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雷達|新芯股份闖關A股,IPO前夕中信、五大國有銀行跑步入場
時隔3個月,上交所終于受理了今年第二家科創板IPO企業。
9月30日,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芯股份)于上交所科創板的上市申請獲受理,國泰君安、華源證券為聯席保薦機構,中信證券為聯席主承銷商。
公開資料顯示,新芯股份主要從事晶圓代工等業務,早期曾由中芯國際代管運營,是我國大陸地區第二條建設和量產的12英寸晶圓制造產線,現擁有兩座12英寸晶圓廠。
IPO前夕,30位外部股東同時跑步入場,入股新芯股份,其中包括中國銀行、中網投、建行、中信證券等在內的國家和地方產業基金、銀行系以及券商系等一眾投資機構。
在一眾資本的大力加持下,新芯股份的上市路會是一片坦途嗎?
與中芯國際往事未提,
雙方“漸行漸遠“?
新芯股份是一家晶圓代工企業。
一般來說,半導體產業主要包含三大核心環節——芯片設計、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其中,晶圓代工屬于生產制造環節,晶圓代工企業并不直接參與芯片的設計,而是專注于為芯片設計公司提供晶圓代工,利用成熟的制造工藝,將設計轉化為實際的產品。
目前,新芯股份主要向客戶提供12英寸特色工藝晶圓代工,聚焦于特色存儲、數模混合和三維集成等業務領域。截至2024年3月末,公司共擁有兩座12英寸晶圓廠。
這個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具有工藝技術迭代快、資金投入大、研發周期長等特點。而新芯股份是含著“金湯匙”誕生的,自然不缺資本和技術。
2006年4月,武漢市東湖高新區的國企湖北科投出資設立新芯股份前身——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芯有限),注冊資本16億元。這也意味著,新芯股份在誕生之時就是一家國企。
而湖北、武漢政府對新芯股份更是寄予厚望。據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媒體報道,新芯有限一期湖北省、武漢市投資107億元,占當年省內國有經濟投資總額的近十分之一。
據多家媒體報道,在經營上,新芯有限成立早期曾由中芯國際代管運營。在2010年前后,新芯有限的重要客戶飛索申請破產保護,外界一度傳出美光、臺積電計劃入股新芯有限的消息,但最終中芯國際還是拿下了合作。
2011年5月,中芯國際宣布與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公司正式簽訂合資合同,計劃對新芯有限12英寸芯片生產線項目實施合資經營。
但雙方的合作似乎并未持續太久。到了2013年3月,新芯有限在官網表態,推出全新的企業品牌和標識——XMC,標志著公司已經正式成為一家完全獨立的公司。
就在新芯有限完全獨立運營前夕,多位有中芯國際工作背景的員工進入公司。
招股書顯示,YANG SIMON SHI-NING(楊士寧,美國籍)曾在2010年至2011年任職于中芯國際,擔任首席運營長官。2013年1月,他加入新芯有限出任首席執行官,2022年12月至今擔任董事長一職。
另據「子彈財經」不完全統計,公司董事兼總裁孫鵬,副總經理周俊、王寧,制造中心負責人王森均曾任職于中芯國際。其中,孫鵬、周俊、王森均曾在中芯國際工作6年以上,在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之間加入新芯股份,如今都是公司的核心技術人員。
關于公司與中芯國際的這段往事,新芯股份在招股書卻只字未提,中芯國際基本上是以“同行”的身份出現在招股書中。
新芯股份是否已經與中芯國際“漸行漸遠”?雙方是否還有合作?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新芯股份方面進行了解,但截至發稿仍未獲回復。
規模走高,
關聯交易不斷
獨立運營的新芯股份仍舊在不斷壯大。
公開資料顯示,在成立早期,新芯股份主要為美國飛索半導體代工NAND Flash閃存。通過代工業務,新芯股份積累了芯片制造的經驗和技術。
招股書顯示,公司如今已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NOR Flash(一種非易失性存儲芯片)制造廠商。截至2024年3月底,公司12英寸NOR Flash晶圓累計出貨量已經超過130萬片。
新芯股份的業績也在不斷攀升。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4年一季度(以下簡稱:報告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1.38億元、35.07億元、38.15億元和 9.13億元。
不過,歸母凈利潤仍有波動。報告期內,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39億元、7.17億元、3.94億元和1486.64萬元。在2023年時,歸母凈利潤幾乎腰斬。
圖 / 新芯股份招股書
即便如此,能夠獲得這樣的業績也離不開大客戶的支持。
報告期內,公司向前五大客戶合計銷售額占當期銷售總額的比例分別為54.50%、61.06%、60.33%和57.93%。這也意味著,每年有超一半的銷售額都來自前五大客戶。
對公司如此重要的客戶,新芯股份仍選擇模糊化處理。在招股書中,在恒爍股份之外,新芯股份沒有披露其他大客戶的具體信息、名稱,而是以“客戶一”、“客戶二”等代稱方式處理。
除了這些大客戶之外,關聯方也在新芯股份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報告期內,公司向關聯方公司一、芯盟科技、三維創新、紫光國芯、UNIIC ADVANCED TECHNOLOGY LIMITED提供晶圓代工及其他配套業務,累計銷售金額分別為1.43億元、2.32億元、1.29億元及6169.60萬元。在2021年至2023年,新芯股份每年對關聯方的銷售金額都上億。
圖 / 新芯股份招股書
此外,「子彈財經」注意到,新芯股份與一家名為“公司三”的關聯方之間更不簡單。
2021年9月,新芯股份向“公司三”借入資金7億元,借款年利率1.75%。2021年至2024年3月,新芯股份每年向“公司三”支付利息分別為291.38萬元、1213.23萬元、1013.90萬元和221.72萬元。
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尚未償還的借款本金余額為4.3億元。
圖 / 新芯股份招股書
但奇怪的是,公司一邊向“公司三”借款,一邊又向“公司三”購入設備。
招股書顯示,2023年,公司耗資21.43億元向“公司三”采購設備。按照新芯股份的說法,公司向“公司三”購買的設備中部分在出售時甚至已設立抵押。
圖 / 新芯股份招股書
不僅如此,新芯股份還會從“公司三”購買商品、接受勞務。2021年至2024年3月,交易金額分別為2659.50萬元、1306.58萬元、573.40萬元、2.11萬元。
圖 / 新芯股份招股書
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新芯股份方面進行了解,前五大客戶的具體信息、“公司一”“公司三”等代稱究竟是哪些企業?為何大量模糊化處理這些客戶、關聯方信息?為何一邊向“公司三”借款一邊耗巨資購買設備?但截至發稿仍未獲回復。
30名股東集中入場,
手握雄厚資金
本次IPO前夕,新芯股份先回報了股東一個“大禮包”。
2023年,新芯股份豪爽地進行現金分紅5億元,而當期的歸母凈利潤尚不到4億元。在歸母凈利潤超過6億元的2021年、2022年,新芯股份反而沒有進行分紅。
一般來說,在A股IPO的企業一手分紅,一手募資的行為通常會被外界詬病,這種行為往往被視為企業通過分紅將資金轉移給大股東,同時再通過募資補充運營資金,或給外界一種“上市圈錢”的印象。
但新芯股份本身其實并不缺少資金。
上市前夕,30名外部股東集中增資新芯股份。招股書顯示,2024年2月,新芯有限召開股東會,同意公司增資。于是,30名投資方借此機會入場。
圖 / 新芯股份招股書
而這30名新股東大多來頭不小。其中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這五大國有銀行,以及中信證券、長投基金、中網投、融媒體基金等一眾證券類、基金類投資機構。
這些投資方為新芯股份帶來了雄厚的資本。本次增資,由30名新股東以1.9115元/注冊資本的價格認繳全部新增26.97億元注冊資本。若以此計算,新芯股份募集的資金超50億元。
圖 / 新芯股份招股書
截至2024年3月31日,新芯股份的貨幣資金高達62.77億元,較2023年年底的26.54億元增長約137%。
同期,新芯股份的短期借款只有1000萬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5.26億元。短期借款負債壓力不大,不過公司仍有30.88億元長期借款等待償付。
圖 / 新芯股份招股書
雖然近期沒有償債負擔,但并不意味著新芯股份沒有壓力,而這份壓力主要在行業競爭中。
因為新芯股份要面對的是全球化市場競爭,這個行業是全球化的透明市場,且市場高度壟斷,市場和關鍵技術掌握在少數幾家企業手中。
可以說,實現扭虧或業績增長并不是終點,新芯股份要想在這個市場分得更多“蛋糕”,還有很遠、很長的路要走。
新芯股份也在盡力爭取擴大自己的優勢。本次IPO,新芯股份計劃募集資金48億元,用于12英寸集成電路制造生產線三期項目和特色技術迭代及研發配套項目。
圖 / 新芯股份招股書
為了這次上市,不少股東選擇“親自”下場“護航”。招股書顯示,聯席保薦機構國泰君安、華源證券,聯席主承銷商中信證券都與新芯股份在2024年2月新增的投資方關系匪淺。
其中,國泰君安是新芯股份新增股東國鑫創投的兄弟公司,兩家公司同受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控制;
新增股東武漢芯盛的執行事務合伙人受武漢金控間接控制,而武漢金控間接持有華源證券50%的股份;
而新入股新芯股份的中證投資則是中信證券的全資子公司。
在股東們的“護送”下,新芯股份來到上交所門前。如今,恰逢A股活躍之時,而新芯股份能否趁機順利敲開上交所的大門,「子彈財經」將持續保持關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