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也是門玄學?一文了解投資中的“日歷效應”
星期效應、月份效應、季節效應和假日效應,有什么“秘密”?
來源 | 獨角金融
古人出門或辦事都要看黃歷,選個黃道吉日,討個好彩頭。對很多投資者來說,投資也是門玄學,需要看“日歷”。資本市場也存在“日歷效應”,即市場與日期存在關聯的非正常收益、非正常波動等數據特征現象,主要包括星期效應、月份效應、季節效應和假日效應等。
國海證券研報分析認為,日歷效應現象背后的驅動是與日期存在關聯的資金面寬緊變化、政策會議召開等帶來預期變化以及節假日前后投資者風險偏好及預期的改變。日歷效應背后傳導鏈路的支撐使得年度、節假日、社融等效應顯著的日歷效應存在。
今天就來盤一盤A股市場上比較典型的日歷效應。
1
星期效應:紅周一、黑周四
首先,我們經常聽到的“黑色星期四”和“紅色星期一”,主要是由于T+1交易制度和避險需求導致的周四容易下跌,而由情緒推動導致的周一容易上漲的現象。
據Wind統計,A股各主要指數在各類市場環境下均能夠顯著的看到周四日均漲跌幅度與上漲概率均低于周內其他日期。
2
月份效應:“五窮六絕七翻身”
華爾街諺語有云“Sell in May, and go away”;A股沿用港股流行“五窮六絕七翻身”的說法,意思是資本市場每逢5月就會面臨調整,到6月跌入谷底,而7月則會峰回路轉。
一是5、6月為業績披露真空期,而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隨著上市公司中報實際數據落地,會出現一股業績浪行情。二是年中容易出現資金面收緊的情況,市場流動性降低,可能會對股市表現形成一定壓制。
3
季節效應:春季躁動
眼下萬物復蘇,資本市場也迎來“春季躁動”時節。“春季躁動”指股市一般在1月至3月會有較大概率的階段性上漲行情。
如果以2月作為春季躁動行情的代表性時間區間,以上證綜指為例,自2005年以來,共有14個年度上證指數在2月是上漲的,其中有9年指數全年上漲。
這背后包括多重因素,包括春節“紅包”行情和“兩會”行情,以及一季度末的貨幣政策通常較為寬松,市場上的資金流動性較強;同時企業業績報告陸續公布,市場對公司的盈利預期發生變化,也導致階段性走強。
4
假日效應:端午“劫”
端午節的時間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陽歷一般在5月底到6月中旬,處于業績真空期,這個時間點和“五窮六絕七翻身”剛好重合。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自2013年至2023年的11年時間里,端午假期前一交易日大盤下跌概率高達72.73%,平均跌幅為-1.31%。端午節后一周下跌概率達70%,平均跌幅1.15%。節后一周出現大幅波動現象相對明顯,2015年下跌9.5%,2018年下跌5.38%、2020年上漲5.69%。
端午“魔咒”實際上和資金的季節性波動、休市期間外圍不確定因素較大、部分上市公司半年報“埋雷”等有關。一般在6月下旬,月底、二季度末、半年末三者疊加,資金面趨緊會給股市帶來壓力。
此外,宏觀經濟數據公布、重要會議召開、重大政策出爐等事件類驅動,也會帶來一定的日歷效應。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一定程度上,日歷效應從概率角度幫我們投資決策提供了些許線索。但事無絕對,日歷效應也并不是絕對會應驗,關鍵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綜合考慮多重因素,做好風險管理,或許投資才能事半功倍。
風險提示: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決策建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