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第九只募集失敗!東方銳意先鋒成立擱淺,中小公募頻“撞槍”
主動權益基金發行遇冷。
來源/新經濟e線
新經濟e線獲悉,9月2日,東方基金發布公告稱,東方銳意先鋒(A類代碼:015763,C類代碼:015764)募集時間為2023年8月14日至2023年9月1日。截至2023年9月1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該基金未滿足《東方銳意先鋒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規定的募集備案的條件,故其基金合同未能生效。
東方銳意先鋒也成為了今年來募集失敗的第九只基金。公開資料表明,其擬任基金經理蔣茜現任東方基金總經理助理、權益投資副總監,公募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曾任GCWConsulting高級分析師、中信證券高級經理、天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總監、渤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總監。2017年5月加盟東方基金,曾任權益投資部總經理、研究部總經理。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蔣茜歷任管理基金10只,現在管基金5只,合計管理規模約24.55億元。
來源:基金公告
從蔣茜的投資績效來看,近兩年表現差強人意。Wind統計表明,截至2023年9月4日,蔣茜年內任職回報率為-10.11%,近一年和近兩年的任職回報率分別為-15.47%和-38.84%。在蔣茜在管的5只基金中,東方創新成長A、東方興瑞趨勢領航A、東方匠心優選A這三只基金的任職回報率均為負值。
據了解,以上3只基金分別成立于2022年4月19日、2022年8月16日、2022年11月22日。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其資產凈值均低于2億元。特別是東方匠心優選(A/C份額合并)更是淪為一只迷你基金,基金資產凈值已跌破5000萬元的清盤“紅線”,僅錄得約4500萬元。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2日,今年以來新發權益類基金437只,合并發行規模達2075.78億元,平均發行規模僅為4.75億元,這一數字甚至大幅低于2008年和2018年熊市時期的10.55億元和12.29億元。
5只偏股基金發行失利
新經濟e線注意到,在今年來募集失敗的9只基金中,偏股型基金就有5只,分別包括東方銳意先鋒(A/C)、金鷹景氣驅動一年持有(A/C)、鵬揚進取先鋒一年持有(A/C)、國融光伏主題行業優選(A/C)、中信建投均衡成長(A/C)。
8月29日,金鷹基金發布公告稱,金鷹景氣驅動一年持有(A類:018021,C類018022)自2023年5月29日起公開募集,截至2023年8月28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該基金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故《金鷹景氣驅動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來源:基金公告
實際上,金鷹景氣驅動一年持有在經歷發行延期后最終仍以失敗告終。該基金于6月13日發布延長募集期公告,金鷹景氣驅動一年持有原定募集截止日為2023年6月16日。公司經與基金托管人民生銀行以及基金主要銷售代理機構協商一致,決定將基金募集期延長至2023年8月28日(含當日)。
與此同時,偏股型基金發行也出現持續下滑。從基金發行變化趨勢來看,2021年1月新發基金規模達高峰,此后開始震蕩回落,今年偏股型基金新發規模在2月份達到464億份后開始持續下滑。
從今年下半年以來新基金的募集規模來看,7月份總募集規模665.53億元,為今年以來募集規模第三低,近三年以來第五低;環比下降37.13%,同比下降46.19%。7月完成募集基金平均認購天數37.34天,環比上升17.0%,同比增加36.8%。其中,16只基金5天及以內完成募集,36只在5至30天內(不包含5天)完成募集,37只募集時間超過30天。
進入8月份,當月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各發行45億元和47億元,這二類產品合計募集92億元,環比再度下降9億元。當前,新發偏股型基金(股票型+混合型)規模處于近3年來歷史低位。
究其原因,今年以來市場持續震蕩調整,A股市場先是經歷了1月份的大漲、2-3月的橫盤震蕩、4月下旬開始持續震蕩下行,7月復現橫盤行情。截至2023年9月2日,萬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數今年以來下跌7.24%,基金賺錢效應整體較差。
通常情況下,市場行情不明朗時對于新發基金市場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基民的投資信心不足、參與新發市場的意愿自然會有所下滑。尤其是在行業輪動和風格切換速度加快的情況下,投資難度進一步加大。鑒于權益類基金普遍缺乏賺錢效應,這類新基金發行不暢也在意料之中。
相比之下,風險偏好較低的債券基金則成為投資者主選的類型,而基金公司在權益基金不好賣的背景下也會發行更多的債券基金以滿足更多基民的投資需求。Wind統計表明,今年來新成立基金中規模靠前的絕大部分為債券型基金。截至2023年9月5日,募集規模在40億元(含)以上的新基金產品共計有45只(份額合并計算)。其中,中長期純債基金多達27只,被動指數型債券基金和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各有7只和9只,而偏股型基金僅有一只產品上榜。
據新經濟e線了解,在今年來新成立的偏股型基金中,僅華安景氣領航一只基金募集規模超過了50億元。據該基金4月28日披露的基金合同生效公告顯示,華安景氣領航(A/C)共募集54.51億元,位居今年來主動權益基金首發規模榜首。
中小公募頻“撞槍”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來募集失敗的9只基金中,其所屬管理人均為中小公募機構,分別包括東方基金、金鷹基金、融通基金、永贏基金、民生加銀基金、鵬揚基金、國融基金、中信建投基金。
其中,民生加銀基金就有兩只產品上榜,分別為民生加銀卓越配置兩年持有和民生加銀優享進取一年,其投資類型分別為混合型FOF基金和股票型FOF基金。今年6月3日,民生加銀優享進取一年封閉(FOF)發布募集失敗公告,僅兩天后的6月5日,民生加銀基金再度發公告宣布,旗下民生加銀卓越配置兩年持有(FOF)募集失敗。根據公告顯示,上述兩只產品均因未達到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導致合同未能生效。實際上,這兩只基金均于今年3月1日正式開賣,盡管都用足了3個月募集期,最終也未能成立。
早在今年4月14日,公司主管FOF產品的原副總經理于善輝出走,“清倉式”卸任了民生加銀基金旗下產品職務。除了在民生加銀基金擔任副總經理職務外,于善輝還曾是大類資產配置條線投資決策委員會、基金投資顧問投資決策委員會等多個投決會的成員,主要管理的產品為FOF產品。
新經濟e線獲悉,在上述8家基金管理人中,規模最小的為國融基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國融基金旗下合計僅9只產品,混合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各6只和3只,合計資產規模僅24.39億元,行業排名140/155。在2021年至2023年的三年里,公司每年新成立基金僅有一只,募集規模均為2億元左右,基本是踩線成立。
作為券商系公募,國融基金成立于2017年6月20日,為國融證券控股子公司。國融證券前身為日信證券,于2002年4月在呼和浩特市成立。2016年3月,公司完成股改并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不過,國融證券近年來頻遭監管處罰。在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的20天內,公司接連收到三次監管處罰,引起市場關注。
2023年1月5日,內蒙古證監局披露了兩張對國融證券的罰單。因債券業務風險管控問題,內蒙古證監局對國融證券采取責令改正措施。到1月10日,江蘇證監局在其官網發文稱,因為國融證券在宏馬物流推薦掛牌工作中未能勤勉盡責,對國融證券及項目負責人張志敏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可見,公司控股股東都自顧不瑕,自然無法顧及到國融基金。
此外,截至2023Q2,中信建投基金、金鷹基金、東方基金、鵬揚基金等4家基金管理人規模也在千億元之下,分別為607.34億元、636億元、868.43億元、906.75億元。數據還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排名前十名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合計達到10.8萬億元,占全市場總規模的四成,而管理規模低于百億元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則多達68家,合計管理規模僅有2016億元,占全市場總規模0.19%。
對此,有機構人士表示,近年來A股市場持續低迷,權益基金發行在銀行渠道面臨很大的銷售壓力,即使是大型基金公司旗下同類產品也難見爆款。相比之下,中小基金公司缺乏品牌力、渠道掌控力,新品發行效果自然更弱,頻頻“撞槍”并不奇怪。在行業內部爭奪有限資源的情況下,這一現象或將成為常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