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決定不看美股臉色了!
選擇“雙重主要上市”,面臨雙重考驗。
作者/劉俊群 劉欽文?編輯/高巖?來源/野馬財經
監管的“婆婆”,阿里巴巴為何要找二個?答案就是“婆婆”多了雖然麻煩多一倍,但是好處也是雙重的!
8月23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公告,宣布新增中國香港為主要上市地,將于8月28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主要上市,成為在港交所、紐交所雙重主要上市的公司。不過,公告還顯示,阿里巴巴在香港雙重主要上市不涉及新股發行和融資。
有網友表示,阿里巴巴之前已經在香港二次上市了,為什么又要在香港雙重主要上市?
其實,作為電商巨頭的阿里巴巴,雖然在美股和港股都有上市。但以前在港股是 “二次上市”的狀態,就像個“分部”。現在,公司“雙重主要上市”,意味著公司在港股和美股上都是“主場”,就算美股那邊有“風吹草動”,港股這邊也能“穩如磐石”。
互聯網行業分析師丁道師進一步分析道,這就像一瓶水,在超市A賣1元,在超市B可能賣2元。即使企業在美股退市,也不會影響在港股的上市地位。此前,中概股回港上市以“二次上市”的形式為主,這種模式下,上市公司在香港市場的股價表現、上市地位與國外市場密切相關。現在,雙重主要上市的話,美股跌了,港股也可能漲。
圖源:公告
不過,雙重主要上市也意味著雙重監管。艾媒咨詢CEO沈萌提醒,以前,“二次上市”將以第一上市地的監管為準,而轉為“雙重主要上市”意味著香港也將成為阿里巴巴的主要監管區、以及主要的交易市場。
市場對此消息也有所反映。截至2024年8月23日,阿里巴巴港股股價上漲1.22%,報收于82.65港元/股,市值為1.7萬億港元。那阿里巴巴,為何寧愿被雙重監管,也要選擇赴港雙重上市呢?
回港背后,降低美股單一市場風險
阿里巴巴的"雙重上市"計劃,其實早在2022年就已萌芽,而公司與港股的淵源也不淺。
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業務就曾在香港上市過,后來這部分業務在2012年被私有化退市。
再到2014年,阿里巴巴因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一種變相的雙重投票權制度),而不被當時貫徹“同股同權”的香港聯交所上所接受,因此,阿里巴巴選擇在美國紐交所上市。
2018年,香港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后,決定接受雙重架構治理的企業。雖然阿里巴巴在2019年以"二次上市"模式回歸港股,但紐約仍是其主要上市地。
圖源:罐頭圖庫
2022年7月26日,阿里巴巴在港股申請主要上市地,邁出了雙重主要上市的步伐。彼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這個決定是希望讓更廣泛多元的投資者,尤其是阿里巴巴數字生態參與者,能共享阿里巴巴的成長和未來。
然而,在同年7月29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的一紙"預摘牌名單"讓阿里巴巴等中概股企業面臨退市風險。消息一出,阿里巴巴股價應聲大跌11%。
隨后,阿里巴巴雙重上市的計劃被暫時擱置。同年11月,阿里巴巴公告稱,由于需要制定一份新的員工持股計劃,將不會按照原計劃在2022年底完成主要上市。
這一擱就是近2年,直到2024年5月14日,阿里巴巴在2024財年業績報告中提起:“我們一直在為香港主要上市做準備,目前預計于2024年8月底完成轉化。”
2024年8月23日,阿里巴巴再次宣布,將于8月28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實現雙重主要上市。
圖源:罐頭圖庫
對此,丁道師表示,未來,即使(雙重主體上市的)企業在美股退市,也不會影響在港股的上市地位。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不用太看美股臉色了”。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進一步分析認為,阿里巴巴將香港的地位從第二上市提升至主要上市,可能是出于降低潛在退市風險的考慮。如果阿里巴巴在美國SEC的預定退市清單上,雙重主要上市能最大程度減輕這一影響,同時可能降低港股市場的風險溢價,對公司估值產生正面影響。
此外,艾媒咨詢CEO張毅表示,阿里巴巴在美國市場的市值并不高。近三年來,阿里巴巴美股市值最高位是2021年6月25日的6195億美元,截至8月23日晚,公司市值1971億美元,下跌了近70%。
而阿里巴巴雙重主體上市也可以增加股票流動性。
投資公司“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預測,阿里巴巴在完成雙重主要上市轉換后,很有可能被納入港股通,最早可能在9月發生。如果阿里巴巴在8月底前完成主要上市,預計港股通的納入將在9月4日得到確認,9月6日宣布,并于9月9日市場開盤時生效。
“摩根士丹利”還預測,在納入港股通后,南向資金在前六個月內可能為阿里巴巴港股增加約120億美元的增量流入。從長期來看,南向資金持股占比可能會穩定超過10%。
早在8月15日,在阿里巴巴財報會上,關于后續是否會接入港股通,阿里巴巴CFO徐宏表示,“這主要取決于不同交易所的不同流程,我們會按照具體程序來執行。”
在社交平臺“小紅書”上,有博主表示,(阿里)雙重上市優勢更明顯,可以更好地吸納全球資本、分散風險,也能讓國內股民享受行業增長的紅利。只不過,需要符合兩地上市公司的規則,對公司的要求也會很高。但是在評論區中也有不同的聲音,有網友留言認為是圈錢、割韭菜。
圖源:小紅書app
雙重主要上市,面臨雙重考驗
選擇了“雙重主要上市”,意味著阿里巴巴未來在業務和監管方面,也面臨著雙重考驗。
今年5月14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2024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財報顯示,2024財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實現營收2218.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6.6%,調整后凈利潤244.2億元,同比下滑11%;全年營收9411.68億元,同比增長8%,凈利潤713.32億元,同比增長9%。
阿里巴巴旗下有六大業務集團,分別為淘天集團、云智能集團、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菜鳥集團、本地生活集團、大文娛集團。
其中,本地生活、大文娛等至今未走出虧損困境,海外業務雖大幅增長,但虧損也在不斷擴大。
圖源:罐頭圖庫
首先,阿里巴巴的第一大營收來源淘天集團,在第四財季營收營收932.2億元,同比增長4%,經調整EBITA凈利潤為385億元,同比下滑1%。阿里巴巴稱,利潤下滑主要是由于用戶體驗(從而提高消費者留存率,并提升購買頻次)以及科技基礎設施的投入增加。全年營收達到4348.93 億元,同比增長5%。
本地生活方面,2024財年營收598億元,同比增長19%;經調整EBITA虧損98.12億元。為了改變虧損局面,本地生活的管理層在去年也發生了不少變動。
3月1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發布內部信,宣布原本地生活集團董事長兼餓了么CEO俞永福,將于阿里本財年結束時(3月31日)卸任在本地生活集團的管理職務。
俞永福卸任后,其在本地生活的職責分別由不同的人接替,兩大核心業務——餓了么和高德分別設置董事長和CEO。餓了么董事長由本地生活集團CTO吳澤明接任,CEO由蜂鳥配送負責人韓鎏接任;高德董事長由總裁劉振飛接任,COO郭寧出任高德CEO。
圖源:罐頭圖庫
大文娛業務方面,2024財年收入達到211.45億元,同比增長15%,但仍沒有擺脫虧損,虧損金額為15.39億元。
云業務方面為表現相對較好的板塊。2024財年實現營收1063.74億元,同比增長3%,經調整EBITA凈利潤為61.21億元,同比增長49%。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菜鳥、盒馬的三大IPO計劃在過去一年均被暫緩。
2023年11月16日,阿里巴巴發布季度業績時,針對阿里云表示,美國近期擴大對先進計算芯片出口的限制,給云智能集團的前景帶來不確定性,故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可能無法按照原先的設想提升股東價值,因此決定不再推進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而是會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專注建立云智能集團可持續增長的模型。
2024年2月7日,阿里巴巴發布2024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并召開電話會。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在電話會議上表示,阿里巴巴不急于讓菜鳥、盒馬進行IPO。
海外業務方面,2022年1月,阿里巴巴任命此前被業界稱為阿里“太子”的蔣凡擔任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CEO,負責海外市場的開拓。
在蔣凡手上,阿里巴巴的海外業務大幅增長。2024年財年第四季度阿里國際商業營收274.48億元,同比增長45%,全年營收1025.98億元,同比增長46%。
海外電商業務也帶動物流收入,菜鳥第四季度營收245.57億元,同比增長30%,全財年營收同比增長28%至990.2億元。
圖源:罐頭圖庫
但大幅增長的背后是大幅投入。財報顯示,阿里國際商業2024財年Q4季度虧損,從去年同期的21.7億元擴大至40.8億元。阿里巴巴在財報中表示,“虧損加劇的背后主要是包括對速賣通Choice和Trendyol(阿里控股的土耳其電商平臺)的跨境業務的投入增加導致。”
內部未盈利的同時,海外業務還有著不小的外部競爭壓力。后起之秀Shein、Temu、tiktok shop等,在海外市場同樣增長迅猛。
“與2023年相比,2025年中國跨境電商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首先,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各國對跨境電商的政策和法規可能會有所調整,這將對中國的跨境電商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其次,隨著競爭的加劇,中國跨境電商需要不斷創新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以應對來自國內外的競爭壓力。最后,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中國跨境電商需要更好地理解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保持其市場地位。”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表示。
圖源:罐頭圖庫
各項業務虧損背后,阿里巴巴也在不斷裁員。
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阿里巴巴的員工總數為198162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時,還是219260人。這意味著,2024年上半年,阿里巴巴員工人數減少21098人。
此外,阿里巴巴也將面臨兩地監管的雙重考驗。沈萌表示,與“二次上市”相比,雙重主要上市將受到兩個上市地同樣的監管,而“二次上市”是以第一上市地的監管為準,所以轉為雙重主要上市意味著香港也將成為阿里巴巴的主要監管區。
沈萌進一步提到,未來不排除以香港作為主要交易市場,逐步將上市架構從美國過渡到香港。美國和香港兩地的投資者存在較明顯的差異,所以交易偏好和模式可能有所不同。
"雙重主要上市"成為新趨勢
為了緩解各項危機,"雙重主要上市"正在成為中概股回歸香港市場的一種新趨勢。
中通快遞(2057.HK)、BOSS直聘(2076.HK)、百勝中國(9987.HK)、再鼎醫藥(9688.HK)、以及B站(9626.HK)等公司也陸續加入了“雙重主要上市”的陣營。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采取了與阿里巴巴相同雙重上市策略的嗶哩嗶哩(9626.HK),在2023年3月13日納入港股通后,其股價在3周內的漲幅約為40%。
圖源:罐頭圖庫
2024年3月4日,中通快遞被納入港股通交易的第一天,股價報收于165.4港元/股,上漲6.71%,成交4.72億,一天市值增加84億港元。
“阿里巴巴并不是最先采取風險控制措施的中概股,其他主要中概股都已經啟動了雙重主要上市的計劃。”沈萌表示。
而香港似乎正在成中概股的主要“避風所”,中信證券研報指出,對于尚未回港上市的美股中概股來說,近期港交所也在不斷優化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為有在美退市風險的中資企業“托底”。
張孝榮表示,在當前中概股面臨的監管環境和市場情緒下,阿里巴巴的決策可能激勵其他中概股公司采取相似的上市策略,增強全球市場地位和流動性。
圖源:罐頭圖庫
不過,丁道師也提示到,雙重主要上市不是萬能靈藥。本質上來說,雙重主要上市只是現階段企業應對宏觀政策波動和市場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的舉措,要想提升企業估值、獲得更廣大投資者支持,還得苦練內功,以業務破局迎接資本破局,方為長久之道。
回頭來看,對阿里巴巴而言,又將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你看好阿里巴巴“雙重主要上市”的選擇嗎?評論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