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成業績虧損,養老基金怎么了?
業績“尷尬”背后是啥原因?
作者 /姚悅?編輯/付影?來源 /獨角金融
“想著養老資金安穩增值,它卻大跌,想在浮虧時長期持有,它卻提前清盤。”這恐怕是過去一年不少養老目標基金持有者都有的復雜心情。
受惠于“養老概念”和“銀發經濟”,2018年首批獲準發行之后,養老目標基金一度在前幾年表現強勁,發行數量、規模增速、業績表現都優于大部分公募基金,但從2022年初卻突遭“滑鐵盧"。
到了2023年,情況并沒有出現逆轉。從成立時間早于2023年的345只(各類份額分開計算)產品情況來看,實現正收益的有35只,占比10.14%,此外還有7只基金遭遇清盤,持有人是何體驗不言而喻。
頗顯“尷尬”的業績背后究竟是何原因?以后養老目標基金還值得持有嗎?
2023年7只養老基金清盤,
僅35只實現正收益
1月25日,浦銀安盛基金發布公告,浦銀安盛養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完成清算。
按照該基金合同規定,合同生效滿三年,基金規模低于2億元,就會觸發清盤條件。而據公告,浦銀安盛養老2040三年持有的基金合同于2020年12月16日生效,當時募資規模是0.15億元,滿三年后的2023年12月18日(最后運作日),規模還是0.15億元。
浦銀安盛養老2040三年持有的基金經理為陳曙亮。據Wind數據,該基金近一年的收益為-0.54%,總回報-10.45%。2023年三季度,該基金的資產配置基金、股票、債券分別占比77.54%、16.27%、5.23%。重倉股基本在能源行業,前三支股為廣匯能源、兗礦能源、山西焦煤。
圖源:罐頭圖庫
浦銀安盛養老2040三年持有是2024年首支完成清盤的養老目標基金,也是2023年最后一只被清盤的養老目標基金。
在2023年被清盤的養老目標基金,還有中銀養老目標日期2040、長城恒泰養老2040三年混合FOF、中加安瑞平衡養老目標三年、大成興享平衡養老三年持有混合(FOF)、摩根錦程積極養老五年持有混合(FOF),以及泰達養老204 三年持有混合 FOF A/C/E。
除了摩根錦程積極養老五年持有混合(FOF),按照公告,其余5只基金也都和浦銀安盛養老2040三年持有一樣,是首個三年期到期后,規模低于2億元,而觸發清盤條款。
2023年被清盤的養老目標基金共有7只(合并份額計算)。這些基金成立的2020年正是養老目標基金的爆發之年,現在卻遭遇清盤,難免令持有人心情復雜。
圖源:罐頭圖庫
與此同時,2023年養老目標基金的業績也難言令持有者滿意。
據Wind數據,截至目前,共有462只養老FOF基金(各類份額分開計算)。其中2023年之前成立的基金345只,2023年全年實現正收益的僅有35只。此外,近一年收益超過1%的有11只,近一年收益低于-10%的有34只。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近一年收益最高的是平安穩健養老一年Y,為3.97%;近一年收益最低的是中歐預見養老2050五年C,為16.52%,首尾業績差20.49個百分點。
“前輩們”遭遇虧損甚至清盤,“后來者”也不那么踴躍。2023新成立的養老目標基金64只( 合并份額計算),規模累計約為58.48億元,相比于2022年的106.65億元下滑明顯,其中僅有15只基金的規模超過了2億元。
而且,更多的養老目標基金是通過發起式的方式成立,其中僅有約1000萬元成立的基金就有15只。
養老目標基金怎么了?
2018年8月,首批來自14家基金公司的養老目標基金獲得批文,拉開了中國養老目標基金的大幕。此后幾年,中國養老目標基金進入"快速成長期"。尤其是2020年和2021年是養老目標基金爆發大年。
然而,前文種種數據表明,2023年的養老目標基金沒有了當初的“奮發”之勢。養老目標基金到底怎么了?
當前我國養老目標基金都采用FOF形式運作,也就是用基金投基金,從而平滑風險,但無論怎樣底層還是離不開股市。
“股票市場整體行情不太好,尤其是現在跌到這樣一個情況,這個養老(目標)基金,也受到了嚴重影響。”一位中國專業研究公募基金的資深人士表示,“這是一個客觀因素,必須要講明。”
圖源:罐頭圖庫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按照證監會的定義,養老目標基金的銷售與投資管理,應當以“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為目標,而基金管理人至少應當將資產配置比例、波動率控制作為管理養老目標基金組合風險的基本工具。
“近年來,養老目標基金凈值波動率與中國股票市場波動率的相關性較高。側面反映出在資產配置層面和非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和管理上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資產配置過于集中、非權益類資產配置不足、管理策略不夠靈活,以及風險控制不足等。”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
這些具體的基金管理問題,實則指向了基金經理。而當前,養老目標基金面臨著基金經理變動頻繁,優秀基金經理嚴重缺乏等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至少有20只養老目標基金更換了基金經理。涉及到的基金經理包括長信基金楊帆、長城基金蔡旻、興業基金王曉輝、浦銀安盛許文峰、平安基金李正一、民生加銀于善輝、建信基金梁珉、嘉實基金張靜、大成基金魯速、博時基金麥靜、前海開源覃璇等。
除了個人因素外,基金經理變更頻繁主要原因還來自于養老目標基金陷入規模困局。
“業績不好,規模就做不大,產生的管理費就少,對應的基金經理收入就會更少。”上述公募研究人士表示,“這個崗位上干得憋屈,有能力的人自然不愿意來干。”
據Choice金融終端,截至2023年末,265只養老目標基金(不同份額合并計算),有56只基金規模低于5000萬元。而5000萬元是養老目標基金的生死存亡線,也是其能否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門檻。
另一方面,因缺乏良好選拔機制,FOF基金經理隊伍良莠不齊,“劣幣驅逐良幣”進而加劇優秀人才流失。
據“券商中國”報道,FOF基金經理存在背景多元情況,相當部分是從保險機構轉過來,還有部分FOF基金經理曾從事過金融機構研發經理、(銀行零售部)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信貸經理等工作。
“FOF投資不是垃圾收集站,并不是在基金公司工作的人都懂基金,這與上市公司的人不一定都懂股票,是一個道理。”某公募高管甚至對“券商中國”直言。
未來還值得持有嗎?
面對養老目標基金的“尷尬期”,無論是持有者還是觀望者,最大的疑問一定是未來養老目標基金還有沒有價值。
對此,多位業內及行業研究人士給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判斷依據來自宏觀、產品等多個層面。
“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向好的預期不變,短期的困難是階段性的,后續市場企穩是確定性的。”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表示,在資本市場向好的背景下,養老目標基金長期看還是有價值的。養老目標基金是做全生命周期考量,享受國家政策傾斜。
柏文喜也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養老保障需求不斷增加,養老目標基金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一種長期、穩定的養老投資選擇。此外,隨著市場環境和投資策略的不斷優化,養老目標基金的投資收益也有望得到提高。
富國基金曾對《中國基金報》表示,參照其他國家的經驗,第三支柱有各種金融機構參與,包括基金、銀行、保險以及各種理財機構等,公募基金占比最多,主要依靠的是公募的投資能力。其次,在信息披露方面,公募基金最透明,養老金被拿來怎么用、投向哪里、期間收益如何都一清二楚。
圖源:罐頭圖庫
上述公募研究人士則從產品運作層面分析,養老目標基金當前所采用的FOF運作方式具有優勢,其產品的內在邏輯是優中選優,風險和收益都會進行更高一個層次的二次平滑。
盡管面臨各種各樣的狀況,2023年也有像平安穩健養老一年Y/A、華夏保守養老Y/A取得了超過2%的收益。
平安穩健養老一年的基金經理為投資經理年限4.64年的高鶯、3.92年的尚瓊,近一年回報1.32%,總回報3.14%。截至2023年4季度,資產配置基金85.43%、現金10.65%、股票0.79%,重倉基金前三為平安短債A、交銀雙輪動AB、平安惠盈A。
華夏保守養老的基金經理為投資經理年限5.05年的李曉易,近一年回報0.68%、總回報1.23%。截至2023年4季度,資產配置基金基金89.08%、現金8.46%、股票0.73%,重倉基金前三為摩根國際債券-PRC CNY對沖累計、富國全球債券人民幣A、安信穩健增值A。
同時,上述公募研究人士也表示,當前養老目標基金產品可以也需要進行改進。
“只有目標日期和目標風險兩種策略夠不夠?直接借鑒國外模式是否適用?”該人士表示,只要能夠給基金資產帶來保值和增值的穩定策略,就應該把它看成一個很好的養老策略,而不應限定于當前的策略。
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群航表示,未來FOF產品可以在大類資產配置策略上多做些靈活嘗試,包括可以繼續嘗試開發專門或重點投資ETF的FOF產品。畢竟ETF有著常規股票交易無法比擬的流動性,且ETF的數量和規模都已經具有一定量級。
你買過養老目標基金嗎,收益如何?歡迎留言評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