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敵環伺下,華東醫藥能靠減肥真逆襲嗎?
繼“少女針”上市之后,華東醫藥(000963)醫美管線今日(7月5日)再迎喜訊:其全資子公司申報的利拉魯肽注射液(俗稱“減肥針”)獲得上市許可。
作者|深水財經社? 來源| 大魚
華東醫藥減肥針的上市,填補了國產減肥藥市場空白。早在去年7月30日,利拉魯肽注射液上市申請獲受理時,眾多醫藥投資者紛紛看好這款藥的市場預期,并認為,“減肥針”將成為華東醫藥新的爆發點。
減肥藥市場需求龐大,供需矛盾極為突出。目前國內同業競品僅有丹麥諾和諾德公司生產的“司美格魯肽注射液”。
華東醫藥在公告里提到的14.79億元市場參考預期,就來自諾和諾德的這款產品。2021年以來,華東醫藥業績增長乏力,這次能靠這款減肥神藥實現逆襲嗎?
買來的“減肥”新藥
華東醫藥早在2013年就布局了醫美板塊,但涉醫美產品研發的還屬“減肥針”。
2017年8月,華東醫藥全資子公司中美華東以8000萬元價格購得杭州九源基因21.6%股權,同時受讓利拉魯肽新藥技術。
根據雙方約定,中美華東需在利拉魯肽新藥上市后的前6年里,每年向杭州九源基因支付新藥銷售凈額的3%作為基因技術使用費。
目前,華東醫藥的利拉魯肽注射液雖未銷售,開支已經不小。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美華東已向杭州九源基因支付了新藥轉讓款合計7200萬元(含股權交易金),加上研發投入的2.87億元,華東醫藥在利拉魯肽上的花費已超3.5億元。
利拉魯肽是一款GLP-1受體激劑,原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其對肥胖和體重超重患者的療效也很顯著。
華東醫藥“減肥針”與競品“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同宗同源,原研企業都是丹麥諾和諾德。不過,利拉魯肽的相關原研專利已過期或處于無效狀態,引得眾多藥企競相納入研發目錄。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除華東醫藥外,包括圣諾生物、翰宇藥業、通化東寶等國內企業均已提交了利拉魯肽注射液的注冊申請。其中,翰宇藥業于近日退出了申請。
今年3月,仁會生物也曾宣布,其貝那魯肽注射液(同為GLP-1受體激動劑)的減重適應癥上市申請已收到受理,但由于企業規模較小,這則消息并未引起市場關注。
由此可見,華東醫藥“減肥針”雖上市步伐領先,但環伺者甚眾。
減肥市場一藥難求
有研報指出,我國肥胖人群從2017年的1.91億人增至2021年的2.3億人。預計到2030年中國肥胖人口將達3.29億人。
如此龐大的需求,目前可見,也僅諾和諾德一家領跑。原因何在?
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曾經給過答案。在其2021年發布的《體重控制藥物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中提到,超重和肥胖是慢性代謝性疾病,長期的藥物干預需重點考察對肝、腎、心血管等系統的影響。
其中提及的不良適應癥包括成癮性、依賴性、增加心血管安全性風險、增加自殺傾向和對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等。
這一門檻看似不高,卻很難跨越。早在13年前,曲美減肥藥就因易誘心血管疾病被國家藥監局緊急叫停。這款已上市近十年減肥藥被責令召回并銷毀。同時被叫停的減肥藥品牌包括澳曲輕、可秀等。
即使是肥胖大國,美國獲批用于體重管理的藥物也不到10款,包括目前在中國銷售的奧利司他、利拉魯肽、司美格魯肽等。
奧利司他,是我國最早批準上市且僅存的減肥藥。該藥的副反應也很明顯,臨床應用屢受限制。這也直接影響了該藥銷售,2022年奧利司他銷售額僅8.2億元。
“一天一針”恐會拖累銷量
在“減肥針”獲批上市之前,華東醫藥對該藥的商業化運作就已開啟。
由于利拉魯肽注射液是處方藥,上市后只能在醫院銷售,需要醫生開具處方才能購得。華東醫藥三大主營業務之一就是藥品流通,公司正加速“減肥針”的流通網分布,擬實現快速放量。
同時,針對新藥的國際商業化布局亦已展開。有報道稱,6月末,華東醫藥與中東一家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授予后者在阿聯酋、沙特、埃及、科威特、阿曼、巴林等中東和北非地區17個國家進行利拉魯肽注射液的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權益。
若預期達成,華東醫藥醫美板塊前景喜人。但達成預期并不容易,陰力來自同業同宗的司美格魯肽。
據Insight數據庫,接受利拉魯肽治療的肥胖癥患者在68周內平均體重減輕6%,需每日注射;而接受司美格魯肽治療的患者在68周內平均體重減輕16%,只需每周注射一次。相較而言,患者可能更愿意采用一周一次的司美格魯肽。
不僅是次數和療效,被譽為“減肥之王”的司美格魯肽銷量和市場占有率也很高。2022年全球營收約589億元,今年一季度數據上升至約519億元。其中,一季度國內營收8.7億元,市場份額占約65%。
諾和諾德也多次在公告中提到,司美格魯肽的市場需求遠超預期,部分劑量在全球出現供貨短缺,其表示,“將在2023年增加產能”。
據Insight 數據庫顯示,除了諾和諾德,目前國內已有 112 款GLP-1類新藥進入臨床階段。從項目申報數量來看,近三年臨床申報已處于爆發期。2016-2020年平均每年申報臨床5—6個項目,而2021年集中申報了20個項目,2022年也達17項,今年上半年已有16個項目,幾乎是去年全年的數量。
可以預見,減肥適用癥將會成為未來幾年內爭奪最為激烈的領域之一,華東醫藥正式邁進了角斗場。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