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輸,中芯國際還能卷
芯片寒意,終于傳遞到中芯國際身上。
原創首發 |?金角財經(ID:?F-Jinjiao)??作者 | 塞爾達
5月11日晚,中芯國際發布2023年一季報,歸母凈利潤跌超四成,扣非凈利潤跌超六成;產能利用率由去年四季度的79.5%下滑至68.1%。
業績惡化背后,是芯片下游需求低迷。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手機和PC出貨量分別同比下跌14%和28%。
值得注意的是,在需求和產能利用率都大幅下滑情況下,中芯國際依然大幅擴建產能,產能過剩風險嚴峻,在中低端市場與臺積電等老牌企業的激烈競爭無可避免。
同時,在先進芯片上遭遇荷蘭、日本等國的出口限制,意味著在高端市場的“卡脖子’問題短期內無解,導致中芯國際要遭遇高端市場與中低端市場的雙重擠壓。
一時間,“中芯國際認輸論”的說法甚囂塵上。對于凈利潤腰斬的中芯國際來說,在芯片寒冬之中安穩著陸并非易事。
被手機拖累的業績
在智能手機市場的一片蕭瑟中,中芯國際放榜一季報。
根據相關財報數據顯示,中芯國際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收102.09億元,同比下跌13.9%,環比下跌13.1%;歸母凈利潤為15.91億元,同比下跌44%,環比下跌42%;扣非凈利潤為8.76億元,同比下跌66.3%,環比下跌51.2%。
此外,當季經營現金流凈流入53億元,同比下跌49.1%;ROE更是直接腰斬,同比減少1.4個百分點至1.2%。
中芯國際多項業績數據大幅下滑
業績惡化的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機芯片代工業務低迷。
以應用分類看,中芯國際當季晶圓收入中,“智能手機”收入占比進一步下探至23.5%,同比減少5.2個百分點,環比減少5.1個百分點;
由這比例推算可得,中芯國際今年一季度手機業務收入為23.99億元,相比2022年一季度和四季度的34.02億元、33.61億元,單季度同比和環比分別下跌29.5%和28.6%。
智能手機業務拖累業績
事實上,手機和PC兩大芯片需求,包攬全球晶圓代工行業過半產能,但目前都處于不景氣階段。
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報告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年同比下降14%、環比下降7%至2.802億部;
同期全球PC出貨量為5670萬臺,同比下降28%,成為過去10年來,除2020年第一季度因新冠疫情爆發中斷制造和生產外,出貨量最低的季度。
盡管汽車芯片行情較好,但整體占比不足一成,難以抵消手機和PC下行的負面影響。
“在芯片應用側,手機市場稍微動一動,就能抵消汽車市場。手機、PC對整個半導體景氣度有決定性影響。”有半導體分析師稱。
據相關媒體披露,2022年以來,智能手機行業至少對上游芯片廠商“砍”了三輪訂單。甚至有手機行業資深人士稱,目前手機芯片整體行情幾乎是“全在砍單、沒人提貨”。
下游需求低迷,也導致中芯國際面臨較大去庫存壓力。2022年財報顯示,中芯國際存貨跌價準備由2.76億元提高至7.48億元,增幅171%。
踏入2023年,情況并沒有改善。一季報顯示,中芯國際存貨進一步攀升,由去年末的133.13億元增加至145.73億元。
中芯國際存貨繼續增加
此外,受存貨跌價準備計提影響的“資產減值損失”也達到2.37億元,相比2022年一季度的0.92億元,同比大增157.6%。
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增加
“面板類驅動芯片庫存非常高,估計庫存超過3個季度,個別可能是整年庫存;還有大宗產品如CIS和ISP這類芯片,以及通用產品,像存儲器、專用存儲器,存量超過半年。”中芯國際此前在2月中的業績會稱。
“這一次景氣度轉向太快了,芯片設計公司2021年還在搶產能,2022年發現產品賣不出去。”芯謀研究分析師謝瑞峰稱,設計公司現金流正逐步變為庫存,帶來較高風險,因此寧愿賠付違約金,也不愿履行與晶圓代工廠的合同。
與此同時,下游需求低迷也導致了中芯國際的產能利用率下滑。
一季報顯示,中芯國際當季產能利用率則進一步下降到至68.1%;與之相較,2022年四季度產能利用率為79.5%,去年一季度則為100.4%。
中芯國際產能利用率十分低
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在5月12日的財報電話會上稱,中芯國際并沒有采用低價策略挽留底部價格敏感的產品代工訂單,因此產能利用率才出現較大的跌幅。
他補充,盡管目前工業、新能源汽車類的芯片產能仍供不應求,但這類產品型號多,單一型號量并不大,因此產能利用率提升還得依賴消費電子產品和智能家居的訂單;目前包括手機在內的消費電子訂單并未回升,智能家居訂單已經開始復蘇。
在成熟制程“內卷”
面對下游需求低迷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中芯國際依舊選擇逆勢擴張。
“晶圓代工企業必須具備可持續的人才和資金投入,不斷通過加強研發和拓展規模來強化技術壁壘,提升行業內的競爭優勢和產業適配能力,從而保持、鞏固并提升市場地位。”中芯國際稱。
今年一季度,中芯國際資本開支為86.6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5.24億元,同比大增56.8%;截至一季度末,折合8英寸計,中芯國際月產能由上季度末的71.4萬片提升至73.2萬片。
中芯國際稱,將按照擴產計劃推進相應的資本開支。中芯國際近年推進的4條新12英寸產線中,中芯深圳已進入量產,中芯京城預計下半年進入量產,中芯東方預計年底通線,中芯西青還在建設中。
“以一座工廠5萬片12寸月產能來計算,產能增加相當于一年有一座工廠開始建設,一座工廠開始量產。”趙海軍稱,增量產能中,中芯深圳主打高壓驅動、攝像頭、功率電子芯片;中芯西青主打模擬和電源管理芯片;中芯京城和中芯東方產品更為多元化,填補市場空缺。
不過,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總監蓋欣山認為,即使完成這一波清貨,短時間內手機廠商也不太可能恢復至2021年的采購水平,預計2023年芯片需求仍不樂觀。
他認為,受蘋果等高端品牌廠商帶動,應用最新先進制程的高端芯片需求尚可保持穩定,主要是低端領域持續性低迷,將繼續拖累芯片出貨。
回顧芯片行業的周期變換,臺積電等巨頭稱王稱霸的秘密就是“選對方向,在低谷時瘋狂擴張”。
因此,中芯國際將在成熟制程領域面對同行們的激烈競爭,進一步加劇行業產能過剩。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今年公開表示:“盡管成熟工藝產能供過于求,但臺積電依然會擴充產能。”
臺積電表示,2022年在成熟領域的投資達到了40億美元,2023年將繼續投入40億美元,到2025年成熟工藝產能將提升50%。
目前,臺積電已經在日本熊本縣建設22納米和28納米的半導體生產線,預計于2024年開始量產,該產線月產能為5.5萬片12英寸晶圓,用于汽車用和家電用芯片產品的生產;
臺積電還將在德國德累斯頓建設針對汽車芯片的12英寸晶圓廠,制程將從28/22納米開始;
此外,臺積電在中國臺灣地區擴產包括,計劃2024年量產的高雄Fab 22廠區中的二期,以及南科Fab 14廠區P8廠,均面向特殊成熟制程。
據第三方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晶圓代工廠年增產能約14%,其中12英寸新增產能當中約有65%為成熟制程。
三星在今年也不乏與成熟制程有關的新聞,該公司在日本東京都召開的晶圓代工業務說明會上表示,將加強自身成熟制程業務,計劃在2027年之前將成熟制程產能提高至目前的2.5倍。
故彭博行業研究認為,晶圓廠過去數年較激進地擴產,將自2022年未開始逐步釋放產能,尤其在28納米及以上成熟制程上,恐怕帶來供應過剩的風險;該機構判斷,未來兩年中,全球晶圓產能利用率將承受壓力,并降至80%以下。
“卡脖子”難解
中芯國際在成熟制程面臨下游需求低迷、產能過剩等內卷情況的同時,在先進芯片難逃“卡脖子”的困境,短期難有突破。
中芯國際近期在官網直接下架14納米代工信息,引發市場關注,網上更出現中芯國際先進制程“認輸論”說法。
中芯國際官網已下架14納米代工信息
這也意味著,中芯國際依舊沒有繞過老生常談的“卡脖子”。
早在2023年1月,美國總統拜登分別會見日本、荷蘭首相,建議聯手加強對先進科技出口管制,白宮官員還組織三方會議談判管制細節。
據財新報道,美、日、荷政府彼時就達成一項側重先進制程芯片制造技術的協議有進展,其中將包括但不限于先進制程的光刻系統。
3月8日,荷蘭外貿和發展合作部部長給荷蘭眾議院主席寫信,稱有必要擴大對特定半導體生產設備的現有出口管制。
對已受美國芯片和制造設備嚴格管制的中國半導體產業來說,荷蘭此舉無疑雪上加霜。
若要生產先進芯片,必須使用光刻機。以光源波長劃分,光刻機分為UV(紫外線)、DUV(深紫外線)、EUV(極紫外線),波長越短分辨率越高,量產條件下,7納米及以下的先進芯片制程工藝只能通過EUV實現。
荷蘭阿斯麥(ASML)是世界上惟一一家能生產EUV的公司。
2018年,阿斯麥收到來自中國的第一個EUV訂單,美國就此開始對荷蘭政府游說,最終成功阻止阿斯麥向中芯國際出貨。
在荷蘭禁售EUV后,中國產業界寄望于部分較先進的DUV產品——即浸潤式光刻機(ArFi)——通過工藝研發實現14納米甚至更先進制程。
目前全球范圍內,也只有兩家公司能提供DUV,一家是阿斯麥,另一家為日本尼康。前者在DUV同樣處于壟斷地位,以2021年數據為例,ArFi產品出貨量為81臺,尼康僅占3臺。
但荷蘭升級出口管制,連部分高端DUV也將納入管制名單。
3月31日,日本方面進行了補刀,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宣布,對中國在內的160個國家,限制出口先進半導體生產設備。受限產品分23種,包括光刻機。
對于出口管制是否以中國為主要目標的問題,西村康稔回應稱,出口管制出臺前,日本與美國和荷蘭等同盟國和志同道合的國家交換了意見,但本次出口管制并不以特定的國家為目標。
據日本半導體制造設備協會統計,2021年度,日本半導體制造設備銷售額約299億美元,其中對中國出口同比增加57%,約占整體的三成,在各貿易國中居首位。
在半導體生態中,日本企業在全球掌握諸多生產環節的絕對話語權,比如在光刻膠涂布設備、熱處理設備、單晶圓清洗設備和批量清洗設備領域,日本企業全球市占率超過70%。
倘若日本跟隨美國步伐,后續進一步加大出口管制,中芯國際為代表的中國芯片產業公司將更加舉步維艱。
參考資料:
財新《芯片砍單寒流》
財新《美日荷博弈對華出口管制》
中國電子報《芯片成熟制程博弈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