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非凈利連虧兩年,“上市集群”夢又遇劫,劉積仁的東軟集團怎么了?
曾經擁有無數光環加身,且為國內第一家上市軟件公司的東軟集團,1996年在A股主板上市后的第二年,就曾豪情拿出5億,投資建設了國內第一個軟件園,一時間資本市場艷羨不已。
撰稿 | 多客??來源 | 貝多財經
也正是在這一年,東軟集團研發的國內第一臺臨床應用CT機在軟件園下線,徹底打破了海外企業在該方面技術壟斷低地位。東軟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劉積仁也因此名聲鶴起,被業內尊稱一聲“軟件教父”。
如今的東軟集團仍是國內領先的信息技術化公司,不斷分拆子公司,努力打造上市公司集群。近期,其在國內設立的繼沈陽、大連之后的第三個研發基地—武漢東軟軟件園,正式開園,一時間也引來市場的高度關注。
在開園儀式上,劉積仁曾表示:“軟件園投入運營后,東軟集團將充分利用武漢的資源與政策優勢,圍繞人工智能、數據要素X等領域,打造更多、更新、更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實現解決方案智能化和數據價值化應用場景落地。”
但是,與大手筆一揮下的雄心壯志形成極大反差的卻是,當下疲軟的市值,以及近兩年業績乏善可陳等難題,始終是縈繞在東軟集團身邊揮之不去的“烏云”。
身處在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行業革新浪潮下,東軟集團也來到了發展新階段的十字路口。
一、業績疲態凸顯,扣非凈利多年實現虧損
東軟創收能力如何?事實上,其一直以來的收入也算可觀,要知道東軟在2023年末之時營收已經闖入百億大關,達到了105.44億元,同比增長11.39%。
如果將時間周期拉長,早在2013年,東軟營收就已經超過了70億元,歸母凈利潤達4.11億元,甩開當時一眾競爭對手一大截距離。然而,自那以后,東軟的營收一直保持在70億元以上,直到近三年時間,才開始實現大規模增長。
拆分營收結構來看,東軟有四大核心業務,分別為醫療健康及社會保障、智能汽車互聯、智慧城市、企業互聯及其他,2023年這四大業務分別對應實現收入25.71億元、39.16億元、16.23億元、24.33億元。
可以明顯看到,去年其智能汽車互聯業務對總營收的貢獻最大,同比增長了9.36%,其次則是醫療健康和社會保障業務,增速最高,達到了29.74%。不過,被寄予厚望的智慧城市業務的營收卻陷入了整個板塊唯一同比縮減的境況,下降了2.41%。
與表現還算強勁的創收能力截然相反的則是,東軟盈利能力卻沒能跟上,要知道在2022年,這家軟件巨頭凈利端遭遇有史以來重創,出現了上市27年來的首次虧損,雖然當年營收高達94.66億元,但歸母凈利卻罕見同比下降129.23%,虧損了3.43億元,同時扣非凈利潤更是比腰斬還要恐怖,虧損掉了5.3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高達1610.35%。
對此,東軟也在2022年年報中做出了解釋,將當年虧損原因總結為第四季度受到了外部環境的沖擊,以及占公司總營收超過20%的國際軟件業務因匯率波動受到了影響所致。
客觀來講,如果說在2022年整個經濟環境受到疫情持續干擾而處于波動下行,東軟也無法獨善其身,利潤端受到了重大影響。那么,進入到全新的2023年,整個宏觀經濟牌面開始呈現復蘇,照理說東軟盈利情況也極大可能迎來“春天”。
然而現實情況并非如此,2023年東軟實現歸母凈利雖然實現了僅有0.74億元的增長,但這一年的扣非凈利潤仍然是虧損的,為-1.47億元。
事實上,如果從扣非凈利潤這單一角度來看,除開2021年微弱盈利外,東軟自2019年之后的扣非凈利潤均處于均呈虧損狀態,期間數值分別為-0.81億元、-1.23億元、0.35億元、-5.3億元和-1.47億元。
我們不禁好奇,這家營收規模能達到上百億的“巨輪”,近些年為何盈利這么艱難?
二、存貨減值及應收賬款高企,或成制約盈利主因
貝多財經再次梳理東軟集團歷年財報后發現,掣肘其自身盈利能力的重要因子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逐年不斷累計的大額存貨減值和壞賬計提,對盈利端產生嚴重侵蝕。
公開資料顯示,東軟集團與客戶之間進行正常業務往來,均采用的是合同制,為履行合同,東軟集團需要付出大量的資金來確保合同約定項目順利完成。
這樣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該展業模式對合同履約的成本極難進行有效把握,一旦客戶將合同周期拉長,也就意味著東軟集團所承擔的合同履約成本端口壓力倍增。
以2023年為例,東軟集團期間合同履約成本余額高達45.92億元,占比總營收的43.55%。當然,在巨虧的2022年,該數值更高,當年達到驚人的48.72億元。
財報顯示,東軟集團合同履約成本主要包含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各項制造費用,由此是直接放入到存貨科目中來計算。也就是說,合同履約成本的飆升,直接會導致東軟集團自身存貨規模持續高企。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其存貨余額達到了51.55億元,占公司凈資產比例高達54.08%。
至此,一系列不利連鎖反應開始凸顯,居高不下的存貨規模如果難以消化掉,就會形成存貨跌價,更是對成本端造成極大的壓力。
時間周期拉長,這種壓力在東軟集團身上顯現的非常突出,其近幾年每年都在計提大額存貨減值,2021年—2023年計提的金額分別為2.28億元、2.29億元和2.08億元。這其中原材料和庫存商品占據了極小一部分,大頭還是在合同履約成本上,比如,在2023年的2.08億元的跌價準備余額中,公司的合同履約成本跌價就達到了1.7億元,占比高達81.73%。
可見,常年超2億元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對于目前扣非凈利潤還處于虧損狀態的東軟集團而言,如果不能踩下“急剎車”并進行有效遏制住,接下來要想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勢必將難上加難。
二是,高額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產生的壞賬風險,加劇了盈利不確定性。
截止2023年末,東軟集團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余額總計為18.01億元,同比2022年增長了15.82%。其中前五大客戶的應收賬款期末余額總計達到了5.44億元,占總應收賬款的比重為35.23%。
在應收賬款不斷增長的趨勢下,東軟集團所產生的壞賬余額整體也呈上揚。數據顯示,2023年東軟集團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產生的壞賬金額為2.86億元。未來如果由于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疊加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等因素影響,而導致下游客戶經營出現問題,那么東軟集團或將存在一定的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的風險。
綜上而言,僅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存貨產生的壞賬及減值就接近5億元,這對還身在虧損中的東軟集團并不友好,接下來若想提升盈利能力,勢必要解決好存貨和應收賬款兩端存在的頑疾。
三、布局多個熱門賽道,“上市集群”夢該醒醒了?
分析完阻礙東軟集團盈利增長的微觀數據外,進一步從宏觀市場層面來復盤東軟集團展業之路,我們也不難發現,影響其業績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也和集團多年來不斷地進行分拆有極大的關聯。這是因為原來很多業務的子公司,在陸續分拆外,所體現的業績并不再屬于集團的并表范圍之內。
一直以來,“軟件教父”劉積仁就想打造一個“東軟系”上市公司集群,已期望旗下各業務能夠達到高度協同效應。
最先在2011年,東軟集團將旗下主營IT高教服務的板塊剝離出來,以東軟教育來命名,經過向港交所三次遞表后,終于在2020年9月29日順利鳴鼓港股上市,當天股價一開盤大漲了超過25%,市值達到45億港元。
在嘗到東軟教育獨立分拆上市的“甜頭”后,東軟集團便開啟了一系列瘋狂分拆動作,特別是其一直以來寄予厚望的醫療大健康板塊,在2014-2016年的三年時間里,“東軟醫療”、從事醫療軟件業務的“東軟熙康”、從事醫院大數據運營和供應鏈管理的“東軟望海”(后更名“望海熙康”)陸續被集團所拆分出來。
這三家公司無一不是帶著上市使命而“出生”的,就拿東軟醫療為例,不僅在2014年獲得了來自弘毅投資、高盛、通和資本等一眾明星投資機構總計高達27.33億元的戰略投資,而且東軟集團不惜與他們簽下對賭協議,承諾在2016年第二次交割后的六年內,實現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的上市之夢。
然而,上市路途豈能一帆風順,東軟熙康從2021年開始歷經四次遞表勇闖港交所后,終于在2023年9月底順利赴港上市。不過,東軟熙康并沒有復刻東軟教育上市股價逆勢上揚輝煌戰績,反而上市首日即告破發,當日報收2.72港元/股,較4.76港元的發行價跌幅近43%。
除了這兩家分拆成功上市外,截至目前,東軟醫療和望海熙康均還在為上市做準備,但就當下二級資本市場處在震蕩波動調整期,以及監管政策愈加嚴苛的大背景下,兩家企業要想順利拿下“入場券”,依然困難重重。
不僅如此,東軟集團與阿爾派、沈陽福瑞馳共同投資成立的專門研發自動駕駛的“東軟睿馳”,在2021年完成6.5億元的首筆融資后,也被獨立分拆出來,不再與總集團并表,這種做法顯然向外界透露出了未來該公司極大可能也將上市的訊號。
客觀來說,如今東軟集團所涉及到的每個領域,幾乎都是最早進入的玩家之一,甚至好幾個領域都排名靠前。但是持續分拆下,什么都做,什么錢都想掙,或許容易吃到先行者的紅利,但是想通過資本運作,快速獲利,就難以為繼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各公司急于以上市為目標,從而缺乏對業務長期投入的決心,也就使得東軟集團沒有一個領域能夠做到第一,陷入了大而不強的怪圈中。
如果說怕一條賽道走到黑,但也別把路走的太多,以至于不知道自己未來所向何處了。于當下的東軟集團而言,可能最合適的是急需再重新對戰略規劃審時度勢,集中精力將“一股勁”向同一處使,做好一個賣鏟子人的角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