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盯上”科林電氣
手握四家不同領域上市公司的海信集團試圖通過二級市場增持、協議轉讓等資本運作將科林電氣收入麾下。若成功取得后者控制權,海信系將擁有五家上市公司,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也將再下一城。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海信系將擁有5家上市公司。
3月20日,科林電氣漲停,截至收盤報22.39元/股,目前市值50.85億元。
消息面上,3月19日科林電氣公告稱,青島海信網絡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信網能”)擬從其他股東手中收購公司5.1%的股份。收購完成后,加上之前海信網能通過集中競價獲得的股份以及表決權委托,其將持有公司10.07%的股份,實際掌握表決權19.64%,成為公司的第一大表決權股東。
同時,海信網能表示,在未來的12個月內還將繼續增持公司不低于6%的股權,其最終目的是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公告顯示,海信網能隸屬海信集團旗下,而海信集團目前已經擁有海信視像、海信家電、三電控股、乾照光電四家上市公司。也就是說,科林電氣有望成為“海信系”的第五家上市公司。
據了解,海信集團成立于1969年,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的主營業務早已不局限于家電領域,而是不斷推進由“家電公司”向“高科技公司”轉型的發展戰略。集團的四家上市公司也分布于家電、汽車設備、半導體等多個領域。此次若成功將科林電氣收入麾下,則將進一步完善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
科林電氣控制權或生變
海信網能“劍指”科林電氣控制權。
3月19日,科林電氣公告披露,海信網能通過集中競價、協議轉讓以及表決權委托的方式,獲取了公司19.46%的表決權,成為公司的第一大表決權股東。
具體來看,海信網能的控股動作分三步走。首先,3月11日至3月15日期間,海信網能通過集中競價購買了科林電氣1127.98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4.97%,共耗資約2.28億元。
緊接著3月15日,海信網能與科林電氣的多位股東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共計劃轉讓1159.24萬股,其中從科林電氣副董事長李硯如、董事兼總裁屈國旺以25.5元/股的價格轉讓724.44萬股,其余股東以23元/股的價格轉讓284.74萬股,合計轉讓總價達2.85億元。
最后,李硯如、屈國旺將其所持科林電氣合計不超過2173.33萬股股份(占總股本9.57%)對應的表決權委托給海信網能行使。
一番操作下來,股份轉讓完成后,海信網能共斥資約5.13億元,獲得公司10.07%的股權以及19.64%的表決權。而目前科林電氣實控人張成鎖持有公司11.07%的股權以及同比例表決權,也就是說,海信網能將成為公司第一大表決權股東。
公告顯示,海信網能還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方式繼續增持上市公司不低于6%的股份,且暫無處置已擁有權益的股份的計劃。并直言其最終目的是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此外,海信網能表示,公司將利用自身資源為科林電氣引進更多的戰略及業務資源,助力科林電氣積極把握新能源市場快速發展的重要機遇,促進其長期、健康發展。
2023年6月,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還在央視財經頻道欄目上透露,“目前海信持續在B2B多元化道路上進行轉型,在收購日本三電控股公司兩周年之際,已將汽車電子定為第二增長曲線之一。”顯而易見的是,控股科林電氣可以與海信集團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產生協同作用。
資料顯示,科林電氣成立于2000年2月,主營業務涉及智能電網、新能源和EPC領域,主要產品包括數字化智能變電站系統、綜合自動化系統等。
業績方面,最新業績公告顯示,公司2023年預計實現營收37億元-45億元,同比增長41.11%-71.62%,歸母凈利潤為2.5億元-3.1億元,同比增長119.3%-171.93%。
而海信網能則成立于2020年11月,主要從事工業溫控產品及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公司大股東為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70%。
成功收購科林電氣后,海信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將再下一城,同時也將擁有第五家上市公司。
“海信系”將獲第5家上市公司
科林電氣之外,海信集團已擁有海信視像、海信家電、三電控股、乾照光電四家上市公司。
據悉,海信集團擁有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是海信視像。1997年4月,海信集團旗下海信電器在上交所正式亮相,彼時海信集團將公司電視產業的核心資產都裝入了后者。
如今,海信電器已更名海信視像,2023年公司預計實現營收531.15億元至536.5億元;預計實現凈利潤20.47億元至21.05億元。
為了強化公司在顯示產業鏈的戰略布局,加快Mini LED等新技術的研發和產品推廣,海信視像舉起并購大棋。
2023年1月,海信視像公告稱,截至2023年1月31日,公司累計已投資乾照光電的金額為16.05億元,持有乾照光電22.88%股份,公司已取得乾照光電的控制權并成為乾照光電的控股股東。??
資料顯示,乾照光電成主要從事半導體光電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為LED產業鏈上游企業。
而海信家電的前身則是曾經的白電產業巨頭科龍。2006年,并購了瀕臨退市的*ST科龍。隨后,該公司歷經7年實現去星摘帽,在2013年更名為海信科龍,2018年又更名為海信家電。
業績方面,海信家電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3年公司歸母凈利27.5億元-28.5億元,同比增長92%—99%。
為了布局汽車空調、壓機及整車熱管理系統,2021年6月,海信家電發布公告稱,已正式完成收購日本三電控股株式會社(簡稱“三電控股”)的股權交割手續,以13.02億元認購三電控股定向增發的普通股股份,成為三電控股的控股股東。
縱觀海信集團目前所擁有的四家上市公司以及即將收編的科林電氣不難發現,這幾家公司分別位于家電、新能源、半導體等不同領域,海信集團的資本版圖不斷擴大,公司由家電公司向高科技公司轉型的戰略也正在逐步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收購乾照光電的同時,海信視像還公告稱,擬分拆青島信芯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信芯微”)至科創板上市。
資料顯示,信芯微是顯示芯片及AIoT智能控制芯片的Fabless模式芯片設計公司,為各類顯示面板及顯示終端提供顯示芯片解決方案,并為智能家電等提供變頻及主控解決方案。
上交所官網顯示,信芯微的IPO進展為“已問詢”,也就是說,海信集團的第六家上市公司也已箭在弦上。
2000億海信集團
海信集團正在四處出擊,向3000億目標進發。
海信集團官網顯示,目前集團旗下有海信(Hisense)、東芝電視(Toshiba TV)、容聲(Ronshen)、gorenje、ASKO等多個品牌。2023年,集團全年營收為2017億元,同比增長9%,首次突破2000億,其中海外收入858億元,同比增長13%,約占整體營收42.6%。利潤總額137億元,同比增長11%。
海外收入的高速增長離不開海信集團的全球化布局。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集團在多個區域形成了五大研產銷為一體的布局。在全球擁有34個工業園區和生產基地,設有25所研發機構,設立了66個海外公司和辦事處。而在10萬名海信員工中,也有25000人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為海信服務。
事實上,如今營收2000億的海信集團發家于一個小小的“青島無線電二廠”。
據了解,海信集團成立于1969年,前身為“國營青島無線電二廠”成立初期工廠固定資產僅有10.7萬元,全廠職工僅有三十余人。1979年,經青島市同意,由青島無線電二廠、電子元件廠、市南紙箱廠和起重工具廠四個單位組成青島市電視機總廠。
隨后,經歷一步步的發展壯大,才有了今天的海信集團,集團的業務也早已不局限于電視。據海信自己介紹“以顯示為核心的B2C產業(消費者業務),海信始終處在全球行業前列;在智慧交通、精準醫療和光通信等新動能B2B產業(政府與企業業務),海信也占據了全國乃至全球領先位置。”
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海信集團定下了“2025年集團營收達到3000億”的戰略目標。還剩下不到兩年的時間,距離實現目標仍有近1000億的差距,海信能否實現業績目標,此次再加碼新能源市場又是否會為集團帶來驚喜?
責任編輯 | 陳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