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員工猝死、寧德時代896,“大廠”加班文化該休了!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也是工作和生活的本錢。
作者/張凱旌?編輯/高巖?來源/野馬財經
“今天中國BAT這些公司能夠996,我認為是我們這些人修來的福報。”5年前,在國內擁有很高知名度的企業家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講“福報論”,都引起了眾多打工人和媒體對其的口誅筆伐。
5年后,互聯網“大廠”加班之風非但沒有剎車,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6月18日,據《南方都市報》報道,科大訊飛(002230.SZ)一名38歲的高級測試(工程師)在家中猝死,家屬前往公司希望認定為工傷,目前公司已報警。科大訊飛內部通報稱,6月17日早晨7點,智慧城市BG(事業群)一位員工在家突發不適,家屬撥打120送醫后經搶救無效去世。
6月17日,跨境電商企業Shopee(蝦皮)內網通知顯示,一位研發中心同事突發身體不適,團隊第一時間撥打120并將其緊急送醫,但遺憾的是搶救無效,該員工最終離世。
同一天,“傳寧德時代(300750.SZ)施行896工作制”的話題登頂微博熱搜榜。所謂“896”,指的是早8點上班,晚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據媒體報道,寧德時代號召符合條件的員工采用“896”工作制“奮斗”100天。
“大廠”的“內卷”真的沒有盡頭嗎?
大廠“加班之風”抬頭
針對“傳寧德時代施行896工作制”的話題登頂微博熱搜榜一事,搜狐財經和財聯社等媒體報道,內部員工表示確有此事。
來源:微博
但寧德時代很快辟謠,公司相關人士回復稱,“此事為曲解造謠,公司沒有發出這樣的規定”,如果有人再肆意造謠,將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權益。
但社交媒體上,卻有認證為寧德時代的員工評論與公司的澄清矛盾。
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上,有網友在“寧德時代大干一百天,外籍員工不強制加班”的話題中提問,100天計劃都是公司之外的人在傳,又是996又是896的,內部執行到底怎么事也沒聽到公司里的消息放出來,有寧德的大佬們在嗎?多位被認證為寧德時代員工的網友回答稱896“屬實”“不是一次兩次了”,還有寧德時代員工在其他問題下回復稱“896早就是常態化了”。
來源:脈脈
據“汽車產經網”旗下自媒體“AutoReport 汽車產經”報道,寧德時代經常提到“奮斗100天文化”。早在2016年,寧德時代就曾建議員工晚上加班到9點,奮斗100天交付產能。
但是,鼓勵員工奮斗與倡導加班并不能劃等號。
值得一提的是,頻發加班更容易出現員工猝死等極端事件。
近期,有關大廠員工”猝死“的消息頻發。除了蝦皮、科大訊飛、網易也被爆料有員工猝死。
網易員工猝死的消息則來自6月初,是一名蛋仔派對項目組的游戲策劃。有自稱蛋仔前美術員工的網友稱“經常和過世的這位兄弟對接”。不過,公司對此并未有正面回應。
來源:脈脈、小紅書
網上還流傳出6月17日120急救人員出現在網易的視頻,隨后有網易互娛的員工辟謠稱,那天沒吃晚飯低血糖,行政小哥幫叫救護車秒送醫院。人沒啥事……感謝大家關心。并且提醒大家不要傳謠,記得規律吃飯。
來源:脈脈
從以上案例來看,加班并不一定是出現問題的直接原因,網易互娛員工就明確表示是因為沒吃晚飯導致低血糖了。科大訊飛在向公司內部發布的情況說明中表示,網傳該員工每天加班到凌晨3點系謠言,目前已配合家屬核實,該員工端午節正常休假,事發前周末未加班,前一周正常出勤。
不過,互聯網“大廠”的加班,打工人早已習以為常。
爆料蝦皮研發崗員工猝死的網友表示,蝦皮最近“變卷了”,晚上加班也不會有調休,除非加班到凌晨兩三點,第二天可以休息半天。不過,總體還是比其他互聯網企業好一些”。
另外在小紅書上,也有自稱網易前員工的網友透露,自己在網易時期存在頻繁加班的情況。
來源:小紅書
行業競爭加劇,“龍頭”依舊焦慮
被員工吐槽常常加班的“大廠”,無一不是業內龍頭,即便如此,其在各自的領域依舊面臨激烈的競爭。
以寧德時代為例,其是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連續七年市占率高居全球第一。但現在,整個行業都面臨產能過剩的困擾,產業鏈各環節都經歷著價格戰的沖擊,寧德時代作為其中一員也深受影響。
2023年四季度,寧德時代罕見出現營收、歸母凈利潤雙降的情況;2024年一季度,碳酸鋰價格持續下降,傳導至下游后,碳酸鐵鋰電芯、三元鋰電芯均價同比分別下降52%、44%,寧德時代營收連續第二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5月,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車量達17.29GWh,市占率為43.87%。雖然穩居行業第一,但環比下降0.77%,已連續第三個月環比下滑。身后比亞迪緊追不舍。
行業快速增長時期,寧德時代依靠領先的技術和布局,獲得了對客戶更大的話語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甚至發出“(車企)都在給寧德時代打工”的感嘆。而在供給大于需求,行業主旋律變為價格戰和降本的情況下,寧德時代與二線廠商之間的差距反而在縮小。
來源:罐頭圖庫
在此背景下,寧德時代開始重新放低姿態。今年以來,無論寧德時代與合作伙伴簽署合作協議的訂單規模有多小,曾毓群都會事必躬親地出席簽約儀式;寧德時代也在超充、固態電池等技術前沿領域不斷凸顯存在感,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國軒高科(002074.SZ)頂著“動力電池第一股”的頭銜上市。而彼時,寧德時代才剛剛成立5年,直到3年后才登陸資本市場。但如今兩者的市場地位已懸殊巨大,寧德時代已然是行業領先者。
截至6月19日,寧德時代總市值8314億元,國軒高科總市值為363億元,差了近23倍。而這此消彼長的背后就離不開11萬寧德時代人的努力奮斗。
蝦皮(Shopee)也有類似的情況。作為跨境電商平臺,其業務范圍主要覆蓋東南亞、南美地區,同時在中國深圳、上海和香港設有跨境業務辦公室。尤其在東南亞,蝦皮無論GMV還是活躍用戶數量都是第一。
不過,東南亞這片土地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強力玩家加入,其中就包括抖音旗下的TikTok Shop、拼多多旗下的Temu以及由山東“淄博首富”許仰天創辦的希音(SHEIN)。TikTok Shop在2023年曾將自己在印尼的市場份額從4.4%提升至13.9%,近期又完成了對印尼本土電商Tokopedia的收購,可謂來勢洶洶。
前文提到的網易《蛋仔派對》團隊,成績也是有目共睹,是目前網易手游的“扛鼎之作”。2023年,這款游戲曾以3000萬的成績,成為網易有史以來日活最高的游戲,甚至化身不少低齡玩家之間的社交貨幣,深受小朋友和大朋友的喜愛。但同時,這樣一個爆款也引來了騰訊《元夢之星》的狙擊,網易不得不應戰,花大價錢買量、投流、補貼的同時,也在今年加快了出海的腳步。
來源:罐頭圖庫
而對去世員工情況進行了內部通報的科大訊飛,也是國內AI明星企業,國產大模型的“領軍者”之一。而大模型領域競爭正趨于白熱化,去年的“百模大戰”還歷歷在目,今年行業內又打響“價格戰”,且牌桌上的玩家,皆是阿里、騰訊、字節、百度這些資金實力雄厚的互聯網頭部大廠。
已經成為行業翹楚的企業,面臨各自的內外部壓力和激烈的行業競爭。但加班,真的是解決“競爭焦慮”的唯一方式嗎?值得思索和商榷。
互聯網大廠“加班”之風卷土重來
其實,早在5年前馬云提出“996”言論之時,就曾引發廣泛的社會討論。
付加班費能不能要求員工強制加班?成為“打工人”激烈辯論的焦點。
但《人民日報》就曾發表評論蓋棺定論:崇尚奮斗,不等于強制“996”,不能給反對“996”的員工貼上“混日子”“不奮斗”的道德標簽。
2021年8月,人社部更是聯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10例超時加班的典型案件,并明確表態“996”屬于嚴重違法。
官方下場的定性,讓不少大廠做出了實質性的舉動。2021年6月,騰訊光子工作室宣布試點周三強制6點下班,其他工作日最遲加班到晚上9點,周末不能加班。快手、字節跳動等公司后續也紛紛跟進,取消大小周。
不過,近來互聯網大廠“加班”之風有卷土重來的跡象。一位網友發帖問及京東零售廣告部門研發的上班節奏,有認證為京東科技員工的網友回答“早9晚10,午休12-13點”;另有網友問小米是否996,得到了認證為小米員工網友的確認。不過,由于互聯網“大廠”員工眾多,目前尚沒有數據表明加班的情況是個別部門的個例情況,還是普遍現象。
來源:網絡
警惕另類“加班”
對于要不要加班這件事,“打工人”本身分歧也很大。有人認為,過度加班,影響身體健康,還是要盡量避免加班的工作。但另外一些人則表示“錢給夠,啥都好說”。
來源:微博
而且,由于用人單位和員工的立場和利益不同,對于同一件事情的描述,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判斷。
脈脈上,有認證為拼多多的員工在大廠工作時長的帖子下,留言稱拼多多一周工作6天,周末總有一天在加班。
知乎網友爆料,因為勞務糾紛,拼多多和員工打過一個官司,最終法院判決稱,結合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相關約定,被告每天工作7小時,每周工作6天,每周工作時間為42小時,被告主張其周日工作時間均為休息日加班缺乏依據,原告主張被告每周超出40小時以外的2小時屬于加班,于法無悖,符合雙方約定,本院予以采信。
而且,近年來也不乏一些因為加班引發的啼笑兼非的案例。6月17日,據上海總工會消息,某公司員工楊某在2016年-2018年入職期間,每天拍30張照片并刻錄成光盤,證明自己在加班。離職后,楊某起訴公司,要求公司付18萬元加班費。可法院最終一審、二審均駁回楊某起訴,原因是公司能夠證明楊某是在“故意加班”,其在工作量不大的情況下,電腦下載大量的電影,不僅在上班時間跑步、看電腦、聽音樂,有時還會在公司洗手盆洗衣服、在雜物間晾衣服、留宿,被法院認定為是在“惡意收集證據”。
治理“過度加班”,監管要跟上
不過,總而言之,以“加班”為把柄要挾公司的員工總歸是少數,真正值得探討的是,在失去工作和“加班”之間,有沒有第三個選項:保住工作,但不過度“加班”?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過度“加班”現象最近之所以再次抬頭,可能與經濟壓力、行業競爭、企業文化以及政策出臺后,實際執行和監管的漏洞有關。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則表示,一邊是企業成長放緩,一邊是就業壓力突出,導致部分企業擔心不加大工作強度可能造成的損失,因此“加班”愈演愈烈。
不過,沈萌認為,多數企業并不是窮兇極惡地要求“加班”,而是在當前環境下,迫不得已的選擇,無論是企業、抑或是員工,都沒有更多選擇的余地。企業不“加班”可能就會虧損甚至倒閉,員工不“加班”可能就會失業。
但過度“加班”給人身體帶來的傷害也是顯而易見的。上文提到的互聯網大廠網友就表示,有同事累到住院;也有網友在網上記錄了自己在寧德時代工作2年多的身體變化,稱渾身疲憊,身體已經不能跟以前比了,記憶力也變差;性格都變得孤僻些。
而過度“加班”帶來的危害,更加極端的就是導致身體出現嚴重問題,甚至猝死。
柏文喜指出,企業不應該鼓勵極限加班。長期加班可能導致員工健康問題、工作效率下降和工作滿意度降低,最終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企業應該尋求更合理的工作安排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比如優化流程、提高自動化水平等。
在柏文喜看來,遏制“加班”文化,監管部門可以從加強《勞動法》的執行力度、樹立健康的企業文化、加強員工對自身權益的認識、社會輿論監督等方面入手,需要政府、企業、員工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和文化,可以逐步改善加班現象。
工作的本質,是為社會創造出更多價值,但如果大家都在無效內卷,針對有限的資源進行過度的競爭,很容易形成無效勞動。
工作重在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效率,“大廠”遲早需要面對這個現實。
你怎么看待“加班”這件事?評論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