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啥東要不住哥哥家????信披烏龍離了大譜!
“信披烏龍”何時休?
作者/高遠山?編輯/高巖?來源/野馬財經
“那要不住哥哥家吧”“臨死股東大會”“X董事,1976年畜生”......誰能想到,這么奇葩的文字竟然出現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
“烏龍”年年有,最近何其多。
3天前,中旗股份(300575.SZ)的一份股東大會決議公告里,對出席股東大會人數等數據接連拋出4個問號。4月26日,中旗股份和公司董秘雙雙收到深交所的監管函。
上市公司為何頻繁發生這些低級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
公告數據出現4個問號
中旗股份和董秘收監管函
4月24日,中旗股份披露《2023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告》,其中出席會議股東人數、代表有效表決權的股份總數和占比、現場出席股東大會人數均以“?”代替。
來源:巨潮資訊
4月26日,深交所向中旗股份及董事會秘書陸洋發出監管函,認為中旗股份信息披露不準確、不完整。相關行為違反了《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第1.4條、第5.1.1條的規定。董事會秘書陸洋作為公司信息披露主要負責人,違反了《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第1.4條、第5.1.2條的規定,對公司違規行為負有主要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4月23日,中旗股份剛剛召開了第四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一項議案,聘任陸洋為公司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誰料,剛當上董秘3天,就被深交所點名。
中旗股份成立于2003年,2016年12月于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主營業務為農藥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受主要產品銷量、價格同比下降等因素影響,2023年,中旗股份實現營收23.9億元,同比減少19.5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92億元,同比減少54.38%。2024年一季度,公司業績繼續下滑,期內實現營收約4.54億元,同比減少38.8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988萬元。
A股驚現“胡什么東”
無獨有偶。“馬什么梅、馬東什么、什么東梅?”喜劇電影《夏洛特煩惱》的經典情節照進了現實。
4月25日,上交所對西藏珠峰(600338.SH)及有關責任人予以監管警示,稱上市公司公告信息披露不準確,反映出公司日常信息披露存在缺陷,多份公告中出現低級文字錯誤,造成較大影響。此前4月18日西藏珠峰一篇公告因錯別字引發熱議——董秘名字竟出現四個版本,分別是“胡晗東、胡哈東、胡啥東、胡眕東”。
董秘作為公司信披的把關人,自己的名字竟被接連寫錯,令人匪夷所思。對于投資者來說,看到這種質量的公司信披,不知道作何感想。
西藏珠峰董秘到底叫什么?年報顯示,公司的董秘為胡晗東。2005年7月至2014年4月,胡晗東歷任西部礦業證券事務代表、副總裁、董事會秘書等職務。2016年2月,胡晗東加入西藏珠峰,現任公司副總裁、董事會秘書兼董事長特別助理。2022年報顯示,胡晗東的年薪為62.4萬元,共計持有公司股份8.25萬股。
對此,西藏珠峰回應,由于公司工作疏忽,導致公告中存在部分錯誤。主要原因系公司工作人員直接拷貝了PDF文件的文字而未進行仔細檢查復核,導致了文中出現多處錯別字。不僅公告中三次寫錯公司董秘名字。內文將監督管理措施寫成“措旅”。此外,公告中還有履行“職貴”、仍應承擔相應的“貴任”等詞匯。
截至4月26日收盤,西藏珠峰報8.93元/股,總市值為81.64億。股價較2021年高峰的50.89元/股,下跌82.45%,市值蒸發超300億元。
“信披烏龍”屢次出現
監管機構曾發“罰單”
上市公司的信披烏龍事件并不少見。因為筆誤、描述錯誤、計算與統計錯誤等造成的烏龍正層出不窮。
2023年9月,廣東省廣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披露債券半年度報告。報告中,一家子公司名稱被寫為“那要不住哥哥家里吧~”,本應該嚴謹專業的財務報告,瞬間就變成了一場“桃色烏龍”,一時間引發了全網熱議。網上流傳的聊天記錄顯示,上述內容由一位實習生負責填寫。這家子公司真正的名稱,是“印尼廣青鎳業有限公司”。
早在2019年3月,菲利華(300395.SZ)在2018年年報中就曾將高管薪酬單位“元”誤寫成“萬元”,導致上市公司包括董事長在內的14名高管年薪均在6億元-110億元不等,總薪酬高達698億元。作為參考,當年該公司的總營收僅為7.22億元,近700億的薪酬顯得十分夸張。
無獨有偶,2年后,2021年3月,皖能電力(000543.SZ)也來了一波歷史重演,10名高管總年薪達到361億元,真相依然是在年薪后面的單位多加了個“萬”。
除了數字單位方面的失衡,上市公司在自我介紹、高管介紹方面也曾有過“筆誤”。
如2021年,嗶哩嗶哩(9626.HK)港交所的申報公告中,就曾將第一頁介紹“本公司”具體名稱時誤寫為“百度集團”。同年,格力電器(000651.SZ)在發布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中,也曾將公司董事張偉的履歷介紹為“男,1976年畜生”。
來源:罐頭圖庫
如果說,以上幾家公司的錯誤多是因筆誤造成的小插曲,那么吉藥控股(300108.SZ,現“*ST吉藥”)的“信披烏龍”則是一起明顯對投資者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
時間回到2019年7月11日,吉藥控股先是對外發布了籌劃收購修正藥業100%股權一事。隨后不到半個月時間,該收購計劃又在7月24日宣布終止。
但終止的同期,吉藥控股卻留了一個“活口兒”,稱“經公司與修正藥業友好協作,待該辦法具體實施細則出臺條件成熟后,再繼續推進謀劃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籌劃發行股份等方式購買修正藥業100%股權事宜”。
受此消息影響,7月25日、7月26日吉藥控股收獲兩個漲停,股價從5.4元/股漲至6.53元/股,漲幅20.93%。
但令投資者沒想到的是,隨后修正藥業卻對此進行了否認,并稱雙方不會再繼續合作。
緊接著,7月26日晚,吉藥控股再發更正公告,確認了修正藥業所言非虛,并稱此次失誤是“經辦人員誤將修訂稿當做最終稿歸檔”。
此后的7月29日-8月6日,吉藥控股連續下跌,從26日的6.53元/股跌至4.31元/股,7個交易日跌幅近34%。
來源:吉藥控股公告
最終,吉藥控股也因上述違規行為收到了證監會的“罰單”,其中上市公司被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60萬元罰款;董事長孫軍、董事會秘書張亮、財務總監張忠偉也各自被給予警告,并合計被罰70萬元。
“信任橋梁”的裂痕要如何修補?
事實上,信息公告本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之間得以溝通的信任橋梁,也是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價值的關鍵信息渠道。而如今信任橋梁屢次出現裂痕,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將產生不利影響。
北京威諾律師事務所主任楊兆全律師認為,上市公司公告中的烏龍事件,一方面影響了上市公司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誤導了市場和投資者對公司的判斷,擾亂了證券市場秩序。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公告發布之前,內部通常會有比較明確的多層審核機制,從擬稿、審核、修訂、復核、簽發、校對、備案到發布將經歷層層把關。而上市公司如此明顯的內容錯誤卻并未被發現,反映了企業內控或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公告出現錯誤,基本都是上市公司董秘辦、證代辦的工作失誤。他介紹,以新動力事件為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涉及諸多事務,董秘和證代他們往往是并購重組交易的核心人員,可能無暇顧及公告審核,導致其他工作人員忙中出錯。
來源:罐頭圖庫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則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他提到,目前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太多了,此前大公司發公告前基本會有比較明確的審核流程。但對于部分規模不算大的公司來說,業務人員配置不足,甚至僅一人負責董秘辦工作的情況也曾有發生。在此背景下,審核過程中出現此類低級錯誤,也變得更加常見了。“此類企業的內部管理肯定是有問題的。”
而對于此類常規失誤應如何避免,市場早就給出了多種經驗。從企業內部來看,公司可以增加公告發布前的復核人員,雙向審查,查漏補缺。而若從外部入手,如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審計評估機構等第三方的進場也可以充當監督的角色。
不過,前述業內人士也提到,“如果一個簡單的公告本身都要中介機構去復核的話,那證券部的人,我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另外這也會增加信息披露的成本。”但他也建議,如果涉及重大資產重組事件時,企業還是應聘請相應財務顧問,為重組活動提供交易估值、方案設計等專業服務。
在楊兆全律師看來,上市公司時常出現的“信披烏龍”事件,主要原因還是相關人員的責任心出了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對此,他提出,一是上市公司內部要嚴格審查和校對審核的流程,責任到人,出現問題嚴肅追責。二是對烏龍信披造成不良影響的,交易所和監管部門要依法處置,該處分給予處分,該處罰給予處罰,讓上市公司“長記性”。
從30多年前,A股在上海誕生開始算起,處罰從來就不是最終目的,以罰促改,使上市公司維持良性可持續發展,對市場和投資者保持敬畏,才是對企業實施監管的初衷。
對上市公司信披中頻繁烏龍,你怎么看?留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