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首富夢碎A股
飼料和養豬巨頭正大股份的IPO涼了。
原創首發 |?金角財經(ID:?F-Jinjiao)??作者 | 塞爾達
10月8日,上交所官網發布公告稱,因正大股份及保薦人提交撤回申請文件,決定終止對正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正大股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滬市主板上市的審核。
上述公告也意味著這個備受關注的百億IPO暫時告一段落。
正大股份背后是泰國正大集團,由謝氏家族創立,后者正是聲明顯赫的泰國首富家族。
正大股份則是正大集團在中國大陸的飼料、生豬養殖及屠宰業務的唯一經營主體。2022年,正大股份飼料產量規模在國內排名第三,生豬出欄規模排名第四。
不過,本次IPO終止前,正大股份業績、應收賬款、關聯交易等均被上交所重點關注。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后的邏輯。
曾因“壟斷”被約談,背后是泰國首富家族
正大股份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飼料生產商和生豬養殖企業之一。今年3月2日,該公司向上交所遞交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招股說明書(申報稿),計劃公開發行不超過5.67億股,募資150億元,建設廣東湛江生豬產業鏈項目、湖北咸寧生豬產業鏈項目等10多個項目。
申報材料顯示,正大畜牧投資持有正大股份65%股權,為正大股份控股股東;而泰國正大集團通過CPG Overseas等多層架構間接持有正大畜牧投資100%股權,為正大股份間接股東。
同時,謝正民、謝大民、謝中民及謝國民等四兄弟家族(謝氏家族)則通過泰國正大集團間接持有正大股份。
正大集團從事農牧食品、批發零售、電信通訊、金融、地產、制藥及機械加工等行業和領域的多元化跨國集團公司,業務遍及全球21個國家及地區。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牧業企業集團之一,正大集團是改革開放后第一個進入中國大陸的外商企業。
1979年,正大集團在深圳投資1500萬美元,建成當時全國最大的年產8萬噸的現代化飼料生產企業——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外商獨資飼料企業。
此后,正大集團陸續在中國大陸各省市設立飼料生產、牲畜養殖、農牧食品加工等農牧企業。
1996年3月,正大股份設立。
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正大股份逐步通過業務拓展、業務重組、并購等方式拓展和整合了正大集團在中國大陸的飼料、生豬養殖及屠宰業務,最終成為正大集團在中國大陸的飼料、生豬養殖及屠宰業務的唯一經營主體。
不過,就在撤回IPO前不久,正大股份因“壟斷”被監管機構約談。
今年7月3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依據《反壟斷法》和《禁止壟斷協議規定》有關規定,約談包括正大股份在內的四家生豬養殖企業。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公告,2023年6月20日,牧原、溫氏、雙胞胎、正大四家企業作為發起人,簽署《互不挖人公約》,倡議不挖人、不拆臺等,有違《反壟斷法》精神,不利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約談會要求,四家企業要高度重視《互不挖人公約》存在的問題,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堅持依法合規經營。
業績惡化
?
根據招股書,1996年成立時,正大股份主營業務為飼料加工業務。經過近30年的發展,公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家集飼料研發生產與銷售、生豬養殖及屠宰業務為一體的多元化、現代化農牧企業。
2019-2021年,正大股份飼料產量分別為765.52萬噸、949.86萬噸、1045.15萬噸,2022年上半年飼料產量達509.92萬噸。以2022年飼料產量計算,正大股份飼料產量規模排名第三,僅次于新希望、海大集團。
生豬業務方面,2019-2021年,正大股份生豬出欄量分別為418.78萬頭、432.50萬頭和614.55萬頭,2022年上半年生豬出欄量達到426.63萬頭。以2022年生豬出欄數量計算,正大股份生豬出欄規模排名第四,僅次于牧原股份、溫氏股份和新希望。
但受豬周期調整影響,作為行業巨頭的正大股份業績也難免受到沖擊。
正大股份在申報材料中最新披露至2022年上半年業績。
資料顯示,2019-2021年,該公司分別實現營收318.8億元、456.9億元、464.6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20.1億元、75.7億元、5億元。2021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已經跌超9成。
踏入2022年后,情況進一步惡化。去年上半年,正大股份營收同比下滑8.9%至218.1億元,歸母凈利潤更是由盈轉虧,同比跌接近350%至虧損23.9億元。
業績惡化首先最直觀的原因就是整體毛利率暴跌。2019-2021年,正大股份毛利率分別為20.14%、26.29%、12.35%,在2021年已經同比暴跌的基礎上,2022年上半年,該公司毛利率進一步下滑至2%。
其中,“生豬養殖及屠宰業務”毛利率下滑顯著。2019-2021年,這項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27.14%、44.44%、10.71%,而2022年上半年,該數據暴跌至-14.91%。
飼料業務的毛利率相對穩定,2019-2021年分別為15.3%、14.27%、12.9%,而2022年上半年則下滑至11.04%。
由此可見,飼料業務的毛利率即便沒有經歷生豬養殖及屠宰業務那樣暴跌,但在原本就不高的基礎上也呈現出逐年下跌的趨勢。
更重要的是,這本已不樂觀的飼料業務毛利率還面臨“注水”質疑。
資料顯示,該公司向關聯方銷售的禽料價格明顯高于向第三方銷售價格。以2021年為例,當年一至四季度,正大股份銷售包括蛋雞料、肉雞料、鴨料在內的禽料給關聯方的單價比第三方分別高出14.33%、12.46%、11.25%、13.37%。
事實上,若按照第三方銷售均價模擬,正大股份在2021年度扣非凈利潤為-1951.15萬元;相比之下,申報材料顯示的當年扣非凈利潤為1.62億元。
對此,上交所要求正大股份說明“量化分析按第三方銷售價格模擬測算的業績,公司是否符合發行上市條件”,以及“是否存在通過調節禽料銷售關聯交易的定價、銷量等方式實現2021年度盈利的情形”。
依賴賒銷,現金流惡化
除了業績惡化,正大股份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就是過度依賴賒銷。
2019-2021年,正大股份應收賬款由16.84億元大幅增加至39.23億元,同期營收由318.8億元提升至464.6億元,營收增速顯著低于應收賬款增速。
2022年上半年,正大股份營收同比跌接近10%,但應收賬款依然在半年時間了增加超過3.6億元,增幅超過10%。
應收賬款大幅增加同時,賬齡結構也出現惡化。
2021年末時,正大股份賬齡超過1年的應收賬款只有3.9億元,占全部應收賬款比例約11%;但過了半年至2022年中時,超過1年賬齡的應收賬款就達到了8.4億元,占全部應收賬款比例約21%,長賬齡應收賬款半年時間就增長了116%。
同時,過度依賴賒銷也使正大股份應收賬款周轉率明顯落后于同行,2019-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該公司應收賬款周轉率(含應收票據)分別為18.17次、20.96次、15.25次、6.17次;同期A股申萬三級行業生豬養殖板塊中位數分別為85.82次、157.99次、121.8次、39.64次。
可供參考的是,養豬一哥牧原股份在實現過千億元營收同時,應收款也只是維持在2億元左右,與正大股份對比明顯;
另一巨頭新希望,業務構成上與正大股份更類似,有超過一半的營收來自飼料業務,但它的應收賬款周轉率也明顯高于正大股份,其實現過千億元營收同時,應收賬款都是在20億元以下。
此外,伴隨著應收賬款大增,這部分的壞賬比例也明顯抬頭。2019-2021年和2022年中,正大股份應收賬款逾期金額占賬面余額比例分別為18.82%、32.31%、54.71%、58.39%。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報告期各期末,應收賬款前五名主要為關聯方,而近年應收賬款回款比例低的主要原因也是關聯方部分未回款所致。
業績惡化、過度依賴賒銷、壞賬增加,正大股份的現金流情況有多糟糕就可想而知。
2021年,該公司經營現金流凈額為-4.86億元;到了2022年上半年,經營現金流凈額進一步惡化至-18億元。要知道在2020年時,該數字為45.66億元。
這也使正大股份的負債情況變得糟糕。
2022年中時,正大股份的總負債高達323.94億元,相比2021年末的276.28億元,僅半年時間就增加了接近50億元。在2019年末時,這個數字還不足180億元。
更嚴重的是負債結構。
一般來說,負債也并非都是壞事,如“合同負債”等“造血型”負債,往往是反映一家企業在產業鏈的優勢;但“短期借款”“長期借款”等“輸血型”負債占比若過高,可能反映經營狀況出現問題。
2021年末和2022年中時,正大股份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根據IPO資料,這部分主要是輸血型負債)、長期借款、租賃負債、長期應付款(由融資租賃擴張業務而形成)這幾項主要的“輸血型”負債合計都已經超過200億元,占全部負債的比例超過7成,分別為72.82%和76.75%;
而在2019年末時,這幾項“輸血型”負債合計也只有86.07億元,占總負債比例不足一半,只有48%。
以輸血型負債為主體的總負債急速攀升,意味著正大股份已經很難通過自主經營來維持運作,只能依靠不斷地融資來硬抗。
參考資料:
期貨日報《撤單!養豬巨頭A股IPO終止,背后是泰國首富家族!》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