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稻盛和夫創立的“京瓷”,吉大校友賣鎢年入15億沖刺IPO
向股東借款、向客戶借款,海盛鎢業的資金缺口有多大?
作者/ 劉欽文?編輯/李明玉?來源/野馬財經
百年前,愛迪生經過上千次實驗發現,鎢絲因其良好的高溫強度和導電、傳熱性能,十分適合用來做電燈材料。這樣制造出來的電燈不僅十分明亮,且耐用性極強。就這樣,鎢絲燈開始進入千家萬戶,在黑夜為人們帶來光明。
隨著工業的進步,鎢制品的應用半徑不斷擴大,例如新能源汽車、航天航空、半導體等領域。江西贛州因豐富的鎢礦資源,被稱為“世界鎢都”,繼章源鎢業(002378.SZ)后,如今又跑出一家正在沖刺IPO的公司贛州海盛鎢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盛鎢業”)。
憑借著自己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海盛鎢業和著名實業家、企業家稻盛和夫曾經掌管的京瓷做起了生意,緊抱日資大腿。但海盛鎢業依然因經營需求,出現了轉貸融資、票據融資等財務不規范行為,還向實控人、主要股東拆入資金用于公司經營,實控人的資金來源之一,是海盛鎢業的客戶。
年入15億,銷售數據“打架”?
經過加工的“鎢”有許多種存在形態,粉狀、條狀、硬質合金等,也被譽為“工業的牙齒”和“高端制造的脊梁”。
學習固體物理專業的曾慶寧,從吉林大學本科畢業后就和“鎢”打交道。1989年進入贛州鎢鉬材料廠,擔任技術員,1993年又在贛州南方有色金屬冶煉廠擔任負責人、高級工程師。2006年,曾慶寧創立海盛鎢業,成立之初即專注于鎢制品領域,在江西上猶縣投資建設鎢產品生產線,主要生產鎢粉、碳化鎢、鎢條等產品,不過產業鏈條相對較短。
隨著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中國的制造業在2010年占全國GDP比重達40.1%,有200多種商品產量居世界第一,鋼、水泥、煤炭、家電、手機、計算機等行業的產量世界占比超50%,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鎢產業也不例外,海盛鎢業乘此擴大規模,在2011年成立海盛合金,延長產業鏈,主要從事硬質合金產品的深加工業務。
至今,海盛鎢業初步形成了從APT、氧化鎢加工,到鎢粉、碳化鎢制備,以及硬質合金深加工的全系列鎢產品生產體系,是國內少數鎢產業鏈比較完整的企業之一。
圖源:《招股書》
因此,海盛鎢業也收獲了橫店東磁(002056.SZ)、中船特氣(688146.SH)、中鎢高新(000657.SZ)、華銳精密(688059.SH)、歐科億(688308.SH)等國內的上市公司為客戶。
其中,中船特氣、華銳精密為海盛鎢業的前五大客戶。不過,雙方披露的銷售數據出現了一定差異。
《招股書》顯示,2021年,海盛鎢業向中船特氣銷售鎢粉,銷售收入5463.72萬元。而中船特氣《招股書》顯示,2021年的第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金額為5444.89萬元,金額小于海盛鎢業,但海盛鎢業未進入前五大供應商。
2021年,海盛鎢業向華銳精密的銷售收入為4548.02萬元。但華銳精密年報顯示,其第二供應商的采購額為4582.09萬元,相差34.07萬元。
圖源:《招股書》
“對于上述情況,公司保薦機構、申報會計師已進行核查,公司與華銳精密、中船特氣披露的公開信息存在差異主要系入賬時間點存在差異所致。其中,根據中船特氣出具的說明文件,中船特氣2021年對公司的采購金額為4649.12萬元,故未被列入五大供應商中。差異主要原因為,公司于2021年12月向中船特氣銷售的814.6萬元碳化鎢產品已于當月簽收,中船特氣于2022年1月初辦理入庫登記并收到發票,相應將該批碳化鎢計入其2022年采購金額,導致其披露的2021年采購金額與發行人銷售金額存在差異,具有合理性。”海盛鎢業表示。
《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下稱“報告期內”),海盛鎢業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均穩步增長,營收分別約8.64億元、13.4億元、15.88億元和8.7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193.04萬元、5122.3萬元、6325.32萬元和3056.84萬元。
和日資企業綁定
既是大客戶也是股東
除了國內的上市公司外,海盛鎢業與日企京瓷集團也深度綁定。
京瓷集團由日本著名的企業家、實業家稻盛和夫創立,是一家主營汽車等工業零部件、信息通信、半導體零部件、辦公文檔解決方案、電子元器件以及生活與環保等業務的企業,為世界500強企業。
海盛鎢業與京瓷集團自2012年開始合作,《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京瓷集團分別為第二、第二、第三大客戶。
不僅如此,京瓷集團還在2020年10月入股了海盛鎢業。鄭風華、謝遠樂以5.48元/注冊資本的價格,向京瓷集團轉讓189.32萬元注冊資本。截至目前,京瓷集團持股10%,為海盛鎢業的第三大股東。
除了投資入股外,京瓷集團還和海盛鎢業合開公司。2015年,京瓷精密工具(贛州)有限公司成立,京瓷集團持股75%,海盛鎢業持股25%。
圖源:《招股書》
報告期內,海盛鎢業對贛州京瓷的銷售金額分別為3087.81萬元、5491.08萬元、3605.23 萬元及1432.07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57%、4.1%、2.27%和1.64%。來自贛州京瓷的投資收益分別為494.49萬元、1343.19萬元、1191.08萬元和347.29萬元,占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4.21%、25.4%、18.29%和11.05%。
值得注意的是,京瓷集團入股前,2019年、2020年,海盛鎢業與其交易金額為4490.69萬元、4255.06萬元,入股后的2021年、2022年,交易金額分別為8281萬元、6407.92萬元。
因此,海盛鎢業也被監管部門要求說明,京瓷集團入股前銷售金額較小、入股后銷售金額增加的具體原因、是否符合商業邏輯,與入股是否相關,入股是否存在關于銷量、銷售價格等其他約定。
“2021年、2022年公司對京瓷集團銷售規模擴大的原因,一方面系2021年開始京瓷集團切削工具業務收入規模增大,碳化鎢等材料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系2020年受全球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公司對日本京瓷的出口銷售受阻,2021年后逐步恢復。”海盛鎢業回復道。
不管是和上市公司,還是和京瓷集團做生意,海盛鎢業都面臨著的話語權不足的情況。報告期內,其應收賬款余額迅速增長,從1.59億元增長至3.09億元,與此同時,對上游供應商還應及時付款。這就導致了海盛鎢業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為負,報告期內,海盛鎢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65.79萬元、-9947.09萬元、-6313.09萬元及-1.09萬元。
回復函牽出和客戶借貸往事
現金流持續為負的同時,海盛鎢業還發生了多項資金拆借和轉貸、票據融資等事項。
“2020年之前,公司因購買土地、新建廠房、擴張產能、經營投資等需要,生產經營資金缺口較大,而彼時發行人融資渠道有限,主要依靠銀行貸款。而銀行貸款在資產抵押、擔保、還本付息期限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公司向主要股東拆借資金。”海盛鎢業表示。
《回復函》顯示,2017年-2019年,海盛鎢業分別從曾慶寧、以及鄭風華、謝遠樂處拆入資金合計5130萬元、6339萬元、5939萬元。2020年初及報告期內,又拆入資金總額5605萬元。
圖源:《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海盛鎢業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曾慶寧,支配公司 60.94%股份的表決權。第二大股東為鄭風華,持股21.56%,是海盛鎢業的董事、副總經理羅文的配偶。謝遠樂為第四大股東,持股比例為7.5%。
三人的資金來源既包括自有資金,也包括親友借款。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借款來源之一嚴某,為海盛鎢業的客戶上海新矢野貿易有限公司、居間商ZM TRADING LIMITED的實際控制人。
圖源:《招股書》
“ZM TRADING LIMITED作為公司居間商期間,為公司與YANO METALS CO.,LTD間的合作提供居間服務。公司與各居間商約定的居間費率系雙方商業談判的結果,能夠體現其在公司與客戶合作中的作用,具有商業合理性。受益于YANO METALS CO.,LTD自身產能擴張以及其下游應用領域需求增長導致的需求增加,2020年-2023年上半年公司對其銷售收入增加較多。YANO METALS CO., LTD已出具確認文件,確認未來與公司具有長期合作意向。”海盛鎢業回應道。
《回復函》顯示,股東向親友的借款為民間借貸,利率為6%。海盛鎢業向股東借款約定的利率則是7.83%。海盛鎢業1年期銀行貸款利率平均為4.72%。
“經核查確認,公司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與居間商及其實際控制人不存在關聯關系,公司股東與您所提及嚴某之間的資金往來,不存在其他利益安排或約定,僅為向公司拆入資金發生,且公司按約向股東償付本金利息后,公司股東按約向嚴某償付本金利息。截至2022年末,公司股東與嚴某的借款往來已清理完畢。借款計劃不附加任何商業條件。”海盛鎢業表示。
除了和股東之間的資金拆借外,海盛鎢業海與客戶之間互相進行轉貸融資、票據融資的情形。
“在IPO審核過程中,‘轉貸’問題一直發審機構和監管機構關注的重點。‘轉貸’行為通常是指發行人為滿足貸款銀行受托支付要求,在無真實業務支持情況下,通過供應商等取得銀行貸款或為客戶提供銀行貸款資金走賬通道。這類行為存在違法違規的可能,使得其成為IPO審核中關注的問題。”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陳超明分析道。
2020年-2022年,作為貸款方,海盛鎢業涉及的轉貸金額分別為1350萬元、3303.3萬元和5264.2萬元。2020年、2021年,海盛鎢業為客戶提供轉貸資金通道,涉及的金額分別為1.58億元、1500萬元。
“公司上述轉貸情形不存在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騙貸行為,且上述貸款已由公司按合同約定償還并支付利息,不存在逾期還款的情形,并未損害銀行及其他人的利益,未曾與銀行發生糾紛。”海盛鎢業表示。
票據融資則是指,公司向供應商開具/背書無真實交易背景或超出實際交易金額的銀行承兌匯票,供應商取得上述銀行承兌匯票并貼現后,將全部或扣除貨款后的貼現資金轉回至公司。
2020年、2021年,海盛鎢業作為融資方的票據融資涉及金額分別為1639萬元、3655.5萬元。配合客戶進行的票據融資金額分別為1000萬元、2980萬元。
“公司上述票據背書轉讓行為雖然違反《票據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但均為基于實際業務需求產生,取得的資金均用于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未用作其他用途,所涉及的票據均已到期足額解付,不存在逾期及欠息情況,不存在被后手追索的情形。公司與相關交易方不存在其他利益安排。”海盛鎢業解釋道。
《招股書》顯示,海盛鎢業此次IPO計劃募資4億元,其中5000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圖源:《招股書》
你對海盛鎢業的故事怎么看?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