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誰還買房啊?!
未來,配售型保障房將大面積入市,直接沖擊商品房交易,尤其是低總價的房產。未來,剛需誰還買房啊!
來源|地產知識橘
剛剛寫過全國針對保障性住房摸底的內容,不過幾天時間,咱大廣州的《配售型保障住房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就掛了網,開始面對大伙兒征求意見了。
如今,這征求意見稿已經在各路社交平臺上發酵了一個星期,作為利益攸關群體,幾乎所有想買房的,想賣房的,甚至手上有房的,都多多少少有了解,甚至討論過。
目前,一個突出的觀點是——
未來,配售型保障房將大面積入市,直接沖擊商品房交易,尤其是低總價的房產。
未來,剛需誰還買房啊!
那些手上有老破小的,早割肉早好,晚了,就得砸手里。
真的是這樣嗎?
01
配售型保障房的優勢,總結起來大概有有如下幾項:
1、位置不錯,天河海珠荔灣這些核心區,都有分布;
2、相對便宜。雖然在文件里沒有寫明,但專家估計是大概周邊商品房價格5-6折;
3、戶型還行,原則上90平以下,2-3房為主,單身、兩口之家甚至帶個娃,夠住了;
4、與商品房同權,也就是說有學位。
5、申購要求不高。硬指標是沒房且3年內沒房,然后第一梯隊是廣州戶籍,第二梯隊是本科以上或各類人才加養老保險三年。
就感覺人人跳一跳,都能夠到。
6、現樓銷售,即買即住;
也就是說,買一套配售型保障房,相當于以5-6折的價格買個新房,拿到和周邊商品房幾乎無差別的權益,馬上能住,甚至沒有任何爛尾風險。
香,實在是香。
別說老破小了,感覺這大殺器一上,大部分二手房都要沒活路了。
02
但是,一切脫離“量”去談“質變”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保障性住房的“量”有多大呢?
根據7月份廣州日報的報道,今年市本級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包括5個存量轉換的項目,新開工的5個項目和3個“按需定建”的項目。
安居集團的目標是:今年總共提供一萬套。
在這一萬套里,市中心占比不算太高,處于最核心區位的項目有兩個:
天河路奧體項目和海珠新滘西項目,全部建起來,大概2000套。
相對偏遠,規模也相對大的是荔灣的葵蓬路項目,大約有2300套。
三個加起來,也就4000套出頭。
但是,你知道廣州一年的二手房交易多少嗎?
去年是10.8萬套,然后,中心四區,天河、海珠、越秀、荔灣加起來,大概是4.5萬套。
也就是說,今年安居集團順利完成任務,也只會沖擊二手房交易的大概十分之一不到。
無論是從核心區來看,還是全市范圍內,比例都差不多。
反觀保障房制度已經非常完善的新加坡,二手成交數據中,組屋的成交量長期大幅超過二手私宅,就拿去年來看,大概是私宅的2.5倍往上吧。
個人覺得啊,這點保障房的投放量,短期內,不足以在市面上激起什么水花。
要想真正對市場有所沖擊,至少得按照這個速度再建個小十年吧。
03
然后,說說入手門檻。
這里涉及到兩個方面,戶型和價格。
從之前的報道來看,我們的保障性住房戶型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一房戶型會用來做公租房,緊湊小二房、小三房用來做配售型商品房,原則上每套面積控制在90平以下,那么,目測面積段大概是70-90平的樣子。
多說一句,按照模塊化標準層的組成來看,一個定制化核心筒大概對應12個戶數,具體的電梯數不知道,但居住的舒適度明顯比市面上的新房稍微差一些。
然后精算一下價格。
市區三個項目,周邊都是有商品房的,奧體項目周邊暫時沒有新盤,5年以內的次新房掛牌價7萬上下;
新滘西項目周邊的新房中海大境,市場價8-9萬。
葵蓬路項目周邊也沒啥新盤,稍遠的有保利錦上印和力誠榕誠灣,市場價大概4.5萬。
以5-6折的區間來算,要在天河、海珠拿一套90平米的配售型保障房,價格大概在360-450萬的樣子;
如果是70平的兩房,大概280萬往上吧。
荔灣位置比較偏,接近佛山了,三房價格區間大概在200-243萬,兩房大概在155萬往上吧。
這個數據,怎么說,感覺比同區域老破小的價格普遍還是要高一些。
現在市中心的房價已經回調得很到位了,不少海珠區兩房的老破小,那種本來沒有電梯,后來加了電梯的兩房,150萬上下就可以拿到,三房大概200萬。
這個價格……本來也沒辦法上車同等區域的保障房啊!
所以,我個人覺得,保障房和老破小針對的,還是不同的人群。
假如你本來就有三百萬左右的預算,恭喜,可以在樓齡二十年上下的二手房,以及配售型保障房之間糾結一下。
但如果你只有一百多萬預算,想在市區有個自住的房子,享受市區的便利配套,那沒得選,只能上車老破小。
一定想上車配售型保障房,那就只能去稍微遠一點的地方,比如說去荔灣接近芳村的區域,或者去黃埔、番禺、白云,比如說新造啊,鴉崗啊。
在這些地方,一百多萬是可以上車保障房的。
但是哦,我個人覺得,現在的市場處于收縮期,還是在回歸地段邏輯,所見即所得,遠離畫餅,郊區的新盤若非產品本身很好,配套很集中,是很難打動自住客的。
所以,遠郊的配售型保障房是否能大賣,就看周邊有沒有足夠多的產業人群了。
04
最后,想說下流動性和保值屬性。
一個大家必須要知道的知識點是:
保障房絕對不允許變更為商品住房,沒有任何投資屬性,是真正的房住不炒——
也就是說,不能出租獲取回報,不能用來做抵押經營貸換現金流,未來的售出價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超過你的買入價。
更麻煩的是,套現的時間點和流程,也基本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圍之內。
大家都知道,住保障房的人一旦擁有商品房,必須要退出保障房,但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征求意見》里面還有這么一個規定:
保障房必須要自己住,不能夠讓租戶幫你住,還不能空置一年以上。
這里面隱含了一些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變數——
假如你在工作地點旁邊購買了保障房,幾年之后,跳槽了,工作地比較遠,比如從黃埔換到南沙,甚至從廣州換到深圳,那么,就完全不可能在原來的地方居住了。
還有,有娃的家庭都知道,現在小升初萬一擇個校,是有可能不在家附近,甚至不在本區的,但初中生住校年齡還是小了一點,橘姐身邊不少學霸家庭都會為了孩子去學校附近生活。
但是,無論你在哪里居住,都不可以讓你的保障房空置超過一年,只要超過一年,房子就必須要清退。
然后,萬一要退出,流程也挺繁瑣的。
首先,買入保障房是有封閉期的。
簡單來說,限售三年,然后可以在一個特定的回購平臺掛牌,面向符合條件的購房者進行轉讓,掛牌價由你定,但不能高于你的買入價。
假如一年沒賣出去,才能向“專營機構”申請回購,回購價格由專營機構和你自主協商,大前提是不能高于你的買入價,并且每年必須折舊,每年折舊率按1%算。
好了,到了這里,你就懂了,你的保障房退出的時候,最好的結果是一年內原價轉讓給其他購房者,最差的情況……就是其他購房者不接盤,一年之后,專營機構拿大刀砍你,那才叫一個毫無還手之力。
05
那么,保障房到底適合哪些人呢?
首先,最好工作非常穩定,不用跳槽來跳槽去,可以一直在申請的房子里面住下去的;
其次,工資收入水平不太高,但也不太低的,太高了看不上保障房的居住品質,太低了,也夠不上購置一套保障房的門檻。
這個畫像……
基本就是體制內吧。
和前期政府摸排的主要人群重疊了。
06
最后,提個問:
未來保障房轉讓時的價格高低和難易程度,到底由什么決定呢?
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是——
由旁邊的商品房決定。
舉個栗子,現在中海大境均價8-9萬,旁邊的保障房按照5-6折估算,入市的均價大概是5萬,也就是說,售出的天花板就是5萬。
假設5年后,遇到大通脹,中海大境漲到了15萬,旁邊的二手保障房轉讓封頂5萬,只有商品房價格的三分之一,一旦有房出讓,新入市的購房者肯定搶著要。
但如果這5年內,市場沒有好轉,假設中海大境的房價縮水到5萬,旁邊的保障房還想賣5萬?那指定是沒人要的啊!
這時,你要是想退出保障房,也得像現在出售商品房的人一樣,先自刀一把,掛個3萬塊看有沒有人要,如果沒有,那專營機構就得給你打骨折了。
而且,說實話,專營機構這事兒也還是個未知數,畢竟,相應的專營機構還沒成立,之前共有產權房說有回購,一直到現在都沒影,3年了。
畢竟,保障房面向的接盤俠,就是那么窄啊。
以上。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