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訊傳媒發布三季報 一二曲線實現協同發展
兆訊傳媒發布三季報 一二曲線實現協同發展
10月24日,“中國高鐵數字媒體第一股”兆訊傳媒(301102.SZ)發布2023年三季度報。報告期內,兆訊傳媒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實現營業收入17805.65萬元,同比增長15.04%,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5161.36萬元。
兆訊傳媒媒體資源優勢繼續擴大,呈現出一曲線固本、二曲線發力的雙線發展格局。其中,第一曲線業務高鐵數字媒體資源不斷夯實,而第二增長曲線城市商圈大屏業務也實現在華北(北京、太原)、華南(廣州)、西南(成都、重慶、貴陽)等地的加速布局,并逐步形成六城聯動、交織成網的格局。
兆訊傳媒媒體價值加快釋放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91302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其中,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隨著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生產供給穩步增加,市場需求持續擴大,廣告主信心增強,投放意愿和投放需求持續回暖。受益于線下市場營銷場景的恢復,戶外廣告開始進入高速修復期,兆訊傳媒媒介價值進一步釋放。
據群邑智庫《2023中國媒介概覽·金秋版》統計,2023年上半年,全國戶外廣告投放刊例花費約為961.80億元,同比增長11%,投放廣告的品牌數量已經超過疫情前的水平。城市內戶外廣告的修復最快,隨著人們出行半徑的擴大及出游熱情的釋放,城際交通客流恢復顯著,相應場所的廣告投放也有望進一步復蘇。
這一判斷也得到了客流量及消費數據的映證。中國鐵路數據顯示,三季度,全國鐵路發送旅客11.5億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11.6%,9月22日鐵路12306售票2695.2萬張,9月29日發送旅客2009.8萬人次,單日售票量、單日旅客發送量均創歷史新高。而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統計,中秋節、國慶節假期,國內旅游出游人數8.26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71.3%,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4.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534.3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29.5%,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1.5%。
龐大的客流量,以及強勁的消費數據,反映出中國經濟仍然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內需潛力。憑借覆蓋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囊括“八縱八橫”高鐵主動脈,縱橫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東南沿海等多個經濟發達區域,年觸達客流量超過10億人次的雄厚媒體資源優勢,兆訊傳媒無疑將在中國宏觀經濟的持續發展中獲得穩健的發展。
第二曲線業務逐漸“交織成網”
9月19日,在北京王府井商圈,由兆訊傳媒最新打造的653平方米金街第一大屏正式亮相。隨著這一屏幕的成功運營,兆訊傳媒第二曲線業務已實現在華北(北京、太原)、華南(廣州)、西南(成都、重慶、貴陽)等地的加速布局,并逐步形成六城聯動、交織成網的格局。
截至目前,兆訊傳媒已在廣州、太原、貴陽、成都、重慶、北京六地城市核心商圈打造1400平方米、550平方米、1536平方米、1505平方米、1836平方米及653平方米戶外裸眼3D大屏。這些戶外大屏資源均位于全國熱門城市商圈,擁有“屏王”地位,具備巨大的客流量和傳播影響力。
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商圈、商場的人流熱度提高,為兆訊傳媒未來業務發展帶來了增長空間。據商務部統計,十一黃金周,全國示范步行街客流量同比增長94.7%,36個大中城市重點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164%。在核心商圈自然流量的加持下,兆訊傳媒商圈LED媒體通過震撼的視覺效果和創新的內容表達化身城市“吸睛”新地標,釋放商圈聚客引擎價值。目前,兆訊傳媒這些“數字櫥窗”已經吸引了包括寶格麗、蔻馳、博柏利、萬國、馬爹利、保時捷、思琳、小鵬汽車、廣汽本田、vivo手機等在內的眾多高端奢侈品、交通、通訊品牌的投放。
深度發力AIGC數字內容制作
兆訊傳媒不斷提升數字運營優勢及技術優勢,加碼裸眼3D制作技術,深度發力AI等數字內容制作領域。截至目前,兆訊傳媒已經獨立制作推出了《進化論》、《Take a Breath》、《登陸》等多部裸眼3D數字內容大片,夯實創意規劃與裸眼3D項目制作能力,為城市人文、商業藝術表達,提供更廣闊的展示和想象空間。
在 AI技術的基礎之上,兆訊傳媒有望有效拓寬其媒體資源覆蓋范圍,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大屏聯動,更好地智能播排,程序化購買等基于客戶動態的需求,滿足數字化與智能化的趨勢,從而釋放出更強勁的發展動能,擴充頭部客戶數量,增進優質客戶粘性,推動業績持續高速增長。
據市場人士分析,AI的跨行業應用和行業合作是推動技術發展和創新的關鍵。“發力AIGC數字內容制作領域,積極擁抱AI浪潮,不僅是‘數字兆訊’的又一次成長,更是對全新多元賽道的探索和價值增長點的挖掘,以及對打造未來數字媒介空間的構想與追求。”
來源/大眾新聞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