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4觸穩股措施!重慶銀行將帥齊換,如何突圍股價、營收難題?
登陸A股不到3年時間,重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銀行”)第4次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
作者/立莉? ?編輯/蛋總? 來源/子彈財經
1月29日,重慶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A股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每股凈資產,觸發了穩定股價措施的啟動條件。重慶銀行董事會將在10個交易日內制訂穩定股價的具體方案并公告。
事實上,自2021年登陸A股以來,這家資產總額超千億的上市銀行、西部地區首家“A+H”股城商行的股價變動就備受投資者關注。在過去不到3年時間里,該行因股價低迷3次出手護盤。
除股價外,開年以來重慶銀行因高層重大人事變動而引發市場高度關注。近日,金融女將、重慶銀行董事長林軍到齡退休,向該行董事會提請辭職。
自2023年以來,重慶銀行高層變動頻現,林軍卸任后誰將接掌這家上市銀行?與此同時,“增利不增收”等問題也同樣困擾著這家銀行。
再次觸發穩股措施,
前3次增持耗資8200萬
1月29日,重慶銀行公告稱,最近一期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為12.90元,因實施2022年年度權益分派,最近一期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經除息后相應調整為12.505元。自2024年1月2日至2024年1月29日,該行A股股票已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每股凈資產,達到觸發穩定股價措施的啟動條件。
同時公告稱,該行董事會將在10個交易日內制訂穩定股價的具體方案,并在履行完畢相關程序后實施,且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予以公告。
據「界面新聞·子彈財經」統計,這已是重慶銀行登陸A股以來,因股價持續低迷第4次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
根據上市時穩定股價預案,該行A股發行后三年內,如非因不可抗力因素所致A股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均低于最近一期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該行及相關主體將根據該預案采取措施穩定股價。
圖 / Wind
公開資料顯示,重慶銀行成立于1996年,2013年11月,重慶銀行成為首家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內地城商行。2017年8月,“金融女將”林軍獲選為該行董事長。在其帶領下,2021年2月重慶銀行在上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國內西部地區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長江經濟帶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
對一家商業銀行來說,上市同時也意味著新的開始。自登陸A股以來,重慶銀行因股價長期走勢低迷,備受行業詬病。此前,重慶銀行已多次出手護盤。
2021年8月,重慶銀行發布關于穩定股價措施的公告,擬由該行現任非獨立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第一大股東增持股份,增持金額合計不低于2659.76萬元。
2022年2月,重慶銀行再度發布穩定股價措施的公告,本次擬增持金額合計不低于2662.24萬元。
2023年2月,重慶銀行第三次發布穩定股價公告,擬增持金額合計不低于2898.27萬元,最后一次增持已在2023年7月完成。
截至目前,重慶銀行3次出手增持公司股份共耗資約8220萬元。但就增持效果而言,整體不太明顯。
2024年開年后,受央行降準、再貸款降息等消息影響,A股銀行板塊呈上漲趨勢。1月26日,重慶銀行盤中觸及漲停后有所回落,截止當日收盤,其股價為7.38元/股,盤中最高成交價為7.81元/股,創出自2023年11月以來的股價新高。
然而,截至1月30日收盤,股價再跌至7.00元/股,較上一個交易日下跌2.23%。
圖 / Wind
Wind數據顯示,重慶銀行2021年2月上市發行價為10.83元/股,上市之初股價曾漲至最高點每股13.82元(前復權),隨后便一跌再跌。1月30日收盤價7.00元/股,較發行價已跌去35.36%,較最高點跌去49.35%。
“增利不增收”難題待解
業內普遍觀點認為,重慶銀行股價低迷,一方面與大盤及銀行板塊整體震蕩有關,另一方面則是投資者對其經營業績的擔憂。
截至目前,重慶銀行尚未披露2023年業績快報,但從其發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中,我們得以窺見一二。
重慶銀行2023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截至9月末,資產總額達7414.8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29%;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2.4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84%;實現凈利潤44.9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0%。
在第三季度單季,即2023年7-9月,重慶銀行營收同比下降15.88%,凈利潤同比下滑了6.04%。
從營收結構上來看,2023年前9個月重慶銀行的利息凈收入為80.62億元,同比下滑1.86%;非息收入中同期該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3.3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45億元下降了47.77%,兩項共減少營收4.62億元。
對于經營業績下滑的情況,重慶銀行高管曾在2023年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受LPR下調等影響,2023年前三季度重慶銀行凈息差、凈利差有所收窄。此外,2022年同期匯兌損益基數較高,重慶銀行優先股于2022年末贖回,2023年三季度匯兌損益同比變動為負值,這也導致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重慶銀行營收下滑這一現象此前已顯現。?
2022年年報顯示,該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加4.38%至48.68億元。營收卻罕見出現下滑,實現營業收入134.65億元,同比減少7.23%。這也是該行十年以來首次出現營收下滑的現象。
2023年10月,聯合資信發布信用評級報告指出,一直以來重慶銀行利息收入以貸款利息收入和投資類資產持有期間的利息收入為主,利息支出主要由存款利息支出和市場融入資金利息支出構成,利息凈收入為重慶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年報數據顯示,2020-2021年重慶銀行利息凈收入穩步增長;但2022年,在投資資產利息收入下降、存款利息支出大幅上升的情況下,重慶銀行利息凈收入較上年有所下滑。
2022年,重慶銀行實現利息凈收入108.0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 80.27%。較上年同期相比,利息凈收入減少7.89億元,降幅為6.8%。
此外,聯合資信還指出重慶銀行信貸業務面臨一定行業集中風險。
受業務發展策略及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重慶銀行前五大行業貸款余額占公司貸款的比重較高。
2022年年報數據顯示,該行最大十家客戶貸款總額135.06億元。其中六家客戶所屬行業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其余四家為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而這兩大行業,正是重慶銀行貸款前五大貸款行業中占比最高的行業。其余三大行業為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
從年報數據來看,這五大行業貸款余額占重慶銀行貸款的比重較2021年年末有所下降,但合計占比仍然高達 68.31%,存在一定行業集中風險。
“女掌門”到齡退休,
去年高層變動頻現
除股價、業績之外,開年以來執掌重慶銀行近6年的“女掌門”林軍卸任,也引發行業關注。
1月11日,重慶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董事會收到執行董事、董事長林軍提交的辭任函。林軍因到齡退休,向董事會提請辭去該行執行董事、董事長及董事會戰略與創新委員會主任委員、提名委員會委員、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委員職務。
「界面新聞·子彈財經」了解到,出生于1963年的林軍,2023年滿60歲已到退休年齡。辭任后,林軍不再在該行擔任任何職務。在選舉產生新任董事長之前,由該行執行董事、行長高嵩暫時代為履行董事長職責。
“女掌門”卸任后,誰將接掌這家7400億上市銀行?
重慶銀行公告林軍卸任當日,同時宣布楊秀明已出任重慶銀行黨委書記,并獲提名為執行董事候選人。
從重慶銀行披露簡歷來看,楊秀明出身“農行系”,在中國農業銀行工作了近30年。
楊秀明出生于1970年,高級經濟師,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1994年,楊秀明加入農行,從永川支行營業所基層干部做起。后任重慶潼南支行行長,分行房地產信貸部總經理、分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分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分行黨委組織部部長、分行人力資源部總經理等職。
2017年12月至2023年5月,楊秀明任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市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2023年5月至2023年12月,楊秀明任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市分行黨委副書記、副行長。
去年重慶銀行迎來“換將潮”,高管團隊不斷變陣。
2023年8月,在重慶銀行擔任行長超過12年的冉海陵到齡退休。“準80后”重慶農商行副行長高嵩火速補位,成為該行史上最年輕的行長。
出生于1979年的高嵩擁有豐富的地區金融管理經驗,曾任職于交通銀行重慶分行,擔任過交通銀行重慶分行風險管理處科員、資產保全部資產保全員、法律合規部法律合規管理崗,新牌坊支行副行長等職位。
2010年5月,高嵩加入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歷任該行資產保全部副總經理、渠道管理部總經理、長壽支行行長、人力資源部總經理等崗位;2016年9月至2023年7月擔任該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值得一提的是,高嵩于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掛職任國務院國資委政策法規局副局長。
除將帥更迭外,重慶銀行總行多名高管也發生變動。
2023年4月,隋軍辭去重慶銀行副行長職務,后獲聘為重慶農商行行長。2023年10月,黃寧辭去重慶銀行副行長職務,后獲聘為重慶三峽銀行行長;2023年11月,重慶銀行聘任張松為總行副行長,周國華辭去該行副行長職務,轉戰重慶農商行任副行長。
整體來看,這一輪高層變陣,重慶銀行新任高管年輕化趨勢明顯,部分高管具有大行履歷背景。新的領導班子,將為重慶銀行注入活力。
隨著重慶銀行將帥的接連補位,管理層的不確定性下降。10個交易日內,該行將公布怎樣的穩定股價方案呢?未來該行營收情況、股價走勢又將呈現怎樣的走勢?「界面新聞·子彈財經」將持續關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