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大動作,引爆地產股
今日開盤房地產板塊震蕩走強,化債方向領漲,云南城投7天5板,光大嘉寶漲停,津投城開、合肥城建、信達地產、深振業A等跟漲。
文/樂居財經 作者/張林霞
今日開盤房地產板塊震蕩走強,化債方向領漲,云南城投7天5板,光大嘉寶漲停,津投城開、合肥城建、信達地產、深振業A等跟漲。
截止收盤,格力地產收漲10.07%,光大嘉寶、中銳股份、云南城投收漲超8%。
政策方面,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宣布,為了維護我國資本市場穩定,提振投資者信心,在借鑒國際經驗以及人民銀行自身過往實踐的基礎上,人民銀行與證監會、金融監管總局協商,創設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今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決定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ecurities, 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簡稱SFISF)”,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以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分股等資產為抵押,從人民銀行換入國債、央行票據等高等級流動性資產。首期操作規模5000億元,視情可進一步擴大操作規模。即日起,接受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申報。
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表示,通過這一工具,央行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特別是在市場緊張或流動性短缺的情況下,幫助穩定市場情緒。從長遠來看,這表明了監管層對于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的態度,有助于提高金融體系風險管理能力;此外,也有助于推動金融創新和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互換便利通過為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可以有效地緩解這些機構在特定時期內的資金緊張狀況,從而間接提升整個市場的流動性。流動性增強有利于提高市場交易活躍度、提升投資者信心、增強市場韌性。
樓市方面全面“松綁”,海南省東方市、澄邁縣、文昌市近日先后發布通知,全面取消商品住房購買及交易限制政策,海南實施超過6年的房地產“全域限購”政策打開缺口。
2018年4月22日海南“全域限購”政策開始實施,嚴控商品住宅開發和銷售。6年來,島內樓市大幅降溫,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由2017年峰值2292.61萬平方米、2713.72億元,降至2023年899.69萬平方米、1493.8億元。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說,限購政策取消后,相關市縣樓市進入新階段,或將吸引有旅居度假需求的外地客戶,有利于提升當地房地產交易量。
海南師范大學自貿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馬超認為,未來海南房地產行業依然可以與其他產業協同發展。取消限購不僅能反映出地方政府對新質生產力主導作用的信心,也向外界傳達出更加開放的信號。
第一太平戴維斯海南總經理吳欣欣表示,海南三個市縣的先行放開,是響應監管層對房地產業發展的新定調,市場更加期待海口、三亞等城市的政策跟進情況。
另外,國慶前夕,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都調整了本地的住房限購政策。
先是,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金融監管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本市房地產市場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對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以及單身人士購買外環外住房的,購房所需繳納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的年限,調整為購房之日前連續繳納滿1年及以上。
接著,廣州明確全面取消限購,成為一線城市中首個徹底退出限購政策的城市。本廣州市戶籍、非戶籍居民家庭和單身人士在廣州市范圍內購買住房的,不再審核購房資格,不再限制購房套數。
深圳也發布新政,優化分區住房限購政策,規定深圳市戶籍居民家庭限購2套住房,本市戶籍成年單身人士限購1套住房;非深圳市戶籍居民家庭及成年單身人士限購1套住房等。同時,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調整為15%,二套房為20%。
隨后,北京發布通知,進一步優化調整本市房地產相關政策。居民家庭購買首套商品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于15%。購買二套商品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于20%。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購買五環內商品住房的,繳納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的年限,調整為購房之日前連續繳納滿3年及以上;購買五環外商品住房的,繳納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的年限,調整為購房之日前連續繳納滿2年及以上。
新一線城市緊跟一線城市步伐,10月9日下午,杭州市市住保房管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調整我市房地產相關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不再區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統一為15%。新房全面取消限價,公積金最高額度提高到130萬元,保底額度提高到20萬元。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