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送上市破發,“跑腿”遇冷資本市場
行業內卷愈演愈烈。
來源/達摩財經
10月8日美股開盤后,閃送(FLX)股價持續走低,截至北京時間23點30分,閃送股價下跌10%,報14.84美元/股,最新市值為10.54億美元。昨日,閃送的股價就創出了不小的跌幅,股價下跌8.44%,收盤價為16.49美元/股。
10月4日晚,成立十年的閃送剛剛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德意志銀行、中金公司和中信里昂證券擔任聯席承銷商。閃送的發行價定在16.5美元,發行市值11.7億美元。這也意味著,上市后第二個交易日,閃送就遭遇了“破發”。
閃送成立于2014年3月,是同城即時速遞行業的開拓者,定義了一對一急送的服務標準和服務時效。閃送成立后三個月,達達快送也隨之上線。
2020年6月,作為閃送競爭對手的達達集團率先赴美上市,摘得“即時零售第一股”的稱號。次年年底,順豐同城也成功登陸港交所。
疫情期間,閃送憑借其特有的模式獲得了資本的競相關注,2021年時,估值就曾達到近130億元。但隨著即時配送的發展,閃送不僅要面對達達、順豐同城等物流企業的競爭,電商系京東、美團、菜鳥等也在一步步瓜分即時配送的市場份額,閃送IPO前的估值已經接近“腰斬”。
閃送此時選擇登陸資本市場顯然已錯過最佳時機,在即時配送內卷日益強烈的當下,重新再度獲得資本的青睞對閃送來說也并非易事。
去年剛剛實現盈利
自成立至今的十年間,閃送先后經歷了9輪融資,背后股東包括經緯創投、鼎暉投資、九鼎投資、順為資本、普思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其中,王思聰旗下的普思資本連續在C輪和C+輪參與了閃送的投資,可見對閃送業務的看好。
閃送成功上市后,SIG海納亞洲成為閃送第一大機構投資方,持有閃送9.7%股權,享有3.2%投票權;鼎暉投資持有8.9%股權,有2.9%投票權,為閃送第二大機構投資者;順為資本持有7.8%股票權,有2.6%的投票權。
在個人股東方面,閃送創始人、董事會主席薛鵬持有閃送22.7%股權,擁有74.6%投票權,為公司實際控制人。閃送執行總裁于紅建則持有1.6%股權,董事茹海波持有4.8%股權。
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閃送的收入分別是30.40億元、40.03億元、45.29億元和22.84億元,凈利潤分別是-2.91億元、-1.8億元、1.1億元和1.24億元。
閃送解釋稱,2023年的盈利主要由于政府補貼增加,使得其他收入從2022年的920萬元增加至7432萬元,與經營狀況有關的營業利潤僅有0.11億元。
近幾年來,為了保證業務增量的消化,閃送的騎手數量規模增長迅速。2021年,閃送的注冊騎手數量大約有110萬人,截至6月末,該人數已經大幅增加至270萬人。而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閃送騎手從每筆訂單獲得的收入要高于行業騎手的平均水平。
2021年至2023年,閃送支付騎手的薪酬和獎勵分別為27.51億元、36.14億元和39.75億元,分別占同期營收的90.5%、90.3%和87.8%。
值得注意的是,閃送的騎手注冊數量雖然較高,但活躍騎手占比較低。按照其披露的2023年數據計算,每位活躍騎手每日9.3個訂單量,全年總訂單量2.707億份,閃送的真實活躍騎手數量只有約不到8萬人,占總注冊騎手數量約3%左右。
騎手的成本一直以來都是即時配送難以實現盈利的痛點。順豐同城多年來也處于虧損,同樣在2023年才扭虧為盈,全年實現歸母凈利潤5059萬元。而最先上市的達達集團則一直未實現盈利,財報顯示,2023年,達達集團的全年虧損額為19.58億元。
行業內卷愈演愈烈
從整個即時配送市場來看,閃送的市場份額其實并不大。尤其是近年來入局者越來越多,閃送也漸漸失去了先發的優勢。
目前即時配送市場根據不同的需求場景可以歸為四類,分別是以美團和餓了么為代表的餐飲外賣配送,以達達為代表的生鮮商超新零售配送,以閃送、UU跑腿為代表的跑腿配送,以及以順豐同城為代表的同城物流配送。
相較于大多數B2C的模式來看,閃送從成立至今主打的一對一急送模式由于布局較早,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也讓閃送在很長一段時間在C2C的即時配送市場獨占鰲頭。
但C2C即時配送市場的門檻其實也并不高,在觀察到即時配送服務在消費者市場的巨大潛力后,眾多大型企業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與現有的即時配送服務商展開競爭。它們利用自身的資金實力和品牌影響力,迅速地在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隨著巨頭的接連入局,即時配送的價格戰也開始打響。今年以來,京東、阿里、抖音紛紛加碼即時配送業務。京東推出了“京東秒送”業務,整合原有的京東小時達和京東到家服務,宣稱最快可實現9分鐘送貨上門;菜鳥速遞也宣布升級同城快遞服務,提供同城半日達服務,并且首重價格降至6元,續重價格為1元/公斤,相當于原價的一半。
閃送的單客價在行業帶動下也逐年下降。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閃送的訂單量分別為1.59億、2.13億、2.71億和1.38億,對應收入分別是30.40億元、40.03億元、45.29億元、22.84億元,若以收入除以訂單,可計算出每單的平均收入分別為19.12元、18.79元、16.71元、16.55元。
在即時配送行業內卷的同時,資本對各家企業的態度也趨于保守。截至10月8日,順豐同城的股價為11.28港元/股,比其16.42港元的發行價下跌超30%;而“即時零售第一股”達達集團股價為2.18美元/股,較其發行價已跌去85%。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