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龍頭地平線沖刺IPO:三年虧損近47億,追趕英偉達仍需時間
作為國內智能駕駛芯片的雙獨角獸——地平線和黑芝麻,地平線也搶先于黑芝麻成為國產智能駕駛芯片第一股。
文|飛雪? ?來源|博望財經
3月28日,小米SU7系列汽車發布直接引爆了全網,這當中值得注意的是,SU7宣稱其智能駕駛技術全棧自研,并搭載了兩顆英偉達Orin智能駕駛芯片。而就在小米SU7發布的前兩天的3月26日,國產智能駕駛芯片龍頭——地平線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作為國內智能駕駛芯片的雙獨角獸——地平線和黑芝麻,地平線也搶先于黑芝麻成為國產智能駕駛芯片第一股。
此前,地平線已經完成了10余輪融資,估值已經達到了87億美元。而早在今年的3月16日,地平線創始人余凱就在中國電動車論壇上表示:地平線在2023年在智能駕駛芯片的市場份額急速上升,全球市場占比近10%。
可以說,地平線承擔了我國智能駕駛芯片接近甚至超過英偉達的希望。但與此同時,在智能駕駛芯片產業多重價格戰的影響,以及智駕芯片公司大規模研發投入等多重壓力下,地平線想要盈利也卻非易事。地平線能否解決好目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上市后能否獲得巨大進步,這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國產智駕芯片龍頭
地平線成立于2015年,其創始人余凱從百度無人駕駛項目走出。根據地平線的招股說明書,其對自己的描述是市場領先的乘用車高級輔助駕駛和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擁有專有的硬軟件技術。
現在智能駕駛方興未艾,不管是2023年的問界M7還是最新的小米SU7,都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而智能駕駛方案的地平線也因也被資本市場所寵幸。營業收入也在近兩年獲得了大爆發。
根據其招股說明書顯示,地平線在2021年到2023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67億元,9.09億元和15.52億元,近三年的營業收入年均增長率為82.3%。從其營業收入構成來看,主營業務汽車解決方案授權2023年營收達到9.6億元,占其總營業收入的62%,產品方案營收為5億元,占比為32.64%。
而這當中授權業務主要是和國內下游的汽車廠商進行合作,根據其招股說明書顯示,地平線2023年,給國內30多家車企提供高階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市場占有率為21.3%,涵蓋了我國從比亞迪、上汽到吉利等整車廠均為地平線的客戶。
地平線客戶圈:
在營業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地平線的毛利率保持在較高水平。2021年到2023年,地平線的毛利率分別為71%,69%和70%。
不過,雖然地平線目前客戶數量不少,但是營業收入仍然是相對集中的。2021年到2023年,地平線前5大客戶營收占其總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0.7%,53.2%和68.8%。其和大眾合資的酷睿程是公司第一大客戶,分別占據了公司2021-2023年營業收入的25%,16%和40%,如果將該合資公司剔除的話,2023年地平線營業收入和2022年基本持平。
這說明地平線目前客戶開拓仍然處于初期階段,對此,其創始人余凱表示,其解決方案已經被31個汽車品牌采用,搭載超過230款汽車,但是很多汽車款型還在測試中,未來對大客戶的依賴性將逐步降低。
雖然其營業收入和客戶開發速度較快,但是其目前距離盈利還有較大距離。2021年到2023年,地平線的凈虧損為20.64億元、87.2億元和67.39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11.03億元、18.91億元和16.35億元,三年內虧損近47億元。對于虧損的原因,地平線給出的解釋是,智能駕駛芯片目前正處于市場的初級階段,這種虧損也是在意料之中的。未來,隨著智能駕駛方案的行業滲透,未來地平線的虧損將快速收斂。
至于主要投入的方向,基本上是前期的持續開發,這極大吞噬了公司的現金流和利潤。2021年到2023年,地平線的研發支出分別為11.4億元,18.8億元和23.6億元,分別占營業收入的245%,207%和152%。截至2023年年底,其研發團隊人數為1478人,占全體員工總數的71%。其每年數十億的研發投入,近60%用于研發人員的工資。
地平線在招股說明書中也坦言稱,雖然公司重視并鼓勵創新方面的支出,但實現盈利,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對控制成本的能力。公司目前正在加深對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提高供應的穩定性和性價比并不斷優化成本。不過,現在地平線賬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仍有113億元現金儲備充足,上市募集資金之后也足以支撐公司繼續研發,說明公司抗風險能力較強。
未來能追上英偉達嗎?
雖然目前地平線距離盈利還有較大的距離,但是當下智能駕駛正處于發展的前期階段,尤其是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汽車市場,智能駕駛市場發展前景廣大。據灼識咨詢報告顯示,預計2026到2030年,我國智能駕駛汽車的銷量將達到2000萬輛和3000萬輛,滲透率分別提高到81%和99%。
近幾年我國高級輔助駕駛及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市場規模已經從2019年的39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45億元,年均增長率在60%左右。到2030年,我國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市場將逐步增長到4000億人民幣以上。
問題是前景雖然不錯,但地平線未來需要走的路還有很遠。從我國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市場占有率來看,地平線僅占9.3%,裝機量為109萬臺,排全國第四名。
而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的統計,2023年智能駕駛芯片前四名分別為特斯拉FSD芯片、英偉達Orin、Mobileye EyeQ4H和Mobileye EyeQ5H,市場份額分別為34.4%、32.6%、5.7%和5%。而地平線三款車規級芯片征程5、征程2和征程3,2023年在智駕域控領域累計裝機量分別為17.3萬顆、16.5萬顆和6.4萬顆,分別位列第五、第六和第九,合計占據11.4%的市場份額。
所以地平線還需要快速追趕。尤其是當下智駕芯片所面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在放緩,且“價格戰”更加激烈,龍年開年比亞迪79800元的秦plus開啟了新能源汽車價格戰的新階段,導致乘用車價格都出了不同程度的下跌,這勢必會傳導至未來智能駕駛芯片市場將價格壓低。
與此同時,目前全球芯片產能過剩風險日益顯現。據集微咨詢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全球前15大芯片公司存貨已經歷11個季度連續增長,其中還有8家企業的存貨周轉天數還處于增長的態勢中。
不久前,英特爾旗下智能駕駛芯片企業Mobileye也發布的業績指引顯示,2024年全年,公司經營利潤預計為2.7億-3.6億美元,遠低于此前華爾街分析師預估的25.8億美元。至于原因,Mobileye 解釋稱,是客戶前幾年囤貨還沒消化完。一方面要進行技術追趕,盡快拉齊與英偉達等芯片企業的差距;另一方面還要擴大收入規模、維持毛利率水平,以實現收支平衡并盈利。
至于怎樣面對接下來的挑戰,余凱表示,未來智能駕駛芯片產業在2030年之前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提高輔助駕駛的普及率,二是持續向高階智能駕駛發力,讓用戶具備更寬廣的自動駕駛運行和更流暢的切換場景。
這就需要將智能駕駛方案的計算和算法融合程度進一步提高,此前地平線的征程5系列已經完成了智能駕駛L2以上級別的市場過渡,先后搭載了理想的L8和比亞迪漢EV等車型。未來向更高階的城區自動駕駛方案沖刺的難度會變得越來越大,針對這個趨勢,地平線將于今年四月份發布征程6系列的計算方案作為未來切入城區高階智能駕駛方案的主力產品。
這當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地平線中征程5芯片的紙面數據仍然低于英偉達Orin X芯片,英偉達芯片的算力已經達到了254 TOPS,使用的工藝制程為7納米,算力和兼容性適用于L2到L5級別的自動駕駛場景。但目前征程5僅能實現128TOPS,并適應 L2到L4的級別的智能駕駛,略遜于Orin X。而根據最新的征程6旗艦芯片,其算力將達到560 TOPS,將逐漸追趕上英偉達Orin X芯片。
按照地平線的規劃征程6將于今年10月份完成首批量產車型的交付,而這將進一步提升地平線在高階智能駕駛市場的市場占有率。
地平線向高階智駕芯片市場發力意味著背后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如若此次能在港股順利上市,將為地平線的研發與市場拓展提供更多、更穩定的資金來源,面對未來智能駕駛芯片的潛力,甚至是將在未來應用于“低空經濟”,或許對于地平線來講,上市只是未來商業化之路的一個新的開始,追上英偉達的技術水平和市占率,或許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