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曝光!連續4年造假:虛增6.08億收入
公司財務造假手段曝光,有些太離奇。
作者丨惜文? ?來源|鉛筆道
今日,上市公司合眾思壯發布公告,公司已于2022年5月10日收到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被立案。
今年5月18日,公司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核心內容為,公司被認定連續四年違法披露信息,比如虛增收入、成本和利潤。決定書的最終判罰內容為:對合眾思壯公司罰款600萬,對3位高管分別判罰400萬、200萬、50萬。
據了解,合眾思壯成立于1998年,主要產品為北斗高精度業務、北斗移動互聯網業務和時空信息業務。
?平均每年虛增3.95億:手法高度類似
合眾思壯的第一項違法事實是:通過虛構雷達相關業務虛增收入、成本和利潤。
大致過程為:由合眾思壯子公司虛構一個產品,再讓可控制的A公司采購,A公司再賣給可控制的B公司,B公司再將資金轉回合眾思壯。期間,合眾思壯沒有實物交付,沒有提供技術,不參與生產。
通過這種方式,合眾思壯2017-2019年虛增了6.08億元收入,虛增了5.48億成本,虛增利潤總額1.08億。
合眾思壯的第二項違法事實是:通過虛構專網通信業務虛增收入、成本和利潤。
大致手段也是類似:虛構一個業務,與可控制的幾個公司進行業務往來,實際卻不提供有附加值的技術,而是作為出資方,以墊資方式提供資金,以可組織的資金規模確定訂單量,利潤空間是設計好的。
以這種方式,合眾思壯在2017-2020年虛增收入9.39億元,虛構成本5.12億元,虛增利潤總額4.27億元。
合眾思壯的第三項違法事實是:虛構軟件銷售和技術服務費收入。
大致過程與前兩項類似:比如2018年,合眾思壯與某家公司簽訂開發項目,合同金額為842萬元,但最終的收款實際就來自合眾思壯。
通過這類方式,合眾思壯在2017年虛增收入和利潤總額約3359萬元。
合眾思壯的第四項違法事實是:跨期確認票據貼現費用。
大致過程為:為了調解利潤,未及時將貼現費用入賬,而是讓供應商先行墊款。
通過這種方式,合眾思壯2017年虛減財務費用1238萬元,2018年虛減財務費用7471萬元,2019年虛減財務費用3040萬元。
這四項違法事實,導致合眾思壯2017-2020年累計虛增收入約15.8億元,平均每年虛增收入3.95億元;4年虛增利潤5.2億元,平均每年虛增1.3億元。
合眾思壯近3年的年營收大約16-20億,利潤總額起伏較大。虛增的數字,會在很大程度上掩蓋業務的真實面貌。
比如合眾思壯2017年虛增后的利潤為約-1193萬元——其實當年,合眾思壯僅“虛構專網童欣業務”一項,就虛增了4492萬元,這會很大程度上影響投資人的判斷。
以上違法事實里,合眾思壯進行了多項辯解。
比如針對雷達、專網通信業務,合眾思壯稱由于項目屬“軍工涉密”,很難發現業務造假;比如針對票據貼現費用,合眾思壯說該費用本身就由供應商承擔。
合眾思壯還提到了當時的特殊背景,比如公司實際控制人在2019、2021年發生變更,且公司正遭受美國制裁。
但以上意見均沒有被證監會采納。
一位了解上市財務規范的專業人士向鉛筆道透露,僅從幾個違法事實看,合眾思壯虛構業務的手法比較一致,不太像是偶發事件,更像是人為策劃所致。
?公司的常見財務造假手段
對于合眾思壯來說,每年虛增3.95億收入帶來的利好,從眼前利益看,可能遠遠超過1250萬罰款。但從長遠利益看,它將損害投資人的長期信任,損害公司的品牌形象。
縱觀過往10年,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手段有幾種。
一,虛構業務。
該手法通常為:A憑空捏造一個業務出來,用自有資金空轉,比如先由B公司采購,B公司銷售給C、D公司,C、D公司再把錢轉回A公司。其實,B、C、D公司都是A的可控公司。
此次的合眾思壯就屬于該手法。它的造假痕跡也不難被識別,一般而言,它沒有實際業務,沒有實際商品和服務,只有資金、合同等“空中流程”。
二,虛構訂單/項目。
該手法通常為,捏造一個子虛烏有的訂單虛增收入,與虛構業務的邏輯相似。
2017年,證監會發布一則罰款公告,披露了上市公司雅百特的違法事實。其中有一個細節是:雅百特稱在巴基斯坦有一個“大項目”,比如建公交車站等。
實際情況完全是子虛烏有:虛構了項目,虛構了合同,虛構了施工進度單,虛空了人工成本計算單、材料成本等,還安排自有資金在各個環節循環,偽造海外回款的假象。
該公司最終被處罰122萬元。
三,虛構并購交易
該手法通常為:為獲得“投資收益”,A公司向B公司轉讓股權。但實際上,A是用自己的資金轉給B,B再轉回給A,實際業務并未發生,卻憑空增加一筆投資收益。
2018年,豫金剛石就有過類似手法。公司先向“傲逸晨”轉讓股權,又向“華晶精密”轉讓股權,但其實,后面兩家公司都是“自己人”。豫金剛石以此虛增了投資收益3177萬元。
該公司最后因多次財務造假被罰款,總金額約2880萬元。
四,虛假記賬
該手法的通常表現為:記假賬,偽造會計憑證等。
2015-2017年,龍力生物就曾有過類似手法。它直接通過刪改財務數據、偽造會計憑證等,僅2015年就虛增利潤近1.4億元。
因連續數年財務造假,龍力生物及團隊累計被判罰288萬元。2020年5月22日,深交所宣布龍力生物終止上市。
五,虛增存貨
這類造假方式比較新奇。2020年9月,廣州浪奇發布公告,稱價值5.72億元的存貨“離奇消失”。而事實情況是,該庫存并沒有消失,而是被公司虛假記錄。僅兩年時間,廣州浪奇便虛增營收128億元,虛增利潤4億,虛增存貨超20億。
最終,該公司因多項財務造假被罰455萬元。
在一級市場,創業者財務造假也不少見,比如虛報融資額、虛增流量、虛增用戶、虛增收入、虛增利潤。由于一級市場的信息多在水下,公司也非公眾公司,對行業的影響相對較小。
通過財務造假,創業者往往用以實現以下目標:虛增品牌聲量,贏得市場主動權;應對投資人盡調,拿到不應有的投資;應對客戶背調,拿到不該有的訂單。
鉛筆道成立之初便喊出“不說謊”口號,鼓勵創業者不要虛報融資額,以真實態度面對市場,面對投資人,面對自己。
誠信,應該從公司小時做起。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