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股價跌超30%!千億生物藥巨頭,神操作反轉|消費
“藥明系”最近頻頻攪動資本市場。
撰文|蜜姐? 來源|閨蜜財經
12月4日,千億生物藥巨頭藥明生物官網,發布了一份16頁的業務更新PPT。其中,提到D端(藥物開發)和M端(生產)兩個預料之外事件影響2023年收入和利潤等信息。? ?
今年初,藥明生物還在高調做行業的“逆行者”,定下了增長30%的高目標。眼看還有不到1個月要交成績單了,卻突然變臉訴苦,一些機構投資者立馬跑得比兔子還快。
12月4日、5日,其股價分別跌去了23.79%、8.45%,兩天股價跌超3成。
截至12月6日收盤,藥明生物股價收于30.7港元/股,本月累計跌幅29.43%,年內累計下跌48.71%。? ? ? ??
有意思的是,當天藥明生物發布了不超6億美元的回購計劃。? ??
而在11月中旬,藥明生物分拆藥明合聯成功赴港上市,成為近3年來港股最大生物醫藥IPO。不到一個月內,利好和“自爆”消息頻出,藥明生物到底玩的什么資本游戲?
01
一份“價值”超440億港元的PPT。
藥明生物是國內大分子生物藥CXO(包含CRO、CMO、CDMO等各類型研發機構的簡寫總稱,即醫藥行業的研發外包)龍頭企業。
CXO行業此前經歷了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過去3年頗為風光,被投資市場視為除與新冠相關及中藥外,在醫藥行業內最具景氣度的賽道。
但隨著全球經濟下行,創新藥行業降溫,2022年開始,一些生物醫藥企業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
而藥明生物卻一直保持樂觀,直到12月4日發布的業務更新PPT中,才透露了自身所面臨的困境。
概括來看,對于行業,藥明生物認為正在經歷“短期陣痛”,行業的增速由此前幾年的15%降至個位數增長。
對于自身,藥明生物披露的信息引發擔憂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其愛爾蘭等基地產能還處于爬坡階段,將導致其2023年毛利虧損1億美元;
第二,D端(藥物開發業務)收入增速低于預期,其新增項目比2022年減少40個,即意味著減少約3億美元收入;
第三,M端(生產)收入下降,稱因監管機構批準滯后,今年下半年其3個來自大藥企的重磅藥延期,影響約1億美元收入。? ? ? ??
尤其是第二、三點,讓投資者們真正感受到了“意外”:藥明生物自爆今年收入要減少4億美元左右。對比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其凈利潤的金額,可見減少4億美元收入的影響。
2022年,藥明生物營收152.7億元,同比增長48.38%;歸母凈利潤為44.20億元,同比增長30.45%。今年上半年,則是增收不增利,營收84.92億元,同比增長17.84%;但歸母凈利潤反而同比下滑10.59%,為22.67億元。
這也難怪有媒體評價藥明生物此舉不亞于“做空”自己。
盡管消息發酵后,藥明生物連發公告澄清和暫時停牌,也未能止住股價跌勢。市值兩天蒸發數百億港元。
02
“自爆”前不久,藥明生物分拆出3年來港股最大生物醫藥IPO。
今年7月,藥明生物發公告,宣布分拆藥明合聯赴港上市。
不到5個月,11月17日,藥明合聯成功上市。截至12月6日收盤,其股價自上市以來已累計漲了44.9%,市值達351.77億港元。? ? ? ???
藥明合聯也是一家醫藥外包服務公司,業務主要集中在以ADC(抗體偶聯藥物)為主的生物偶聯藥物領域,這也是創新藥的一個熱門賽道。藥明生物將其分拆上市,可以說是實現了“一魚兩吃”。? ?
有意思的是,藥明生物選擇的“自爆”時間點是在藥明合聯上市一段時間后,已對后者影響不大。
此前,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在采訪中,曾評價藥明生物分拆藥明合聯的行為,相比業務層面,資本運作“味道更濃”。
實際上,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20—2021年1月底,藥明生物實控人李革已通過旗下機構配售,減持套現約600億港元。
03
背后的“藥明系”資本局更值得關注。
分拆上市以及提前減持套現等,對于“藥明系”來說,早已是常見操作。
2000年,李革、趙寧夫婦(兩人均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后赴美深造獲哥倫比亞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在江蘇無錫創辦了藥明康德。
2015年,藥明康德從美股退市后,先后實現了4家公司分拆上市。其中藥明生物、藥明康德、藥明巨諾被視為“藥明系”的三駕馬車,巔峰時期三家公司的市值接近萬億。
此外,藥明康德還將投資部門獨立出去,2017年更名為通和毓承,成為國內醫療健康領域最大的投資機構之一。
據公開報道,2022年底,“藥明系”參與投資的公司在A股、港股和美股上市的公司多達28家。
值得注意的是,因投資需要等原因,“藥明系”在不少投資的公司上市前后減持套現的操作很常見。加之創新藥行業周期等因素影響,一些公司的股價及市值波動頗大。
回到藥明生物身上,其給出的預判是“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最具挑戰,預計2024年下半年逐步回暖 ”。? ?
為表決心和對公司股價的信心,12月6日,藥明生物發公告要大手筆回購。稱已獲準回購最多4.25億股股份,約占發現股份總數的10%,不超6億美元的總價格購回股份。
不過,機構似乎沒這么樂觀。
交銀國際已下調藥明生物評級為中性,中泰國際也給予了藥明生物中性評級以及下調了目標價(從58港元下調至32港元)。
無論是從行業景氣度下滑,還是藥明生物的中短期業績承壓來看,這個冬天都有點長。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