫奶市場并未占據絕對優勢,2022半年報、三季報及年報中并未公布低溫奶領域相關信息。
不過,收購澳優一年后,伊利的奶粉業務保持高增長。
2020年-2022年(下稱“報告期”),奶粉及奶制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62.6億元,同比增長62.01%;“尼爾森零研”數據顯示,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零售額份額比去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成人奶粉的市場零售額份額同比提高了1.1個百分點。
報告期內,伊利成人奶粉業務市占份額不僅遙遙領先行業穩居第一,增速也位居行業第一。隨著中國奶粉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乳企們也不斷嘗試突破“內卷化”競爭,研發新產品特性。4月21日,伊利奶粉上市“輕慕”妍漾透明質酸鈉奶粉,專為女性設計。目前此款伊利新品已在網絡平臺嘗試售賣中。
在冷飲業務上,伊利連續28年蟬聯中國冷飲銷量第一,2022年營業收入95.67億元,同比增長33.61%。
2020年,伊利就曾提出“2025年全球乳業前三、2030年全球乳業第一”的戰略目標。
在去年荷蘭合作銀行公布的全球乳業榜單中,伊利連續第3年位列“全球乳業五強”。就收入、銷量與市占率來看,伊利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乳制品企業,“全球乳業第一”目標值得期待。
乳業巨頭年報成績單發布后,多家券商機構給出了“買入”或“增持”評級。不過,各大券商普遍認為,伊利面臨宏觀經濟下行風險、競爭進一步加劇、原材料成本上漲、核心產品增長不及預期等風險。
來源:罐頭圖庫
此外,近年來,伊利資產負債率逐年升高。2020年為57.09%,2021年為52.15%,2022年報數據為58.66%,同比增長12.48%。
從資產比較的角度看,伊利偏重于重資產模式,資本性投入更高。廣科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表示,乳品產業鏈不僅關乎成本結構,還涉及食品安全,因此像伊利長期堅持自建牧場奶源,全程掌握品質,在“三重壓力”形成的經濟下行周期,能夠降低成本上漲和需求變化的影響。雖然伊利的資產結構相對部分友商較重,但是這部分“重”資產的收益能力經過了市場波動的考驗。
加速爭奪最后的“奶酪”
毫無疑問,在乳業這個賽道上,伊利龍頭效應顯著。但奶酪產品市占率目前尚落后于被蒙牛收入旗下的妙可藍多。
作為伊利的最大競爭對手,蒙牛早已在奶酪市場“磨刀霍霍”。2021年,蒙牛將號稱“奶酪第一股”的妙可藍多(600882.SH)成功收入麾下,有業內人士稱此舉將助力蒙牛爭奪行業龍頭。
歐睿數據顯示,在2019年、2020年中國奶酪零售市場中,法國知名奶酪品牌百吉福市占率均列第一。2021年妙可藍多的市占率由2018年的3.9%提升到2021年的27.7%,首次超越百吉福成為我國市占率第一的奶酪品牌。此外,前十奶酪品牌中內資僅占據四席,妙可藍多、蒙牛、多美鮮、光明合計占比為30%。
市場也曾傳出伊利欲收購百吉福的消息,乳業分析師宋亮對觀察者網透露,2022年,中國奶酪業務第一名是妙可藍多,第二名是百吉福,第三名是伊利。“如果伊利要在2025年成為奶酪行業第一,那么,收購百吉福是一個快速實現目標的方式。”
根據歐睿國際的數據,到去年我國人均奶酪消費量為0.2千克,對比美、法、韓等國仍舊較少。不過,中國的奶酪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0%,市場處于快速成長期。
由于奶酪市場的火熱,除了乳企巨頭們,也有新興的兒童零食品牌想要分羹。行業內卷的程度,從妙可藍多的財報來看,也可窺見一般。2022年,妙可藍多增速明顯放緩,營收同比增長7.84%,而前兩年這一數據均在50%以上;而其歸母凈利潤更是出現了近四年來的首次下滑。
不過,2022年,伊利的奶酪業務好轉,市場份額提升,終端市場零售額份額同比提升3.5個百分點。伊利表示在奶酪業務上還有很多創新儲備,這能夠使其在奶酪業務上走的更遠。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表示,奶酪相對來說是伊利的一個短板,這個短板在短時間內很難做到大幅度的增長。對比而言,蒙牛的低溫和奶酪,做得比較好。盡管目前來說伊利在奶酪領域有所收獲,但是離其預期應該還是比較遠的。整體來看,朱丹蓬認為低溫奶和奶酪仍會是伊利未來很大的一個挑戰。
朱丹蓬認為,基于營養管理、體重管理,大健康管理的需求,未來整個中國的奶酪市場,會進入一個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資本化、規模化的行業發展紅利期。在整個消費端不斷倒逼產業端的的節點下,奶酪企業如何去匹配、滿足消費者的核心需求跟訴求,是生存以及發展的關鍵。
與此同時,伊利正在加速奶酪市場的布局。2018年伊利成立奶酪事業部;2021年5月單獨設立奶酪子公司“伊家好奶酪”;2021年4季度上市常溫奶酪棒,并利用優勢渠道網絡進行鋪貨;2023年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伊家好奶酪智造工廠正式建成投產,是國內最大奶酪生產基地可生產奶酪全產業鏈產品。
乳業“一哥”,4年跨界投資成效幾何?
搞投資、做茶飲、賣礦泉水,意識到乳業競爭已陷紅海,30歲的乳業“一哥”伊利近些年也是頻頻跨界,努力開辟第二增長曲線。
除了奶粉、奶酪等與主業相關的業務,伊利也跨界做起了各種投資,目前收效甚微。
從2018年開始,伊利便嘗試做礦泉水。當年7月,伊利成立健康飲品事業部,全面布局健康飲品領域。長白山的礦泉水,成了他們最先看中的項目之一。
2018年末,伊利宣布投資7.44億元,新建吉林長白山礦泉水項目,這算是伊利首次擴展液態奶以外的飲品。
這一年,伊利還推出新食機膠原蛋白固體飲料,不過目前已沒有該產品的相關信息。
2019年又收購了大興安嶺的阿爾山市水知道礦泉水有限公司,并推出“伊刻活泉”火山低溫礦泉水,搶占3元礦泉水市場。
2020年3月22日,伊刻活泉火山活泉礦泉水正式上市。
在2021年年末完成的120億巨額定增中,伊利拿出2.7億擬投向長白山天然礦泉水項目。
不過,在2021年財報中,礦泉水業務被描述為是“尚處于起步階段”。
2022年3月,伊利推出旗下首個國潮茶飲品牌“茶與茶尋”,正式邁進無糖茶市場。
2022年5月,伊利布局寵物糧食賽道,其旗下寵物糧品牌為“one on one”,主打定制寵物糧。
在萬物皆可“國潮”的背景下,冰淇淋更是成為凍品行業宣揚國潮的天選之子。伊利當然也不會錯過,今年四月初,其旗下冰淇淋品牌“須盡歡”推出四款新品,展現很多國潮元素。
2022年報中,伊利并未細化上述領域的成效,只是介紹到,隨著品類結構優化加速,奶粉、奶酪第二增長曲線及冷飲等高毛利品類在營收貢獻的占比呈現提升趨勢。年報中透露,伊利持續培育有機乳品、乳及植物基營養品、奶酪、天然礦泉水等高增長業務,這些業務較2021年增速20%以上。
繼華為、小米、美團等巨頭之后,近年來伊利也在私募領域進行了多項布局,其全資子公司珠海健瓴目前備案的私募基金有兩只,管理規模區間在10-20億。去年7月20日,由伊利出資3.5億元設立的深圳健瓴種子基金最近完成了工商登記,對具有高發展潛力的初創期企業進行投資。
不過,對于這些跨界嘗試,朱丹蓬認為,或存在與伊利做礦泉水類似的“隔行如隔山”的問題。
你喜歡哪個品牌的牛奶?看好伊利的“一哥”地位嗎?留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