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行長、高層換血,民生銀行等待回血
緩慢回血ing...
作者|路世明??編輯|大???風? 來源|鋅財經
近日,全國各地多家中小銀行密集發文宣布下調定期存款利率。
具體來看,其中涉及三個月、六個月、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等不同期限的存款產品,下調幅度從5個基點至45個基點不等。在業內看來,這波仍屬于2023年第三輪商業銀行存款利率調降的延續。
自去年以來,隨著存款利率不斷下調,銀行們普遍承壓,尤其是民營銀行層面,競爭進一步加劇。而作為“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民生銀行在近幾年經歷了多重難關之后,疲態盡顯。
從民生銀行2023年財報來看,其業績頗具疲態,不僅營收持續下降,衡量其資產健康程度的幾項指標也一如既往地不盡如人意。顯然的是,眼下的民生銀行還遠遠沒能從之前的“踩雷”中走出來,更別提在如今緊張的市場局勢下,如何加速回血了。
沒人知道民生銀行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會再怎么走,但所有人都明白,民生銀行再也不回不去那個輝煌的年代了。
空降高管、營收下滑
今年3月13日,民生銀行突然一次性披露13則公告,其中多與高管人員任職變動有關。
其中,副董事長、行長辭職。因到齡退休,鄭萬春先生申請辭去民生銀行副董事長、執行董事、行長及董事會戰略發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委員、風險管理委員會委員等職務,自2024年3月12日起生效。
行長之外,執行董事、副行長袁桂軍也辭職,原因同樣是到齡退休。1963年出生的袁桂軍現年61歲,2020年末被核準任民生銀行副行長。?
伴隨多位管理層離任信息一同披露的,還有民生銀行一系列聘任意見。其中聘任王曉永先生為行長、聘任張俊潼先生、黃紅日先生為副行長。
管理層的大換血,能否讓民生銀行走出困境,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從2023年的財報來看,民生銀行目前的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距高管動蕩半月之后,也就是3月28日,民生銀行公布了2023年業績報告。
財報顯示,報告期內民生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408.17億元,降幅1.16%;實現歸屬于該行股東的凈利潤358.23億元,增幅1.57%。
在資產質量方面,民生銀行不良貸款總額、不良貸款率逐季下降,撥備覆蓋率逐季提升。
截至去年末,民生銀行不良貸款總額650.97億元,比上年末減少42.90億元;不良貸款率1.48%,比上年末下降0.20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49.69%,比上年末上升7.20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2.22%,比上年末下降0.17個百分點。
財務指標摘要 來源:民生銀行2023年財報
聚焦到房地產板塊,截至2023年末,民生銀行對公房地產不良貸款余額170.3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4.93億元,比半年末減少25.60億元;不良貸款率4.92%,比上年末上升0.64個百分點,比半年末下降0.21個百分點。
民生銀行的這份成績單雖然談不上漂亮,但考慮到其前兩年的糟糕狀態,也算得上是有所提升。
打個比方,民生銀行就如同一個常住ICU的病人,在經過一系列的“治療”之后,眼下終于可以出走ICU了。只不過,雖然恢復了些許元氣,但依舊處于“患病”狀態。
就目前來看,民生銀行仍然需要面對兩個方面的壓力。
一是雖然宏觀經濟形勢回升向好,但仍然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在經濟結構轉型調整過程中,會給銀行的一些客戶造成影響,對銀行資產質量產生壓力。
二是盡管國家已經出臺多項舉措,但房地產領域還未明顯復蘇,這對于其資產質量有較大影響。
也就是說,隨著修養環境的惡化,民生銀行未來究竟是持續回血,還是病情會進一步惡化,仍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頻頻踩雷、輝煌不再
作為曾經民營銀行中的翹楚,民生銀行為何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扭曲的經營模式、稀松的風險控制,無疑最核心的兩個因素。
1996年2月,頭頂“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光環,民生銀行打破了“銀行均為國有”的概念。
作為國內第一家主要由民營企業發起設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生銀行在其前董事長董文標的操持下,通過事業部改革和小微金融戰略,一路高歌猛進,在市場上分得了不小的蛋糕,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微之王”。
2013年2月4日,民生銀行迎來了高光時刻。當日,民生銀行收盤市值3270億元,招行收盤市值3140億元,民生銀行首次超越招行,成為股份制銀行的第一名。
據統計,截止2014年董文標離任,民生銀行營業收入從2006年的174.52億增長到了2014年的1354.69億,規模擴大了6.76倍。
然而,誰也沒想到董文標的離任,卻成為了民生銀行掉隊的分水嶺。
2014年,洪崎出任民生銀行董事長,與“前任”的打法不同,后者的經營戰略開始向零售方向轉型,重點消費金融及財富管理領域,尤其是在房地產方面,非常激進的增加了在地產行業的貸款額。
事實上,洪琦的打法在當時并沒有什么問題,反而是民營銀行們普遍的操作。關鍵在于,不同于國有銀行及其他超大民營銀行,民生銀行并沒有強大的存款基礎,不斷向房地產注資,致使其自身負債成本不斷攀升。
高負債成本促使民生銀行在資產端更為激進,不斷追逐高增長和高息資產,開始降低風控程度、漠視資產質量。這套玩法,在高增長能夠維持的時候還可以掩蓋問題,可一旦增長放緩,問題就會一連串開始暴露。
2020年,隨著房地產行業下行,民生銀行的問題也開始集中爆發,其當年利潤負增長36%、存款占總負債的比例降低至50%、不良貸款額增長30%。
此后的幾年里,民生銀行業績連續下滑,累計罰單金額超過3億元,股價也是連跌三年,這些都使得民生銀行的品牌價值持續不斷縮水。
到了2023年,根據《2023年全球銀行品牌價值500強》榜單顯示,民生銀行排名下滑至46名,品牌價值也從98.34億美元降至75.23億美元,縮水23.11億美元。
從存款基礎薄弱,到高信貸成本、追求高息,再到資產質量降低、問題爆發。民生銀行2014年后的經營模式,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會陷入惡性循環,只不過是憑借著僥幸心理,多掩蓋了幾年罷了。
股權分散、關聯交易
不難看出,民生銀行跌落神壇的“癥結”在于押錯了行業。
據悉,民生銀行在房地產方面“踩雷”的企業足有十幾家之多,包括泛海、正榮、陽光城、金科、佳兆業、寶能、泰禾、恒大、融創等。其中,最矚目的當屬恒大,截至2020年上半年,恒大對民生銀行欠款高達293億元,在86家金融機構中位居首位。
某種角度去看,民生銀行在房地產行業犯下的“錯”,也值得理解。但相比與此,民生銀行自身的問題,沒有任何能夠辯解的理由。
民生銀行股吧中曾有帖子寫到:
因為股權分散,部分小股東可使用10億資金,通過高杠桿借貸60億,合計70億買入4-5%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掌控貸款規模4萬億的民生銀行,隨便給自己批貸300-500億,而且是低息貸款。從500億中,拿出60億償還高杠桿貸款,實際掌控在自己手里就有440億元現金和70億股票,用440億注入自己的公司去賭博。
從民生銀行此前的股權變化來看,該貼中所指對象疑為“泛海集團”。
泛海控股原本是民生銀行的創始股東之一,但由于近年來深陷流動性危機,其所持民生銀行股權頻繁被拍賣,泛??毓捎纱藦牡诙蠊蓶|降為第六大股東。
但即便如此,民生銀行依然源源不斷地在向泛海集團“輸血”。結果是,被輸血的泛??毓刹坏珱]能枯木逢春,經營情況反而進一步惡化,加劇了民生銀行的“病情”。
在商言商,無論關系如何親密,大難臨頭之際顯然“錢”更靠譜。
2023年初,搖搖欲墜的民生銀行終于還是撕破了臉面,向泛??毓珊捅R志強(民生銀行副董事長、泛海董事長)發起了訴訟,要求其歸還兩筆借款本金39.72億元和30.46億元及相應的利息、罰息。
然而,隨著泛??毓傻念A重整計劃于被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終結,如何填平這個來自股東“暴雷”產生的財務漏洞,也將成為困擾民生銀行的一大問題。
資產質量、存款基礎、關聯交易、風險控制、大額逾期......
剛出ICU的民生銀行,能否在“空降”行長王曉永的帶領下,治好自己這一身的傷病、填滿四處的窟窿?現在下結論還言之過早。但能夠看到的是,民生銀行正在不斷加大科技行業的投入、全面深化數字化轉型。
2024年,走上新發展道路的民生銀行,能否獲得重生?拭目以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