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AI的盡頭” 新能源預期反轉?新能源重要力量中綠電(000537)不可忽視!
近期在資本市場上,對于新能源行業的預期出現了變化。
新能源行業在沉寂了兩年之后,逐漸進入底部區域,近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反彈和關注,新能源重新獲得了市場的關注和認可,這源于新能源板塊估值消化、基本面得到修復,以及政策催化等因素疊加。
結合市場表現來看,伴隨大盤的整體復蘇,新能源指數在近期也明顯走穩。結合近期專業機構及科技人士的觀點,能源行業尤其是新能源行業仍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在這一領域,國家也在通過政策引導進行積極布局,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
上漲背后的原因是啥?
首當其沖無疑是新能源板塊已經超跌。
新能源板塊已震蕩調整近2年時間,從行業發展來看,雖然新能源競爭有所加劇,但從長遠趨勢來看,隨著技術進步以及國內外市場需求保持高位,未來仍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因此,持續的下跌,已經逐漸讓新能源板塊出現了一定的投資機會。
在資本市場端,近年來新能源幾乎被打入“谷底”,市場表現難言樂觀。因此,新能源行業整體有很強的反彈動力。想要反彈啟動,需要一個“導火索”。而點燃這一輪行情的,或許是科技大佬的言論以及專業機構的觀點。
今年2月,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BCW大會(博世物聯網大會)上表示,人工智能計算的約束條件是可預測的,“我在一年多前就預測過芯片短缺,下一個短缺的將是電力。我認為明年將沒有足夠的電力來運行所有的芯片”。
以及此前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OpenAI(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也表示,人工智能將消耗比人們預期更多的電力,未來的發展需要能源突破,而發展方向是核聚變或更便宜的太陽能和儲能。
不約而同,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也有類似觀點。黃仁勛在公開演講中指出,AI未來發展與狀和儲能緊密相連。他強調,不應僅僅關注計算力,而是需要更全面地考慮能源消耗問題,并明確表示:“AI的盡頭是光伏和儲能!我們不能只想著算力,如果只考慮計算機,我們需要燒掉14個地球的能源。”
《紐約客》雜志近日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上述人物的看法。該報道提到,OpenAI的熱門聊天機器人ChatGPT每天可能要消耗超過50萬千瓦時的電力,以響應用戶約2億個請求。相比之下,美國家庭平均每天使用約29千瓦時電力,也就是說,ChatGPT每天用電量是家庭用電量的1.7萬多倍。
3月10日,摩根士丹利報告上調對寧德時代的評級至“超配”,并將目標價上調14%,至210元。摩根士丹利在報告中稱,隨著價格戰接近尾聲,寧德時代準備通過新一代大規模生產線提高成本效率,并擴大在凈資產收益率方面的優勢。預計在一季度放緩后,寧德時代息稅前利潤增速會在接下來的幾個季度恢復同比增長。
從上述觀點以及數據分析,不難看出新能源對AI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專業投資者正在重點布局新能源新一輪行情。
政策引導新能源發展 央企首當其沖
對于新能源的發展,國家一直以來極為重視。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能源的需求與消費都在世界名列前茅。重點發展新能源不僅是與國際合作伙伴在世界能源發展過程中達成的重要共識,同時更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9224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7%。我國作為AI發展大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已形成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集聚發展區。百度、阿里、華為、騰訊、科大訊飛、云從科技、京東等一批AI開放平臺初步具備支撐產業快速發展的能力。隨著AI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AI基礎設施的逐步建設完成,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進一步提升。
在這一背景下,國家將能源發展上升到戰略地位的高度,并提出了“雙碳”發展目標。同時,國家也出臺了眾多政策,大力引導和支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在今年兩會期間,新能源發展仍是熱議事項。“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位列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清單。同時強調,能源領域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設,推動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發展新型儲能,促進綠電使用和國際互認,發揮煤炭、煤電兜底作用,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
在政策要求下,作為國家經濟重要支柱的央企無疑是承擔新能源發展中的“主力軍”,并責無旁貸。
央企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國家隊、主力軍,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能源體系,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推動油氣增儲上產,加快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提高煤電基礎保障水平,持續加大非化石能源的規模開發和綜合利用,確保能源供應安全穩定。
目前成績來看,在2024年初,五大發電集團相繼披露2023年新能源投產情況,五大企業在2023年的風、光新增并網容量合計突破100GW,各家企業均創下新高。目前,五大發電集團均制定了“十四五”時期宏偉的新能源戰略規劃,未來幾年動作仍不斷。
除五大發電集團外,也還有更多的央企承擔了發展新能源的重擔,中國綠發控股的中綠電(000537)正是其中的代表,發展尤為值得關注。
中綠電已成為新能源重要力量
中綠電背后的“雙股東”均為央企。在實施資產重組前,中綠電前身魯能新能源是“脫胎”于國家電網的新能源開發平臺;在完成資產重組后,國家電網仍是中綠電重要股東,而控股股東則變為中國綠發——一家以綠色發展為主題,以綠色能源、低碳城市、幸福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發展方向,致力于打造綠色低碳為主業的綜合型領軍企業。
承擔起發展新能源的重擔,在“雙股東”助力之下,中綠電有望在項目獲取、上網消納、費用結算等方面獲得更多資源支持,實現裝機規模的大幅增長。
目前,中綠電也已成為新能源發電領域的重要力量。
根據中綠電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綠電總資產達到491.87億元,自主運營裝機規模429.65萬千瓦,目前在建在運項目規模超過2000萬千瓦,預計在2024年集中并網,營業利潤實現大幅上升。此外在2022年3月,中綠電發布《“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計劃到“十四五”末建設運營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
而且中綠電已打通與控股股東的“產業協同模式”。在2023年7月,中綠電在新疆成功獲取130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指標,其中就有控股股東中國綠發的參與。中綠電與中國綠發的“綠色能源+文旅”、“綠色能源+酒店”、“綠色能源+技術”等產業協同模式已正式打通并成功落地,實現了由“0”到“1”的突破。
進入2024年,中綠電延續新增項目速度。3月20日,中綠電發布公告,子公司青海省2023年風電項目2標段海西州50萬千瓦風電項目獲得核準;緊接在3月21日,中綠電再發公告,子公司青海綜合能源海南100萬千瓦光儲一體化項目獲得備案。
隨著AI技術及人工智能行業的快速,在當前全球新能源發展重要性不斷凸顯的背景之下,國家仍將大力引導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而憑借目前已奠定的堅實發展基礎,疊加“雙股東”優勢的加持,中綠電已成為新能源發電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來源/河北網絡廣播電視臺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