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救市政策中,這個大招被低估了
28號傍晚,跟隨上海的步伐,廣州和深圳先后亮出了救市的底牌——
來源|地產知識橘
首付齊刷刷都降了:
上海和深圳比較保守,首套房降到20%,二套30%,而廣州的首套房降到了15%,二套房降到25%,直接與全國最低首付比例拉平。
房貸利率也降了:
拿首套來說,上海和深圳的房貸利率從3.85%下調到了3.5%,而廣州降到3.4%,再次和全國平均水平對齊。
嗯,四大一線城市之間,出現了明顯的梯隊。
限購政策也有了松動:
上海社保的門檻從5年降到了3年,對于外地戶籍、人才、單身、婚否、多孩家庭等,林林總總,給了各種買房的口子,廣州門檻從2年降到了6個月,首套房認定從市內放寬到區內,而深圳……
深圳太趕了,還沒出相關政策,看看這兩天會不會有補充的細則。
總之,常規的放松政策,統統拿出來了。
這些政策對于提振市場的熱度當然是有用的,但也少不了被大伙兒調侃一句——
我缺的是名額嗎?我缺的是錢啊!
而可能會補全“缺錢”這塊地圖的,是一個不太被人關注的舉措。
這個舉措,有可能預示著新一輪“棚改2.0”的開端。
01
讓我們回到第一個“吃螃蟹”的上海。
在前天發布的《關于優化本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對于二手住宅市場,出現了這么兩句表述——
1、“支持企業購房用于職工租住。對企業購買小戶型二手住房(系指2000年前竣工、建筑面積在70平方米及以下的二手住房)用于職工租住的,不再限定購買住房套數。”
2、“自《通知》施行之日起,在一年內出售外環內2000年前竣工、建筑面積在70平方米及以下的唯一住房,并購買外環外一手住房的居民家庭,可以向購入一手住房所在區房地產交易中心申請補貼。(2-3萬不等)”
一個是用“不限購”來鼓勵企業接盤,一個是用貨幣補貼的形式鼓勵居民賣出,兩方針對的,都是同一種房產——
2000年以前竣工,70平以下的,(最好是市區的)存量住宅。
也就是市中心的老破小。
廣州市出臺的調控細則中,也有類似的表述——
“鼓勵規模化租賃機構收購存量商品住房。”
這是什么信號呢?
02
一個可以被推導的簡單結論是:
去庫存。
在《最終還是居民部門扛下了所有》里,我們曾經提到過,517全國政策里,對于沒賣出去的土地和商品房,將會采取政府收儲的方式,來消化庫存。
這樣操作當然有好的一面,但對于普通人而言,無法直接解決房產置換的痛點——
目前的新房項目以改善居多,但大量改善型購房者手頭資金不足,需要賣掉手上的舊房進行資金騰挪。
如果市場沒有回暖,該賣不出去的房子還是賣不出去,但如果市場真的回暖了,想買的房子,可能比賣出去的房子漲得更多。
現在,鼓勵企業去存量市場收房,是對517政策的精準補位,企業購買力直接托底二手市場,完成普通人購買力的釋放,以及向新房市場需求的轉移。
這個傳導邏輯,是不是很像上一輪的棚改貨幣化?
當年,棚改項目建設由實物安置轉向貨幣化安置,具體的路徑是——
具體來說,央行創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補充貸款再融資工具PSL,給政策性銀行注入貸款,再由政策性銀行借錢給地方政府,以便其給棚改區居民發錢,一方面拿走他們現有的住房,另一方面增加他們的購買力。
居民拿了錢,涌向市場上過剩的新盤,地方政府賣地有錢后還給銀行,開發商買地后蓋房回款。
Emmm……
如今,回收舊屋,制造需求的任務,從政府轉交給了廣大企業。
嗯,責任重大啊。
03
但是,問題來了。
在大眾認知中,老破小一直處于二手市場鄙視鏈的底端,現在呼吁企業為老破小買單,他們會愿意嗎?
怎么說呢……
企業買房與個人買房,確實是兩個邏輯。
首先,無論是上海還是廣州,鼓勵企業“團購”二手住宅的大前提,是“租賃”。
上海是鼓勵租給自己員工,解決居住問題,而廣州鼓勵規模化向外出租。
既然用來出租,高租售比就是第一要務。
正好,一線城市中心區老破小的租售比一直遙遙領先,特別是這幾年,房屋售價被下行市場拖累,租金相比之下卻十分穩定,算起來,租售比是越來越香了。
拿廣州為例,有媒體爆出一套剛成交的市中心+醫院旁邊的步梯兩房,只需要70萬,月租卻能達到2300元,粗粗一算,租售比超過4%。
可比較的是,廣州市的平均租售比,只有1.81%。
當然,企業購房出租是需要交稅的,但即使扣去相當于租金12%的房產稅,租售比仍然接近3.5%。
也就是說,相當于買了一個每月生息的,穩定的高息理財產品。
其次,除了生息,企業本身也有配置固定資產的需要。
在地產上升期,很多企業都靠固定資產升值來反哺主業,即使房價波動,以企業名義購置房產,也能直接抵扣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甚至,企業的日常融資也需要有房產作抵押。
但是,因為住宅限購的存在,企業長期被排擠在一線城市的住宅市場之外,只能靠購置公寓和寫字樓來完成固定資產配置。
而如今,口子終于開了,企業可以在二手市場上購買住宅了!
盡管給它們能買的住宅樓齡久,面積小,升值前景和流通性沒有那么好,但,再差也差不過公寓和寫字樓哇!
既然大批企業愿意配置公寓寫字樓,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分一部分資金出來,配置一些存量的住宅呢?
04
最后,再瞎猜幾句。
大家都看到了,上海的《通知》里面,是沒有限定企業類型的。
那就是說,理論上,金融企業,比如銀行、保險、基金公司這些,也是可以囤房的。
這些企業當下的共同特點就是:
手里足夠的長期的錢,有賺取穩定利息的需求,以及,正在經歷資產荒。
那么你猜,他們,會愿意下場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