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出具不實回函、隱瞞重要事實!廈門國際銀行再收大額罰單
一張巨額罰單,在業內引發關注。
來源/消金界
近期據監管方面披露,廈門國際銀行因個人經營貸被挪用、向檢查組提供隱瞞重要事實的材料等23項行為,被廈門銀保監局罰款1300多萬元。
這是近來廈門國際銀行收到的第二張大額罰單——2月份,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因12項違規,被北京銀保監罰款810萬元(詳見《唯一一家未上市的萬億規模城商行,究竟哪里出了錯?》)。
2021年末,廈門國際銀行的資產總額就突破了萬億元。在眾多中小銀行紛紛沖刺IPO的時候,作為一家萬億城商行,廈門國際銀行的上市計劃卻還僅僅停留在“戰略”上。
近來其更是多次收到大額罰單,從監管的處罰內容看,廈門國際銀行的內控水平,肯定不會為其上市進程加分了。
頻接大額罰單
5月19日,廈門銀保監局公布了對廈門國際銀行的行政處罰罰單。
根據罰單,廈門國際銀行涉及多達23個違規事項,包括違規收費、虛增貸款、貸后管理流于形式、個人經營貸款被挪用、貸款三查缺位、項目貸款用途不規范等案由,甚至罕見地出現了“向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不實回函”、“向檢查組提供隱瞞重要事實的材料”等違規事實。
廈門銀保監會沒收了廈門國際銀行違法所得15.74萬元,并罰款1381.49萬元,根據“雙罰”原則,還對數位相關責任人予以警告或者罰款的處罰。
處罰的案由多達23項,涉及到廈門國際銀行公司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場、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等四大主要業務。
主要業務都有不同程度的內控問題,這應該也是廈門銀保監局開具大額罰單的原因。
不僅總行出問題,分行也不太平。
2月份,北京銀保監局,因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用于違規領域、發放虛構用途貸款、個人經營性抵押貸款業務管理不規范、石景山支行與亞運村支行個人經營性抵押貸款業務資金用途監控嚴重失職等違規事實,對其罰款810萬元,并對數位相關人員給與警告或者罰款的處罰。
這些暴露的問題與接連的巨額罰單可以看出,廈門國際銀行的內控存在很大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混亂的程度。2020年8月,借著“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事件”,廈門國際銀行還一舉登上過熱搜。
接下來,該行無疑面臨著龐大的整改任務,年度利潤也會受到沖擊。
根據廈門國際銀行最新公布的數據,2022年,廈門國際銀行實現營收171.28億元,同比增長2%,凈利潤58.79億元,同比增長1.36%,凈利息收入127.31億元,同比下降8.28%。
可以看到,該行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速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凈利息收入更是呈現負增長。接連的大額罰單,以及后續的業務整改,無疑會進一步加大經營壓力。
資產質量方面,截至2022年,廈門國際銀行不良貸款余額77.49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26%,較上年末上升了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168.42%,下降了34.31個百分點。
廈門國際銀行的撥備覆蓋率下降幅度比較大,不良貸款率雖然上升了0.2個百分點,依然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但是近期兩次監管的大額罰單,有多項涉及到廈門國際銀行的貸款業務,隨著業務整改的進行,后續會不會有更多風險暴露,還有待觀察。
個貸業務押寶個人經營貸
近幾年,廈門國際銀行在推動貸款業務結構調整,逐步減低公司客戶戶均貸款金額,加大個人貸款的投放力度。
不過消金界注意到,零售業務方面,盡管廈門國際銀行也在強調深化零售戰略轉型,但其零售貸款還是主要集中在個人經營貸上,消費貸的發展并沒有起色。
個人貸款方面,截至2021年末,廈門國際銀行個人貸款余額1385.63億元,其中個人經營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和住房貸款分別占貸款總額的11.54%、8.63%和3.93%。
與其他城商行明顯不同的是,廈門國際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占比極低。個人貸款中,反而是個人經營貸占比最高。
在2022年年報中,零售業務方面,廈門國際銀行僅僅披露了其普惠小微企業貸的規模。
截至2022年末,廈門國際銀行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700.51億元,較年初增長了38.82%。2022年全年,共投放普惠小微企業貸款13.38萬戶,579.12億元,平均利率為5.44%。
近年來,廈門國際銀行主要發力小微企業業務。據了解,其在總行設立普惠金融部,統籌普惠金融業務管理。產品創新方面也明顯多于其他個人信貸產品。推出的新產品包括稅享貸、信保貸、小微E貸、房E貸、企盈、國行鏈e融、國行信e融等10余個。截至2021年末,包含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在內的小微企業貸余額達2026.51億元。
雖然廈門國際銀行重點發力小微貸,尤其是個人經營貸,而且業務規模增速也很快,但業務發展的是否扎實則要打個問號。
從北京與廈門兩地的罰單中,我們看到都涉及到了個人經營貸業務的違規。個人經營抵押貸被挪用的問題嚴重,貸后管理存在較大的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地監管齊下罰單的情況下,該行個人經營貸能否繼續維持高速增長,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上市進程停滯?
廈門國際銀行成立于1985年,是我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2013年,廈門國際銀行由中外合資銀行改制為中資商業銀行。2017年3月,廈門國際銀行完成對集友銀行的收購,完善了布局中國香港的戰略規劃。
從股權結構來看,截至2022年6月末,廈門國際銀行第一大股東福建省福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為12.05%,其余股東持股比例均未超過10%,股權結構較為分散。
2021年末,廈門國際銀行的資產總額就突破了萬億元,截至2022年末,廈門國際銀行資產總額10881.14億元,同比增長了8.04%。
資產總額邁上萬億之后,廈門國際銀行也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未上市的萬億級城商行。
其實上市一直是廈門國際銀行的目標。尤其是在2013年改制完成后,可以說為上市掃除了最大的障礙。之后廈門國際銀行于2016年開始為IPO做準備,開啟一輪輪的增資擴股,但IPO進展緩慢。
2016年12月,廈門國際銀行實施增資擴股,其中20億元計入股本,76億元計入資本公積。2020年12月,實施新一輪增資擴股,增發8.61億股,共募集資金48.74億元。2021年11月,通過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的方式,股本總額提升至120.22億元。2022年9月,通過資本公積轉增股本,股本及注冊資本提升至138.25億元。
盡管一輪輪密集的增資擴股,但廈門國際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還是一直在下滑。這反映出廈門國際銀行其實是急需通過上市來補充資本的。
2023年,多家城商行、農商行想借注冊制的東風,加速登陸A股。對眾多想上市的銀行來說,2023年可以說是比較關鍵的一年。
而在這個時候,廈門國際銀行頻頻收到監管大額罰單,且問題涉及的業務廣泛,不給監管個交代肯定是過不了這一關的,后續的整改任務艱巨,上市進程恐怕又要擱淺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