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私募華軟新動力“踩雷”案背后,云南信托等多家機構牽涉其中
標榜專業的百億私募居然被幾家“名不見經傳”的小私募“忽悠”,這讓投資者對同行的信任大打折扣。當下,踩雷事件的影響仍在擴大。據悉,此次還有多家信托機構涉及,云南信托“踩雷”規模在十億級,最大的一家信托涉及資金規模在30億。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百億私募華軟新動力最近在陰溝里翻了船!
11月14日,關于“杭州30億量化私募跑路”的傳聞在私募圈內引發震動,其中牽扯到的百億私募華軟新動力被推至風口浪尖。
該事件中牽涉到的深圳匯盛實繳資本1000萬元,參保人數為0。另外,傳言中提到的瑜瑤投資和磐京投資,前者多次被警示,后者則在去年9月份由于經營異常被中基協注銷。
擺在明面上的異常,華軟新動力風控部卻視而不見。這引起市場譴責的同時,也對這家私募充滿了好奇。據悉,這家私募核心人員有5位,均是財經媒體人出身。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由華軟新動力引發的踩雷事件仍在發酵,或波及了諸多信托。根據第一財經報道,云南信托“踩雷”規模在十億級,另外還有多家信托機構涉及,最大的一家信托涉及資金規模在30億左右。
華軟新動力踩雷波及多家信托
百億私募華軟新動力成了眾矢之的。
11月15日,據第一財經,在杭州私募跑路事件中“踩雷”的機構,除了北京華軟新動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之外,還有多家信托公司,其中包括云南信托。
云南信托方面回應,針對"杭州30億量化跑路"事件及有關公司個別TOF產品合作方涉嫌違規違約的傳聞,公司進行了排查。
與此同時,有業內人士表示,云南信托“踩雷”規模在十億級,另外還有多家信托機構涉及,最大的一家信托涉及資金規模在30億左右。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14日一則關于私募行業詐騙事件的截圖引起業內圍觀,其中的主角指向了華軟新動力。
該截圖內容顯示,“(華軟)新動力投資了杭州匯盛,再下投至杭州瑜瑤,再下投磐京,投前的估值表和投后的業績全是假的。”
也就是說,在層層嵌套之下,投資者的這部分資金被投了好幾層,匪夷所思的是最后一層基金合同上的打款賬戶竟然不是產品賬戶,而是管理人的公司賬戶,最初華軟新動力的這部分資金直接被轉移了。
相關傳聞沸沸揚揚之際,華軟新動力向媒體解釋,新動力旗下FOF投了杭州匯盛,而匯盛先前聲稱自己是做量化對沖策略,后來經華軟新動力調查發現,匯盛只是將資金投了瑜瑤投資的產品,華軟新動力迅速采取行動,上周已經報案抓捕產品造假的私募管理人杭州匯盛。
就在市場將目光聚焦到華軟新動力之時,其董事長徐以升表示,忙于為委托人做信息披露,以及做底層資產追索工作。耐人尋味的是,同一時期,華軟新動力還公告對旗下6只產品變更投資經理,高旸接任此前的基金經理彭冬。
同時,華軟新動力在其微信公眾號也披露,其中糾正到公司最終投向深圳匯盛私募的部分私募基金產品,因后者發生違約行為導致兌付困難。基于此,華軟新動力將持續向基金持有人進行信息披露,并針對匯盛基金以及相關環節采取法律手段。
號稱“管理規模最大的證券私募FOF機構”深陷詐騙門,“主角”華軟新動力被千夫所指。除了投資者之外,華軟新動力還要被同行戳脊梁骨。
責任在誰?
投資者數十億元的資金“打水漂”,這件事的責任方到底是誰?
處于漩渦中心的華軟新動力當然難辭其咎,一般來說私募的風控部門除了對投資人的身份、背景、資產來源等進行調查和審核之外,其還需要對投資項目進行全面的盡職調查,包括前景、投資方案、財務狀況等。
然而,根據其官微披露的最終投資的深圳匯盛私募有諸多問題。有媒體前往深圳匯盛在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的注冊地址,即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高新區社區科技南八路2號豪威科技大廈1136,整棟大樓并無這家公司的信息。
就在15日,財聯社也披露了涉及的底層資產機構即磐京投資的一些信息,該私募已在2022年9月8日因“異常經營”被中基協注銷登記。同時,磐京投資的辦公地為杭州市上城區大資福廟前128號,但是按天眼查信息則顯示為“上海市嘉定區金沙江西路1555弄390號3層323室”。實地探訪后卻發現“查無此司”。中基協登記的注冊地址在上海,也同樣未找到相關信息。
可以說,兩家核心私募都存在異常,而一家百億私募的風控卻形同虛設。那么,在此事件中,華軟新動力是否應對投資者承擔賠償責任?
上海久誠律師事務所主任許峰表示,“華軟新動力需要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證明投資決策以及后續跟進是依法依規勤勉盡職的。如果無法自證,可能就需要承擔對于投資者的賠償責任。不過具體也要看投資者的訴求、舉證等情況。”
在私募交易過程中,托管機構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保管投資者的證券資產,以確保證券交易的安全性。作為瑜瑤投資的托管方,也受到了諸多質疑。
此外,華軟新動力踩雷或是被鉆了漏洞。有業內人士表示,大型托管方對于自己項下托管的產品,會要求最多嵌套3-4層,但是如果是不同托管方的產品,則沒有要求。其進一步表示,“找到不同托管方進行四層乃至更多層的嵌套,利用大型私募的品牌效應進行快速募資,將基金資產轉移至一只沒有備案的產品中,再請外包商提供虛假凈值和估值,實現挪用基金資產的違規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政策也對私募行業的多層嵌套進行了關注。今年4月末,中基協起草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有一條私募基金架構應當清晰、透明,不得通過設置復雜架構、多層嵌套等方式規避監管要求。
財經媒體人“撐起”的百億私募
被口誅筆伐的華軟新動力也引起了市場的好奇,一家風控能力如此薄弱的私募是如何做到百億規模的?
企查查顯示,這家私募成立于2009年,股東有4位,分別為北京得韜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世順澤商貿有限公司、北京金陵華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廣東六脈企業咨詢有限公司、北京磐升城科技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持股比例分別為51%、24.09%、19.9971%、2.9128%、2%。最終的實控人為徐以升。
中基協備案的人員來看,華軟新動力的核心人員除了徐以升之外,還有兩位副總經理楊洋、仇曉慧,以及風控負責人丁曉琴。
從這些人的履歷來看,均是財經媒體人出身,都曾在第一財經任職。具體來看,徐以升曾在第一財經日報/第一財經研究院任職編委/副院長;副總經理楊洋曾在第一財經研究院的研究部任職第一財經研究員;仇曉慧曾在上第一財經周刊任主筆;丁曉琴亦是曾在第一財經日報社評論部及第一財經研究院任職研究員。
從時間上來看,4位核心人員在第一財經任職的時間均有重合。
而4位媒體人組建的私募也在2021年12月資產規模順利突破百億元。從其策略看,主要為組合基金,同時也有股票策略。
FOF的投向目前尚不可知,不過其在二級市場的動作得以窺見。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華軟新動力旗下私募基金共出現在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之位。具體來看,華軟新動力價值成長2號、華軟新動力博華一期私募基金分別以299萬股、279.6萬股新進成為天奧電子的第七、九大流通股東。同時,華軟新動力旗下的新動力懷瑾2號以1200萬股新進成為淮北礦業的第七大流通股東。
兩家公司自7月份至11月15日的股價變動幅度為-5.01%、27.86%。
具體到華軟新動力產品業績,私募排排網顯示,截11月10日華軟新動力運行中的基金有393只,其中有15只披露了業績。其中,華軟新動力精選指數增強3號收益率為11.58%。另有9只產品的收益率為正,剩余5只均有不同程度的回撤。
? 責任編輯 | 陳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