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她買一家上市公司
A股并購縮影。
作者?I 吳瓊??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科創板一筆罕見并購案例誕生。
近日,科創板上市公司浩歐博公告,其控制權擬發生變更——正大集團旗下港股上市公司中國生物制藥計劃通過“協議轉讓+部分要約”相結合的方式取得浩歐博的控股權。
這是史上首個港股公司收購A股上市公司案例。同時,交易雙方都是各自賽道佼佼者,兩者之間強強聯合,對上市公司間并購整合頗具借鑒意義。受此影響,浩歐博復盤后連續兩日漲停,最新市值超30億。
這筆交易背后,泰國富豪家族身影浮現——來自汕頭澄海,于泰國曼谷起家,經過代代傳承,謝氏家族執掌的正大集團,在泰國亦稱卜蜂集團,商業版圖遍布全球。如今執掌中國生物制藥的,已是謝氏家族第四代姐弟謝其潤和謝承潤。
祖籍來自潮汕,她操刀一筆上市公司并購
最新公告揭開了交易細節:
具體方案是,中國生物制藥擬由其境內全資子公司輝煌潤康,以協議轉讓方式受讓浩歐博控股股東海瑞祥天所持的29.99%股份,協議轉讓價格為33.74 元/股,轉讓價款約為6.3億元;
股份轉讓后,中國生物制藥將通過其境內控股子公司雙潤正安,向浩歐博除輝煌潤康外的全體股東發起部分要約,占總股本比例為25.01%。要約收購價格同為33.74元/股。
由此,中國生物制藥將合計獲得浩歐博不超過55%的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后,浩歐博將成為中國生物制藥在A股證券市場控股的第一家上市子公司。這也是史上首個港股公司收購A股上市公司的案例。
實際上,此前浩歐博就公告披露公司股份轉讓事宜并停牌。直至一周后,神秘買家終于浮出水面。
作為本次收購方,中國生物制藥來頭不小——坐擁600億市值,背靠的是泰國首富家族正大集團。該家族財富故事還要從謝易初說起,1896年出生于汕頭澄海,年輕時謝易初遠赴泰國謀生,從賣蔬菜種子做起。1921年,他在曼谷唐人街上開了一家正大莊種子行,創立正大集團。到上世紀60年代,謝家已經成為泰國最大的飼料經營商。
1979年,正大集團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家進入中國大陸的外資企業。時至今日,正大集團已經發展成以農牧食品、商業零售、電信電視三大事業為核心,同時涉足金融、地產、制藥、機械加工等10多個行業和領域的多元化跨國集團公司,集團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正大集團走向鼎盛,謝家也逐漸成為泰國首富家族。集團的掌舵權,已經來到第三代謝吉人、謝镕仁的手上。
當然,龐大的商業版圖也離不開家族其他成員。在生物制藥板塊,三代成員謝炳和夫人鄭翔玲共同創立中國生物制藥,業務覆蓋醫藥研發平臺、智能化生產和強大銷售體系全產業鏈,成立當年便在港交所上市,最新市值超600億元。
如今,謝炳已經將中國生物制藥交到子女手上——姐姐謝其潤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主修醫藥和金融,之后便進入家族企業歷練。2015年,年僅23歲的她就擔任中國生物制藥的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隨后弟弟謝承潤也加入公司,2022年被任命為中國生物制藥首席執行長。一個細節是,此前曾有上市公司信息顯示,姐弟二人均已加入中國籍。
姐弟倆如何分工?據了解,董事會主席謝其潤側重于集團戰略規劃、國際化事業、資本市場運作,以及上市公司相關事務,無疑這次并購大概率出自她手;首席執行長謝承潤則聚焦上市公司旗下所有子公司的運營管理、組織優化和效能提升。
姐弟聯手,并沒有辜負父輩的期望。今年上半年,中國生物制藥營業收入158.7億元,同比增長約11.1%,創歷史新高。
創始人6億落袋
再來認識這次的賣方。
時間回到200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友李紀陽(英文名:JOHNLI)在蘇州成立浩歐博,聚焦過敏診斷、自身免疫診斷、脫敏藥開發等細分領域,是國內較早從事過敏原檢測的企業之一。2021年1月,浩歐博在科創板上市,成為“國內過敏原檢測第一股”。
但近兩年來,IVD(體外診斷)企業普遍面臨營收增長停滯和凈利潤下滑的困境,浩歐博也沒能幸免,據2024年三季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浩歐博實現營收3.07億,同比僅增長2.29%,實現凈利潤2656.3萬,同比下降31.24%?;蛟S正是因為業績承壓,浩歐博選擇賣身。
那么,豪門姐弟為何要買下這家公司?
實際上早在2022年,謝氏姐弟就為中國生物制藥制定“組織整合、全面創新、國際化、數字化”四大戰略,一邊剝離非核心業務,聚焦創新轉型;一邊通過收購F-star等完善業務版圖。
顯然,中國生物制藥對這次收購寄予厚望:浩歐博作為中國診斷領域的領先者之一,其診斷業務將與中國生物制藥的制藥業務形成業務協同,中國生物制藥亦將致力于在創新研發平臺及市場賦能浩歐博,釋放協同效應,持續做大做強。借此,中國生物制藥將跨界體外診斷行業。
在發出一系列股權變更公告的同時,浩歐博與中國生物制藥、海瑞祥天及JOHNLI也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稱各方將共同在脫敏藥及體外診斷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積極的探索和合作。
除了公司間的業務協同,浩歐博創始人也是這次交易中的贏家。收購前,浩歐博的控股股東為海瑞祥天,JOHNLI、WEIJUNLI和陳濤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資料顯示,WEIJUNLI是JOHNLI和陳濤的母親。
本次權益變動后,浩歐博的控股股東將由海瑞祥天變更為輝煌潤康,公司實際控制人則變更為中國生物制藥。創始人家族借此實現退出,落袋為安。收購完成后,中國生物制藥將提名浩歐博的董事長、監事會主席及所有高管。浩歐博創始人John Li同意留任,繼續管理IVD業務和團隊。
不過,留給他們的壓力還不小。以標的股份轉讓完成為前提,賣方承諾,浩歐博2024年度、2025年度、2026年度實現的歸母凈利潤應分別不低于4970萬元、5218萬元、5479萬元,如任一年度未能實現的,賣方將以支付現金方式對上市公司進行全額補償。
珍惜被并購的機會
并購時代浩浩湯湯,一個個醫療并購案接踵而至。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24年上半年中國并購市場被并購企業領域仍以清潔技術、半導體、生物醫藥、能源礦產、IT等科創領域為主。其中在生物技術/醫療健康領域,上半年共發生并購案例76起,雖交易數量有所下降,但交易金額達250.16億元,行業整體交易規模同比增幅32.1%。
進入下半年,隨著一系列政策推動,醫療并購潮更甚。據不完全統計,僅十月份以來,就有包括科源制藥、千紅制藥、新里程、四川雙馬、新諾威、藥師幫、多瑞醫藥、康惠制藥等多家上市公司紛紛披露資產并購、股權轉讓及相關進展公告。
為何醫療行業并購案例頻現?易界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上海市工業和信息化產業并購協會會長馮林此前分析,當前中國醫藥并購市場出現了結構性機會,基于市場供需趨勢及政策出臺,預計未來并購案例將顯著增長。
一方面,生物醫藥行業細分賽道眾多,且互相之間存在顯著的壁壘,使得沒有哪家企業能夠完全吃通整個市場。從大型藥企的角度來看,通過并購可以拓展核心產品管線,進一步增強研發和生產能力;而對賣方來說,生物醫藥行業往往需要耐心和長期投入,公司創新藥研發需要不斷輸血,與其他巨頭強強聯合,也不失為行業寒冬下的一種選擇。
一個顯著的案例是邁瑞醫療并購惠泰醫療——今年初,醫療器械“一哥”邁瑞醫療宣布,斥資66.5億元收購科創板上市公司惠泰醫療,成為今年科創板首單“A控A”的案例,轟動一時。對于這筆收購,邁瑞醫療當時稱,將以此進入心血管領域相關賽道;而惠泰醫療則引入了具備較強產業協同能力和資金實力的控股股東,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
不到一年時間,并購效果顯現。根據惠泰醫療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公司報告期實現營業總收入5.24億元,同比增長23.05%,業績明顯增長。期間市值已經增長超百億。
回到中國生物制藥收購浩歐博一案上,這是“并購六條”后首單科創板公司被收購案——9月24日,證監會發布的《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到,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并通過完善限售期規定、大幅簡化審核程序等方式支持上市公司間的整合需求。
當并購被視作寒冬里難得的出路,那些還能坐上談判桌的企業,已經十分幸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