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換血”,“老將”辭職!8.8萬億浦發銀行還差一位新行長
尚未聘任新行長
作者/鄭理?來源/獨角金融
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資產規模近9萬億的浦發銀行經歷了密集“換血”,包括董事長、行長、副行長、監事會主席在內的“董監高”被調整,新任干部均為“空降”,換血力度空前。
新春伊始,萬物復蘇。就在浦發銀行董事長張為忠任職資格獲監管批準將滿一個月之時,浦發銀行3月5日公告顯示,因工作原因,該行擬任的獨立董事萬建華向董事會遞交辭呈,辭去獨立董事職務,辭職自辭呈送達董事會之日起生效。
這意味著,萬建華未正式上任就已辭職該職務。
萬建華具體因何種工作原因導致提交辭呈?對此,浦發銀行稱,萬先生已經68歲,辭職擬任的獨立董事工作主要是年齡的原因,萬先生本身還在工作,很難顧及獨立董事的工作,這也是暫時辭去了這一職務的原因,因此并不存在復雜的因素。
獨董的任職不存在到齡退休,也沒有年齡上的限制。從該行5名獨立董事的年齡看,最高的一位是1954年出生的蔡洪平。
2023年,是浦發銀行“三十而立”之年。“新掌舵人”張為忠卻面臨著經營、凈利潤雙降、市值下滑等考驗。隨著“董監高”密集調整,浦發銀行能否重拾昔日“對公之王”的金字招牌?
未上任先辭職
萬建華被浦發銀行董事會提名為獨立董事,是在2022年5月27日,同年6月17日在股東大會上獲得高票通過。如今,已經過去20個月,萬建華卻提交了辭呈。
早在2023年4月14日,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的批復,核準葉建芳浦發銀行獨立董事的任職資格。這也是該行最新的一次獨立董事獲監管核準的批復,在此之前 的2023年1月20日,孫立堅的任職資格公告獲批。
實際上,葉建芳、孫立堅以及萬建華,是在同一時間內被提名為浦發銀行獨董,并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如今除了萬建華,其他兩位的獨董已正式上任履職。
此外,該行半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浦發銀行總計有5位獨立董事,還包括蔡洪平、孫立堅、王喆、吳弘。
圖源:半年報
除了上述的獨立董事名單外,根據2023年半年報披露,在2023年6月28日的股東大會上,浦發銀行審議通過了《關于選舉獨立董事的議案》,選舉魏先華為該行獨立董事, 其董事任職資格尚需核準。當魏先華任職資格獲批后,意味著該行又有新的獨董加入。
1956年出生的萬建華,今年68歲,是金融圈的“老將”,在業界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曾掌舵多家金融機構。
上個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萬建華曾任職于中國人民銀行總行,1993年加入招商銀行后,先后擔任總行副行長、常務副行長。
2001年,萬建華主持籌建中國銀聯,為首任中國銀聯董事長、總裁。2007年擔任上海國際集團總裁。2010年9月-2015年,擔任國泰君安證券公司董事長。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證通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
被提名浦發銀行獨立董事時,萬建華擔任長城基金有限公司獨立董事,申港證券獨立董事、上海新南洋昂立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2023年4月14日,證監會就《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辦法》中特別提到:“獨立董事原則上最多在三家境內上市公司擔任獨立董事,并應當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獨立董事的職責。”
高管“換血”
資產規模近9萬億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浦發銀行曾在去年上演了中國銀行業罕見的人事大調整。
2023年9月7日下午,浦發銀行召開會議宣布了一系列人事調整:免去鄭楊浦發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職務,免去潘衛東浦發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職務,免去陳正安浦發銀行黨委副書記職務。鄭楊和潘衛東調任他職。
浦發銀行同時宣布任命:建設銀行原公司業務總監張為忠為浦發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浦發銀行副行長、首席風險官劉以研為浦發銀行黨委副書記,上海市金融局原副局長趙萬兵為浦發銀行黨委副書記,上海市國資委原副主任康杰為浦發銀行副行長。
2月7日,張為忠董事、董事長任職資格獲得監管核準;2月23日,趙萬兵的董事任職資格獲批。
公開資料顯示,張為忠1967年出生于遼寧省大連市莊河石城鄉,1989年考取遼寧師范大學,1993年畢業后被留校工作,先后任校長辦公室秘書科長兼法學講師、出版社辦公室主任。
兩年后的1995年9月,張為忠被調入中國建設銀行大連市分行。張為忠從市場開發處科員做起,到監察室副主任、監察室主任、辦公室主任,直至中國建設銀行大連開發區分行行長,只用了13年。
2008年8月,張為忠升任大連市分行總審計師,3年后,張為忠被提升為中國建設銀行內蒙古分行總審計師,在行業積累了多年豐富工作經驗后,其職業生涯進入快車道。5年后,他再度被提升為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長、紀委書記,從進入中國建設銀行(601939.SH)到成為建行的一名省分行領導,張為忠用了18年。
2013年后,張為忠的建行生涯同樣順風順水,先后擔任中國建設銀行小企業業務部副總經理、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業務總監等職務。在張為忠的大力推行下,中國建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接近3萬億元,占全行貸款比重的12.8%,成為市場上普惠金融供給總量最大的金融機構。
有銀行業資深人士此前表示,張為忠在建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公司業務總監任上時,帶領團隊將普惠金融業務做到行業第一,“惠懂你”App已經成為行業標桿。
根據財報,截至2023年6月末,建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較2022年末增加5124億元,達到2.86萬億元,增幅21.79%;普惠金融貸款客戶294萬戶,較上年末增加41.69萬戶。
張為忠在中國建設銀行已經深耕了28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銀行業“老兵”。正式接任浦發銀行董事長一職后,他能否提升業績水平?成為銀行業關注的焦點。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已被免去浦發銀行黨委副書記的陳正安,也于3月5日公告辭去公司執行董事、董事會提名與薪酬考核委員會委員的職務,其辭職為年齡原因。陳正安出生于1963年,今年已經超過60歲。
去年9月初,原行長潘衛東辭任后,浦發銀行的經營管理工作由黨委副書記、執行董事、副行長劉以研主持。
新高管如何高質量奔赴?
含著金湯匙出生在上海的浦發銀行,輝煌時,有過“對公之王”的美譽,業績一度與“零售之王”招商銀行以及“同業之王”興業銀行不相上下。
圖源:罐頭圖庫
但近幾年公司戰略的調整,人才流失嚴重,導致綜合經營能力稍有落后。這一切還要追溯到2017年的成都分行案。
根據銀監會通報,彼時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由此也揭開了該分行長期“零不良”的假象,事件最終遭到四川銀監局對該分行開出的4.62億元罰單,且內部問責近200人。
此后,浦發銀行開始向零售轉型,在零售爆出的一系列問題后,又開始向金融科技轉型,但效果并不理想。加上管理層的變動,影響了業務發展。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浦發銀行資產總額8.8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036.9億元,增長1.19%;該行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328.15億元,同比減少108.65億元,下降7.56%;歸母凈利潤279.86億元,同比減少124.76億元,下降30.83%。
圖源:三季報
銀行高管又是如何看待這份“成績單”的?
在浦發銀行召開的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針對凈利潤下滑幅度較大的原因,該行副行長、董事會秘書謝偉表示,效益指標階段性下滑,主要是內外部因素疊加影響。
營收的下降,離不開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的拖累。在利息凈收入方面,因貨款市場利率水平處于低位,同時受存量貸款重定價影響,導致息差收窄,凈收入下降。
前三季度,浦發銀行凈息差為1.43%,同比下降0.27個百分點,而在2018年,該行的凈息差還在1.94%,在A股9家股份行中排名第三,如今排名滑到了末位。
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利息凈收入與中間業務收入也不理想。前三季度該行利息凈收入905.45億元,在營業收入中占比68.17%,同比下降2.54個百分點;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96.33億元,同比減少25.5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4.78%,同比下降0.66個百分點。
2020年至2023年9月7日前,是浦發銀行業績下行的三年,也是鄭楊、潘衛東搭檔“掌舵”。面對下滑的業績,浦發銀行新官又該如何扭轉這樣的局面?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面對業績的下滑,浦發銀行可采取以下措施來扭轉局面:調整業務策略,根據市場需求和競爭環境,尋找新的增長點,例如在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等方面加大投入。其次,加強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提高資產質量。
在提高服務質量上,“該行可以優化服務流程,提高客戶服務質量,提升品牌形象和客戶滿意度”。柏文喜還稱,在加強內部管理上,繼續優化組織架構,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提高管理效率和執行力,降低運營成本。
第三季度,該行繼續發力綠色金融、科創金融、投資銀行、財富管理、交易銀行、資產托管等業務。
綠色金融方面,截至三季度末,浦發銀行綠色信貸余額5005億元,較年初增長17%,居股份制同業前列。
科創金融方面,截至三季度末,該行服務科創企業超5萬戶,科創企業貸款余額超5000億元,較年初增長23%,服務超70%科創板上市企業。
投行業務方面,聚焦新基建、新能源、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重要產業鏈供應鏈企業,截至三季度末,該行主承銷各類債券金額5019.97億元,并購貸款余額1812.89億元。
交易銀行方面,供應鏈核心客戶達1535戶,上下游供應鏈客戶數達19422戶,汽車金融上下游客戶數達2,783戶,跨境人民幣收付業務量7477.71億元。
財富管理方面,個人客戶(含信用卡)達1.54億戶,個人存款余額13576.85億元。零售智能化方面,零售手機銀行MAU增至2960.6萬戶,較年初增加17%。
2024年銀行已經緊鑼密鼓地推動各項工作的落地實施,新的領導班子上任后,期待浦發銀行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百舸爭流,爭奇斗艷,重拾“對公之王”的榮光,在銀行業歷史畫卷上,續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