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藥店行業最少關10萬家店”
行業“寒冬”才剛剛開始。
來源|白馬商評
“如果大環境還是這樣,最少關10萬家店。”近日,在一場行業論壇上,有零售藥店企業領導發出了這樣的預言。
自5月中旬以來,零售藥店公司股價持續下跌,5月15日至6月底一個半月的時間里,申萬線下藥店指數下跌33.87%。板塊內部,所有公司無一幸免,如頭部零售藥店大參林期間股價下跌55.73%、益豐藥房下跌51.2%、老百姓下跌44.99%。下跌之快、之猛,可謂慘烈!
有業內人士告訴白馬,據其調研,今年8成以上的藥店客流量斷崖式下跌。華人健康集團副總裁趙春水稱,全國80%的區域4月下旬以來客流持續下滑,“重災區”是東北。
中康瓴速系統數據也顯示,2024年上半年,零售藥店店均銷售額同比下滑10.6%,其中客單價同比下滑8.9%。
零售藥店行業正在集體“過冬”。
藥店太多了
人們對藥店扎堆現象早已見怪不怪了。
這是華東某地級市城區的地圖,在一條街道不足420米的距離里共有8家藥店,平均50米左右就有一家藥店。
這不是孤例,白馬曾經在北方某省會城市同一個十字路口就發現了五六家藥店。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零售藥店總數達66.7萬家,較2022年增加4.4萬家,增幅達7%。
過去10年,中國零售藥店增加了23.43萬家,增幅高達54.15%!
平均每店服務人數是衡量藥店密度的指標之一,該數據近年來持續下滑,2023年為2114人/店,較2022年下降6.79%。
和零售藥店行業性擴張同步,頭部藥店更是跑馬圈地,通過直營、加盟、兼并等方式快速增加門店。頭部零售藥店總店面數紛紛突破萬家,2023年底大參林、老百姓、益豐大藥房、一心堂的門店總數分別為14074家、13574家、13250家、10255家。
供給大幅增加,每店服務人數持續下滑,行業專家普遍預計,一輪慘烈的關店潮即將來臨。
政策“大蛋糕”
藥店行業已經這么卷了,為什么還有人前赴后繼地開藥店呢?
看一組數據就明白了,米內網的數據顯示,2014-2023年,公立醫院終端、零售藥店終端和公立基層醫療終端藥品銷售額復合增長率分別為3.3%、7.7%、6.2%。也就是說,過去10年,藥品銷售額增長最快的是零售藥店。
零售藥店在整個醫藥銷售市場的份額持續提升,主要動力來自政策。
改革開放后,財政撥款僅提供醫院開支的10%左右,醫院運轉主要靠自主創收,從而衍生出“以藥養醫”的問題,也加重了“看病難看病貴”。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自2017年起,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推動處方外流,改變“以藥養醫”的情況。核心舉措包括取消藥品加成、醫藥考核藥占比、藥品集采等。
醫藥分開,意味著大量藥品購買的需求從醫院向零售藥店轉移。事實上也正是如此,2014年,公立醫院、零售藥店、公立基層醫療終端藥品銷售占比分別為69.01%、22.7%、8.29%;到2023年,三大終端的占比分別為61.25%、29.33%、9.42%。
可以看出,零售藥店的藥品銷售占比顯著提升,且這一趨勢仍在繼續。
去年2月,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通知》,醫保個人賬戶上的資金可以用來在藥店買藥了,理論上將會刺激患者在藥店購買藥品。
醫保支付成為藥店爭搶的“大蛋糕”。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全國已有25個省份約14.14萬家定點零售藥店開通了門診統籌報銷服務,累計結算1.74億人次,結算醫保基金69.36億元。
顧客去哪了?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5月24日,國家醫保局基金管理司對一心堂有關負責人進行了約談。原因是醫保部門發現一心堂旗下一些定點連鎖門店存在串換藥品、超量開藥、為暫停醫保結算的定點零售門店代為進行醫保結算、藥品購銷存記錄不匹配、處方藥銷售不規范等問題,造成醫保基金損失。
據稱,定點零售藥店已經于去年被納入醫保局的飛行檢查機制。今年將加大力度,增加定點連鎖藥店的抽查比重,抽查數量是去年的若干倍。
另據媒體報道,國家醫保局《關于開展“上網店,查藥價,比數據,抓治理”專項行動的函》已經下發到各地醫保局招采處。文件提及,“督促醫藥企業和定點藥店糾正不公平、歧視性高價,主動調整藥品價格至合理水平”,還要將定點零售藥店藥品價格與網絡售藥平臺“即送價”進行比對。
定點零售藥店藥品價格治理將進一步壓縮藥店的利潤空間。
山東的一位藥店從業人員告訴白馬,零售藥店納入統籌、處方外流等政策對藥店來說雖然是好事,但是也意味著藥店將被納入到更加嚴格的監管中,畢竟“醫保的錢不是那么好賺的”。
所以,上述利好政策反而讓藥店在短期內“更難了”。
還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基層醫療機構不斷完善,就醫更加便利,加上藥品零加成的政策,很多患者轉而向社區醫院問診、買藥。
據上海靜安區某社區醫院的醫生介紹,目前社區醫院的患者不斷增加,上海市很多社區醫院以前沒有病床,現在都在大力增加,他們醫院原有病床已經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還在建分院。
社區醫院的服務也越來越好,比如上海有轉診制度,個人不太好掛的三甲醫院專家號,會放一部分號指定給社區醫院,由社區醫生為病人掛;定期還會有三甲醫院的專家到社區醫院坐診。
這些服務都是零售藥店無法滿足的,據業內人士觀察,社區醫院確實分流了部分零售藥店的顧客。
此外,單體藥店和小型連鎖藥店還要面臨互聯網藥店的競爭,客流進一步遭到蠶食。
在行業困境中,藥店也在探索新的盈利方式。去年,一心堂在3000家門店中開展“藥店+彩票”業務試點,彩票銷售額達到7698萬元;河南張仲景大藥房旗下的仲景生活賣起了面包和奶茶;益豐藥房、漱玉平民等紛紛增加經營范圍……
醫藥分開、處方外流、統籌支付,從政策方向上看,零售藥店仍然是醫藥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但當下最要緊的是在慘烈的競爭中活下來。
行業普遍共識是“寒冬”才剛剛開始。
文章內容和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決策需謹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