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金融風控大模型加速落地,消費信貸再次面臨重塑
近日,國內首個金融風控大模型標準的制定在深圳啟動,該標準適用于零售信貸的風控管理,旨在當金融機構使用AI大模型技術進行風控建模時,為其提供參考和指引。
來源/消金界? 作者/徐英霞
據消金界了解,首個金融風控大模型標準的制定,由騰訊主導發起,標準組織IEEE指導,微眾銀行、馬上消費、度小滿、中原消金等金融機構以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學術機構聯合參與。
據悉零售金融大模型標準計劃于明年9月正式發布,屆時金融機構可在零售貸款大模型的應用場景、基本條件、模型創建以及迭代環節,參考該標準。
適用于零售信貸的金融風控大模型的落地,以及行業標準的建立,預示著AI大模型技術對零售信貸領域重塑的開始。
零售信貸業務對數字技術并不陌生,橫向對比其他行業也是一直走在新技術應用的前列,只是這次,AI大模型技術將會給零售信貸領域帶來哪些變化呢?
頭部金融機構積極擁抱大模型
一邊是AI大模型技術的興起,一邊是數據密集型的金融業,兩者堪稱絕配——金融行業注定會成為大模型落地的重要場景。
而早就開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零售信貸領域,將AI大模型和自身業務相結合的基礎最好,積極性也最高。
消金界注意到,多家頭部的金融科技平臺、持牌消金已經在積極的布局大模型,不斷探索嘗試與業務的結合。
2023年第一季度,樂信推出了自研大模型LexinGPT,并在研發代碼輔助、設計創意生成、電銷和客服智能化服務等領域落地。
據悉,二三季度樂信通過金融專屬數據預訓練和業務數據精調,加快AI大模型在具體業務場景的應用。
2023年5月,奇富科技推出了自研金融行業通用大模型“奇富GPT”,利用海量的數據,幫助大模型理解信貸業務的產品、場景和規律,探索AIGC在信貸領域全流程的應用。
同樣在5月,度小滿推出了國內首個垂直金融行業的開源大模型“軒轅”。度小滿將自身業務積累的金融領域的中文預訓練數據集,用來訓練模型。目前大模型技術已經應用在度小滿的各個業務場景中,從營銷、客服、風控、辦公再到研發,都有明顯效果。
2023年7月,騰訊云首次發布了金融風控大模型。騰訊的金融風控大模型,融合了大量風控建模專家經驗,以及過去20多年沉淀的海量的欺詐知識以及多場景的風控建模能力。
2023年8月,馬上消費推出國內首個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鏡”,已經在營銷對話系統、客服系統、企業內部知識庫上取得明顯落地和應用成果,幫助企業達到降本增效、提升收益目標。
2023年9月,螞蟻集團發布了工業級金融大模型AntFinGLM,同時發布的還有基于該模型的兩款產品——智能金融助理支小寶2.0和智能業務助手支小助1.0。
近日,招聯消費金融發布了開源大模型“招聯智鹿”。
一時間,金融大模型呈現出一個集中爆發的勢頭。
金融科技平臺和頭部的持牌消金,都擁有大量的高成長性客戶,過往的業務積累了海量的數據,本身技術能力也強,因此有通過AI深度學習,建立金融大模型的基礎。
當然,機構積極布局大模型,既有搶占先機的考慮,也有零售業務自身發展的需要。
2023年,銀行業面對營收壓力,對利潤較高的零售信貸業務依舊非常重視,甚至希望進一步挖掘下沉市場的潛力。但是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下沉市場風險,以及不斷進化的黑產,銀行又擔心資產質量下行的風險。
所以我們看到,一方面銀行一直在喊要加大零售信貸的投放,但實際上普遍采取了偏保守的策略。
這一矛盾其實就是對零售信貸的風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多大程度上改進這一矛盾點,決定了零售信貸業務的突破。
這時候隨著AI大模型技術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機構愿意嘗試用大模型提升風控能力,希望能夠改進風控模式,提升風控的效率。
據了解,騰訊主導發起,多家機構參與的這次標準制定,就是為了解決傳統金融風險控制模型的缺陷。與傳統風控模型相比,基于大規模AI算法的風控模型,能融合海量的金融反欺詐先驗知識形成大模型,在應用時能顯著提升模型的風險識別性能以及跨場景的泛化能力。
尤其是該標準適用于金融零售信貸場景的風險控制管理,幫助金融機構在運用AI技術生成金融風控大模型的過程中提供參考,包括應用場景、基本條件、模型創建以及迭代等環節。
金融大模型落地:痛點與模式
雖說2023年,金融行業垂直領域的大模型,集中爆發了一波。但是客觀來說,無論是已經發布金融大模型的公司,還是前面提到的參與制定金融風控管理大模型的公司,都僅僅是頭部的幾家金融科技平臺和持牌消金。
建立AI大模型,需要大量的專業建模人才,同時需要大量的數據對模型進行訓練。一般的機構,數據樣本的積累都不夠多,而場景的多變以及快速迭代的要求,又進一步增加了對建模和數據的要求。
一個大模型的落地,對算力直至電力,都有極高的要求。對于絕大多數銀行、持牌消金來說,不僅自身的技術、數據積累不夠,獨立建立金融大模型的成本也過高。
所以,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后,真正意義上的應用級別的金融大模型,只會存在于少數的大型平臺上。
目前看,對絕大多數銀行金融機構而言,引入第三方技術,接入其金融大模型,借助第三方風控科技平臺的輔助決策支持、決策工具支持、以及專家服務,然后利用自己的樣本,雙方合作開發,構建出自己的風控模型,應該會是未來金融大模型落地的主要模式。
只有這樣,中小銀行、中小金融機構,才能擁有和大行同一水準的風控能力,搭上AI大模型這趟班車。
消金界了解下來,騰訊云的金融風控大模型與馬上消費的消費金融大模型,在這一輪集中推出的金融大模型中,落地應用上做的算是比較深的。
最早上線零售金融大模型的馬上消費,在智能坐席當面已經有了突破,是目前大模型運用最成熟,落地最深的應用場景。
與傳統AI需要人工參與配流程、配話術相比,大模型在大參數和大數據量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優秀人工的對話數據,完成訓練后,能夠用擬人化的自然語言隨機應變的與客戶進行交流。比如,投入運營6個月后,馬上的“天鏡”大模型意圖理解準確率達91%,相較于傳統AI的68%有大幅提升;客戶參與度61%,也遠高于傳統模型43%的參與率,和人工坐席平均57%的水平。
騰訊云對大模型進行訓練和知識“蒸餾”,建立了一個基礎的金融風控大模型。金融機構接入騰訊云金融風控大模型后,可基于“樣本提示”模式,自動生成定制的風控模型。實現從樣本收集、模型訓練到部署上線的全流程零人工參與,建模時間從以前的2周縮短到僅需2天。
消金界了解到,某民營銀行已經接入了騰訊云金融風控大模型,雙方已經合作建立了超過7個定制化模型,覆蓋了該民營銀行所有的進件渠道,風控建模的時間縮短了,迭代也快了,風控效果提升也很明顯。
透過騰訊金融風控大模型與金融機構合作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未來金融大模型落地的方式。
已經推出金融大模型的平臺,未來的目標都是技術輸出,賦能金融機構。互聯網技術,曾經重塑了整個消費金融行業,在上一輪的重塑中,有崛起的,有落伍的。
金融科技“沉寂”一段時間后,迎來了金融大模型,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大模型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將再一次重塑金融行業,當然也包括消費金融行業。
風控是金融業務的核心,騰訊牽頭金融風控大模型標準的制定,是AI大模型在金融垂直領域落地的一次加速。而從參與者與參與者數量來看,金融大模型平臺技術輸出,可能會是一個比上一輪的金融科技輸出,馬太效應更為明顯的市場。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