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化學系走出兩個IPO
“天坑專業”開始逆天改命。
作者 I 岳笑笑??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兩位來自化學系的創始人,排隊IPO敲鐘。
投資界獲悉,近日,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蘇州賽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賽分科技“)首發申請,這是2024年首個過會的生物科技企業,身后掌舵者黃學英畢業于南京大學化學系。
無獨有偶,就在11月底,另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撥康視云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香港主板掛牌上市。有趣的是,公司創始人倪勁松同為南京大學化學系校友,1989年從化學系畢業。
一個化學系正在跑出兩個IPO,令人意外。長期以來,“生化環材,四大天坑”的說法不絕于耳。但近年,隨著新能源、新材料等賽道火爆,那些從“天坑”專業走出的人才遭到創投圈瘋搶。這是當下產業變遷的一縷時代縮影。
南大化學系
兩位校友要IPO敲鐘了
我們先從最新一個IPO說起。
賽分科技,一個典型的學霸創業故事。1990年,黃學英從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成為一位工程師。后來,他遠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并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涉足離子色譜領域,這成為他日后創業的起點。
2002年,黃學英和妻子成立美國賽分,專注開發液相色譜分離和分析的新材料。幾年后,黃學英決定回國發展,建設一個世界級生物和藥物分離和純化中國工業體系。于是在2009年,賽分科技正式誕生于蘇州。
時至今日,賽分醫療已經成為一個集研發、生產和全球銷售為一體的實業型企業, 細分產品超過1000 種,全球客戶超5000家,還是羅氏、輝瑞、禮來、甘李藥業、正大天晴、齊魯制藥等頭部藥企的供應商。
身后集結了一群投資人。公司曾在2015年、2018年完成A、B輪共8200萬的融資,獲得同華投資、華泰大健康基金等支持。直到2021年,賽分科技先在3月完成超2億元C輪融資,引入重量級戰略投資人國壽大健康基金和復星創富;又在11月完成超5億元D輪融資,投資方中除了CPE源峰、高瓴創投、國藥資本和夏爾巴投資等知名機構,還有科興控股、甘李藥業等產業投資人。
讓我們再看看另一家由南大化學系校友掌舵的公司——撥康視云,不久前遞表港交所。
這是一家眼科藥企,創始人倪勁松1989年畢業于南大化學系,有著近20年的醫藥研發經驗。8年里,撥康視云基地落地廣州、蘇州,還建成一條由七種候選藥物組成的管線,覆蓋眼睛前部及后部的主要疾病,其藥物CBT-009有望成為治療青少年近視的全球同類最佳藥物。
同樣地,撥康視云經歷了數輪融資:華醫資本、遠大醫藥、建銀國際、鼎暉百孚、高特佳投資、德屹資本、倚峰資本、關子資本、盈科資本、信銀遠大醫療投資、興證資本、創東方投資、粵駿投資、皓玥資本、中銀國際均在其中,浩浩蕩蕩。
可以看到,兩個IPO具有一些鮮明共同點:屬于生物科技領域,創始人來自南京大學,且均出自化學系。這并非偶然。
追溯起來,南大化學化工學院始建于1920年,是我國最早設立的化學院系之一,后由原中央大學化學系和金陵大學化學系合并成立南京大學化學系,1993年成立化學化工學院,先后有5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在此學習和任教,源遠流長。
其中,南大化學學科正是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曾多次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根據專業排名,南大化學系其不僅常年盤踞全國化學學科前三,還位居全球科研機構排名第5位,全球高校第2位。
桃李滿天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恒瑞醫藥孫飄揚,他曾就讀于南大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2001年,他帶領恒瑞醫藥登陸上交所,成為A股藥王,和同為南大校友的妻子各自執掌一家上市公司,被譽為中國藥王夫婦。
細數下來,南大光電創始人孫祥禎、藥石科技創始人楊民民、和譽生物創始人徐耀昌、鎂信健康創始人張小棟、傳奇生物和金斯瑞創始人章方良、臻上醫藥聯合創始人顧臻、艾迪藥業董事長傅和亮、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他們,都來自南大化學系。
化學系,一支創業軍團崛起
不知從何時起,化學系學子們成為高校創業江湖中的一支強勁力量。
不久前敲鐘港交所的君圣泰醫藥,掌門人正是一位南開化學女博士——劉利平。出生醫學世家,劉利平2011年在深圳成立了君圣泰,從事NASH藥物研究。11年間,君圣泰融資7輪,金額超過14億,身后站著同創偉業、嘉泰基金、大灣區基金、恒至投資、博睿資本、泰福資本,海創基金、銘豐資本、藍海資本等一眾VC/PE。
在ESI學科排名中,南開化學學科位列全球前1‰,曾培養出藥坦藥物創始人劉學軍、來凱醫藥創始人兼CEO呂向陽等南開化學企業家。2021年的南開大學化學學科創建100周年紀念大會上,久日新材董事長趙國鋒、上海創諾醫藥董事長闞穎、上海皓元醫藥董事長鄭保富等化學系校友還捐贈1.6億元,發起設立南開大學化學學科發展基金。
還有北大化學系。去年11月,藥明合聯敲鐘,掌舵人李革1985年考入北大,陰差陽錯進入化學系,和同系校友妻子趙寧是出了名的學霸情侶。2000年,他開啟了“藥明系”創業故事,先后斬獲4個IPO,成為紅杉、高瓴、君聯、淡馬錫、瑞銀、華平投資、卡塔爾投資局等一眾大牌投資人爭搶的對象,締造了一個市值超4500億元的“藥明版圖”。
成立超90年的清華化學系,則是國內學術水平最高的化學系之一,畢業生分布在化工、生物、醫藥、材料等各個行業。去年12月,這里跑出一個百億IPO:CRO服務提供商六合寧遠IPO過會。創始人劉波畢業于清華有機化學專業。2007年,他聯合同專業校友和老師創業,從中關村一家簡陋的實驗室起步,成為行業佼佼者,四年內獲得中金、君聯、達晨財智、清控銀興、招商資本、夏爾巴投資等VC/PE支持。
蘭州大學化學系,則成立于1946年,曾是我國最強化學系,如今不少學子投身新能源行業。例如固態電池獨角獸衛藍新能源,2016年由82歲高齡的院士陳立泉和蘭大化學校友俞會根、李泓一同創辦。成立8年,衛藍新能源走上風口,2021年引來了華為哈勃、小米、蔚來等產業背景投資人,至今估值已超150億,公開表示計劃在2025年上市。
合成生物第一股凱賽生物的創始人劉修才,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化學系;千億市值的天賜材料,掌舵者徐金富來自杭州大學化學系;癌癥早篩第一股諾輝健康,出自北大化學系朱葉青、陳一友、呂寧之手……敲鐘舞臺上下,化學系悄悄集結一支軍團。
“可以說,化學人everywhere!”曾有投資人感嘆,現在從醫藥、生命科學、化妝品到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化學專業的學生已經處處可見。更有VC朋友調侃, “我們現在追著投化學學霸。”
“天坑專業”逆天改命
他們開始登上舞臺
這是以往不太敢想象的一幕。
曾幾何時,“生化環材,四大天坑”的說法不絕于耳。在大家的印象中,化學、生物、材料等專業的畢業生難以找到對口工作,即使投身科研,也要在漫長的周期里苦熬數十年,還不一定有成果。
直到近幾年,事情有了變化——一方面,互聯網神話逐漸走遠,裁員之勢愈烈;另一方面,隨著新能源、環境、新材料、生物科技等一眾新興產業崛起,理工科人才的需求爆發,昔日的“冷板凳”專業開始成為硬科技創業主力軍。
以創投圈搶人最為瘋狂的新能源行業為例。第三方職位搜索引擎職友集數據顯示,新能源已成為“生化環材”專業學子就業的重要方向,部分生物類、環境類細分專業、化學類、材料類均是招聘熱門專業。
與此同時,智聯數據顯示,新能源行業薪資2023年全年穩步上漲,其中電力電子研發、電池工程師薪資的平均月薪超過2萬。另一邊,半導體、集成電路等行業在第一季度中薪酬同比增速排行第一。其熱門崗位大多和電化學、材料學有關。
就連VC/PE也搶起了“冷門”專業人才。過去一年,IDG、深創投、達晨財智等頭部投資機構放出招聘需求,幾乎都盯上了理工科博士,“年薪80萬起。”一家新成立的VC機構表示,其團隊80%都有理工科專業背景,化學、材料學、生物技術等專業尤其搶手。
歸根結底,這是當下硬科技創業浪潮的真實寫照,也是產業變遷的一縷時代縮影。
正如某VC合伙人表示,“現在的創始人大多是科學家、教授出身,如果投資人不懂技術很難聊下去。”因此,專業背景出身成為了最基礎的門檻,大批非科班背景的投資人面臨著“看不懂、找不到、投不進”的尷尬處境。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一批出身“天坑專業”的創始人登上創投舞臺,曾經被淹沒的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不少創業團隊背后都呈現了鮮明的高校色彩。
比如中南大學,憑借冶金、礦業、材料等冷門學科成為“動力電池黃埔軍校”;還有西工大、哈工大、北航等“國防七子”,在航空、航天、機器人等硬核領域培養出不少創業者。
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變化。只有這些“冷門”專業開始收到豐厚的財富回報,才能吸引更多學子源源不斷加入,投身于基礎科學的研究。須知道,這些基礎學科是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更是技術“總開關“,決定著一個國家創新體系的深度和厚度。
也許,這只是一個開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