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股東“下車”,860億華泰保險駛向何方?
“安達系”一家獨大,擁有華泰保險股權超7成。
作者/謝美浴?編輯/付影?來源/獨角金融
“華泰是一趟遠行的列車,總是有人上車,有人下車,車上的人經歷了難忘的歷程……”華泰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泰保險”)創始人王梓木曾這樣說。
近日,又一家央企股東欲從華泰保險“下車”。
根據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的信息,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擬將其持有的華泰保險660萬股股份進行轉讓,占公司總股本的0.1641%,轉讓底價為7237.16萬元。中廣核于2019年12月31日首次持股華泰保險股權。
圖源:北京產權交易所
這也是自2023年以來,華泰保險第5次經歷中小股東“清倉”動作。
另一面,苦心布局20年,外資“安達系”已獲得華泰保險控制權。隨著創始人的退休、中方股東陸續出清,華泰保險能否在“安達系”的帶領下突出重圍?
1
中小股東持續“清倉”
此次掛牌轉讓華泰保險股權的中廣核,是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控股的中央企業,其業務已覆蓋核能、核燃料、新能源、非動力核技術、數字化、科技型環保、產業金融等領域,擁有2個內地上市平臺及3個香港上市平臺。
除了中廣核之外,2023年以來已有多位中小股東擬清倉賣出華泰保險的持股,多數是央國企或旗下子公司,且持股比例都不到1%。
圖源:罐頭圖庫
具體來看,2023年11月23日,中國鋁業集團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東北輕合金”)掛牌轉讓華泰保險660萬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0.1641%,轉讓底價為6502萬元。
2023年12月,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東風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資產”)掛牌轉讓華泰保險660萬股份,占總股本的0.16%;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船舶”)與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江南造船”)合計掛牌轉讓持有的華泰保險880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0.2188%,轉讓底價為1.02億元。
2024年1月,樂凱膠片(600135.SH)掛牌轉讓華泰保險2200萬股份,占總股本的0.55%,轉讓底價為2.43億元。資料顯示,樂凱膠片是華泰保險初創股東之一,大股東為中國樂凱集團,其隸屬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圖源:罐頭圖庫
目前,前述4筆股權轉讓仍未找到接盤方。
樂凱膠片、中國船舶及江南造船、東北輕合金擬轉讓的華泰保險股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信息披露結束日期分別為7月10日、7月15日及7月12日;東風資產擬轉讓的華泰保險股權在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掛牌,信息披露結束日期為7月9日。
頻遭央企股東清倉的并非只有華泰保險。
據華爾街見聞財經團隊公眾號“信風TradeWind”不完全統計的各產權交易所公開信息,2023年7月至今,已有14家央企擬出清所持7家保險公司與2家保險經紀公司股權。
圖源:罐頭圖庫
針對華泰保險股東密集離場的舉動,橫向資源整合與生態化聚合賦能平臺新智派·新質生產力會客廳創始發起人之一袁帥表示,“近些年來,一些央企正積極推動回歸主責主業,選擇出清所持有的與主業無關的金融股權,我認為他們的清倉行為可能正是出于這一戰略考量。另外,在市場環境變化和自身投資策略調整的背景下,部分股東可能選擇通過轉讓股權來優化資產配置或實現資金回籠。”
另一方面,袁帥表示,“多位中小股東的清倉將導致華泰保險的股權結構發生變動,短期內可能對公司的業務運營和戰略規劃產生一定影響,但長期來看,如果新股東能夠帶來資源和支持,也可能為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
“安達系”一家獨大,持股比例超7成
華泰保險是一家集財險、壽險、資產管理、基金管理于一身的綜合性金融保險集團,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華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40.22億元。截至2023年末,華泰保險總資產860.46億元。
成立之初,華泰保險引入63家企業股東,覆蓋石油、電力、冶金、電子、化工、航空、建筑、輕工、汽車、船舶等24個行業,“國”字頭的企業22家,也導致其股權極度分散。
圖源:罐頭圖庫
2002年5月,“安達系”旗下3家公司受讓華泰保險22.13%股份,因監管部門限定外資股權不能超過20%,“安達系”將多出的2.13%股權轉給華泰資管持有。
按華泰保險創始人王梓木的話來說,“華泰成立的前18年或者說19年,基本是以國有股權為主導,央企股東占絕大比重。后來,部分國有企業由于領導人變動以及響應國資委關于產業集中的要求,作出戰略調整,出售包括華泰股權在內的優質資產。”
到2015年,中石化、華潤、寶鋼、中海油、招商局等幾大國有股東已相繼退出華泰保險,公司國有股東占比由原來的近80%下降為不到30%。因股權分散,華泰保險也成為“君正系”、“當代系”競相追逐的對象。
圖源:罐頭圖庫
隨著保險業外資持股比例進一步放開,2018年開始“安達系”收購華泰保險的股權提速。2019年11月,“君正系”分兩次將所持華泰保險22.36%股份轉讓給“安達系”,退出華泰保險股東行列。對于轉讓原因,君正集團表示,在華泰保險的戰略投資實現了預期中的理想回報。
此后,“安達系”對華泰保險的持股比例不斷增加。安達保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埃文格林伯格曾表示:“作為華泰保險集團的長期戰略股東,安達保險將一如既往地支持華泰保險,公司對中國以及中國保險市場的長期巨大潛能滿懷信心。”
華泰保險年報披露,2023年,安達北美洲保險控股公司、安達美國保險公司受讓了其他8家股東所持公司股權,受讓股權合計11.74億股,對應股權比例為29.2%。此次股權受讓后,“安達系”通過4家公司合計持有華泰保險股權比例增至76.54%。
圖源:華泰保險償付能力報告
公開資料顯示,安達集團是全球最大的上市財產及責任保險公司,也是美國最大的商業保險公司之一,長居財富全球500強企業榜單。安達集團在54個國家和地區經營業務,向客戶提供商業和個人財產責任保險、個人意外和補充健康保險、再保險以及人身保險和服務。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表示,若華泰保險想要借力外資實現破局,“需要學習‘安達系’在保險行業的國際經驗和實踐,包括風險管理、產品創新、客戶服務等方面,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同時完善華泰保險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決策效率和透明度;培訓和引進國際化人才,提升華泰保險的團隊素質和管理水平,適應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3
“友邦化”進行時?
“安達系”實現絕對控股,或許能為華泰保險帶來新的生機,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從華泰保險的業績來看,2019年至2023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為157.3億元、161.9億元、166.4億元、170.2億元、171.6億元,實現凈利潤分別為14.04億元、14.71億元、13億元、9.08億元、11.91億元。
目前,華泰保險業務范圍包括投資設立保險企業;監督管理控股投資企業的各種國內國際業務;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投資業務;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保險業務及經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
官網介紹,華泰保險集團旗下華泰財險、華泰人壽、華泰資產、華泰保興基金等子公司主要依靠自身盈利積累投資建立,目前都已成長為業內具有一定特色和影響力的優秀企業。
具體來看,華泰財險2023年營業收入總額70.12億元,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00.4億元,凈利潤4.03億元。2023年末,華泰財險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14.49%,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2.55%。
圖源:罐頭圖庫
新金融工具準則下,華泰資產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5.39億元,其中,管理費收入14.13億元,凈利潤6.47億元;華泰世博置業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0.64億元,凈利潤0.06億元;華泰保興基金2023年營業收入1.66億元,其中,資產管理費收入1.58億元,凈利潤0.01億元。
而華泰人壽則出現虧損。2023年,華泰人壽營業收入總額84.32億元,實現保險業務收入73.12億元,虧損8.89億元。
圖源:華泰保險償付能力報告
實際上,華泰人壽2022年已經打破了自2014年以來的連續盈利期,虧損2.25億元。時間往前推移,華泰人壽2019年凈利潤達到5.06億元,2020年及2021年逐年下滑,分別為4.12億元、2.82億元。
而“安達系”成功控股華泰保險后,公司的人事層面也在發生變化。
2022年2月,創立了華泰保險并連續執掌26年的王梓木正式退休,由趙明浩接任董事長職務。趙明浩是與王梓木一起參與創辦華泰保險的“元老”之一,簡歷顯示,2011年集團公司成立后,趙明浩一直擔任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兼首席運營官,以及華泰資管董事長,投資是其核心職責之一。
圖源:罐頭圖庫
而趙明浩出任董事長后,華泰保險總經理職務則由李存強接任。資料顯示,李存強是“安達系”派駐在華泰保險最高級別的高管,其2012年受安達委派加入華泰人壽,歷任公司總經理、董事長,并擔任華泰保險集團常務副總經理。
2017年,李存強又被安達保險委任為安達人壽首席運營官。2020年,再次回歸華泰保險集團,出任華泰保險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兼首席戰略官。
此外,據“每財網”報道,今年2月,友邦人壽江蘇分公司原總經理鄭少瑋將赴華泰人壽出任總經理一職,該職位自2022年7月就一直處于空缺狀態。而友邦人壽四川分公司原總經理姚乃偉、友邦人壽北京分公司原副總經理暨營銷員渠道業務發展總監王文旭已在2023年年底加盟了華泰人壽。
簡歷顯示,鄭少瑋于馬來西亞科技大學畢業后,就開始投身于保險業,曾先后入職馬來西亞友邦保險和馬來西亞保誠保險。2012年12月,鄭少瑋接任友邦保險北京分公司總經理;2022年7月開始擔任友邦人壽江蘇分公司負責人,直至2023年9月離任。
圖源:罐頭圖庫
接連引入擁有友邦保險背景的人才,華泰人壽是否能夠復刻友邦模式仍待時間驗證。王國軍認為:“華泰人壽要實現‘友邦化’首先需要的是本土化,需要在文化融合、人才培養和戰略調整及業務整合方面做好工作,形成合力,打造屬于安達華泰的核心競爭力。”
袁帥也表示,“華泰人壽與友邦人壽在企業文化、管理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如何實現文化的有效融合是一個挑戰。”
袁帥還認為:“通過引入友邦系高管和先進經驗,華泰人壽有望實現業務優化和升級,為集團帶來新的增長點;華泰人壽的‘友邦化’也將有助于華泰保險集團實現戰略協同和資源共享,提升集團的整體競爭力。”
你認為華泰保險能夠借力外資實現破局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