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迪智駕IPO累虧8億,大學教授持股44%
估值90億,尚未實現盈利。
來源/瑞財經? 作者/程孟瑤
在離長沙城區不到10公里的一個砂石骨料礦山中,一輛載著60噸礦石的無人純電礦卡,經過3公里長的下坡,順利將礦石送到顎式破碎機內進行破碎,又空載上坡重新去裝載礦石,如此反覆工作一整天,不僅不需要充電,電量甚至還有結余。
這款由希迪智駕(湖南)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希迪智駕)提供整體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搭載華為MDC計算平臺,寧德時代(300750.SZ)提供動力支持的無人礦卡,在理想工況下,最高可節省90%左右的人力、運營成本,實現礦山運輸車輛的無人化和電動化。
近期,主導這款礦卡研發的希迪智駕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超90億的估值,讓自動駕駛行業又熱鬧了起來。
但不可忽視的是,避開了競爭激烈的乘用車市場,在自動駕駛礦卡賽道沖刺的希迪智駕,同樣面臨盈利模式尚未成熟、長期依賴研發投入的現狀,造血能力略顯不足。
收入增長的同時,虧損也在持續,報告期內累計虧損超8億元,其流動負債總額從2021年的1.40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3.95億元,截止2024年6月末,總負債規模已經接近10億元。7年融資超14億之后,資本還有多少耐心?
估值90億?
紅杉、百度均是股東
2016年,國家發改委及國家能源局《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要求全國礦區進行無人化作業。2017年希迪智駕成立,政策的引導以及資本的驅動下,希迪智駕發展一路高歌猛進。
其首創的全棧自動駕駛礦卡解決方案“元礦山”將專有算法與廣泛使用的商用車自動駕駛硬件相集成,實現無人駕駛礦卡的自主操作及遠程監控,使勞動密集型采礦作業實現自動化。
除此之外,希迪智駕還推出有應用于城市道路的V2X產品及解決方案,以及應用于軌道交通場景的高性能感知解決方案。
招股書中,希迪智駕自稱是中國唯一一家在封閉環境、城市道路及城際道路上實現解決方案商業化的頭部自動駕駛公司。
成立以來,希迪智駕已完成8輪融資,吸引了各路資本入局,累計取得融資款項超14億元。北京紅杉、新鼎資本、方正和生投資、聯想控股、百度、光大控股、藍思科技等等知名創投機構都是其股東。
2018年3月,A輪3000萬美元,2019年12月A-1輪1200萬美元,2020年7月-9月A-2輪1億元,2021年2月A-3輪2.82億元;2021年6月B輪2.8億元,2021年10月-11月B+輪2.63億元;2022年4月-6月C輪2.7億元。
2024年2月,希迪智駕完成IPO前最后一輪融資,來自策源廣益數字基金的2400萬元C+輪融資后,其每股成本來到235.11元,估值超過90億元。
以2018年3月美元兌人民幣平均匯率6.322計算,資本化進程讓希迪智駕的估值在6年時間漲了25倍。
本次IPO,希迪智駕還獲得了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國平安的聯席保薦。
目前,紅杉資本持有希迪智駕10.61%股份,新鼎資本持股9.67%,方正和生投資持股4.28%,聯想控股持股3.49%,兩江基金持股3.01%,湘江國有投資持股2.77%,瑞世資本持股2.75%,百度持股2.39%,青蒿資本持股2.33%,光大控股、光控眾盈分別持股2.27%。
李澤湘的“三重身份”
能獲得眾多資本撐腰,這也與希迪智駕的創始人的個人品牌效應有關。
希迪智駕由李澤湘教授和馬濰博士共同創立,馬濰為硅谷的資深專家,是原德州儀器基爾比研究院系統研發總監,專門研究自動駕駛應用,在機器人、信號處理及汽車行業擁有30多年的專業經驗。
李澤湘是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由于在大疆科技創辦初期擔任董事,并在技術、管理和戰略上提供了關鍵支持,又是汪滔的導師,被外界稱為“大疆之父”。
大疆創新之外,智能機器人領域的佼佼者李群自動化,專注家用機器人的云鯨智能,主打智慧物流的海柔創新,專注物聯網智能家居的臥安科技,致力于移動儲能和清潔能源的正浩創新,這些高新技術企業的背后,也有李澤湘的孵化培育。粗略統計,2012年以來,李澤湘成功孵化的機器人創業相關項目多達30個。
李澤湘同時還是固高科技(301510.SZ)的掌舵人,目前持股比例13.5%。1999年,李澤湘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同事高秉強和吳宏共同創辦固高科技。2023年8月15日,固高科技在創業板上市,上市當天收盤漲幅超466%,市值達到272億。這也是李澤湘自己首個實現上市的創業項目。截止發稿,固高科技最新市值約111億元。
除了教授、企業家身份,早在2016年7月,李澤湘還聯合紅杉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香港大學教授陳冠華在香港聯合發起科技創業平臺“Hong Kong X”,成為一名投資人。
2016年長沙市政府對李澤湘發出了邀請,希望他到長沙打造一個類似于東莞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的孵化平臺。李澤湘經過兩年多運作,在長沙建立了機器人學院,培養學生自主創業。
馬濰經常出入松山湖,當李澤湘在某一天和他聊到自動駕駛時,兩人決定一起創業,于是便有了希迪智駕,李澤湘擔任董事長,馬濰出任CEO。
IPO前,李澤湘控制希迪智駕43.63%股權,其中,通過新驅動香港控制29.81%股權,通過長沙港灣控制12.72%股權,通過清水灣香港創投及長沙晟譽控制1.1%股權。
期內累虧超8億
負債規模接近10億
與資本化一同推進的,還有希迪智駕產品的商業化進程。目前希迪智駕的自動駕駛和V2X技術,已實現了無人礦山、干線物流、智慧園區、城市公交等多場景大規模商業化落地。
2019年與東風柳汽簽訂合作協議;2020年完成全國首個最大規模“主動式公交優先”系統部署,實現V2X產品及解決方案的量產及商業化;
2021年推出新一代純電無人礦卡及無人化礦山解決方案,與東風柳汽合作發布兩款無艙自動駕駛商用車;2023年推出首批每輛載重70噸的無人駕駛純電礦卡;
2024年其56輛自動駕駛礦卡與近500輛有人駕駛礦卡混編運行進入常態化無安全員生產運營,組成全球最大的混編作業采礦車隊。
自2022年開始量產自動駕駛礦卡以來,截至2024年9月30日,希迪智駕交付了123輛自動駕駛礦卡,并收到320輛自動駕駛礦卡及206套獨立自動駕駛卡車系統的指示性訂單,積壓訂單總價值達約500百萬元。
但不可忽視的是,希迪智駕面臨盈利模式尚未成熟、長期依賴研發投入的現狀,自身造血能力略顯不足。
2021年-2024年上半年(簡稱:報告期),希迪智駕分別服務了31名、44名、85名、100名客戶,取得營業收入7738.5萬元、3105.6萬元、1.33億元、2.59億元;2021年-2023年復合年增長率為30.9%,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長472.6%。就當前收入規模而言,在中國自主采礦市場排名第一,同時是中國第二大商用車自動駕駛技術公司。
營收逐年增長的背后,是巨額的研發投入與持續的虧損。報告期各期,希迪智駕研發支出分別為1.12億元、1.11億元、9040萬元、3530萬元,其中7成以上為員工福利開支。同期,虧損分別為1.8億元、2.63億元、2.55億元、1.23億元,累計8.21億元;經調整虧損分別為1.14億元、1.59億元、1.38億元、5944.8萬元。
不可忽視的還有,希迪智駕自動駕駛和V2X業務的毛利率逐年下滑,進一步增加盈利壓力。此外,希迪智駕流動負債總額由2021年的1.40億大幅增長至2023年的3.95億元,同期手中貨幣資金從5億元明顯減少至2.35億元。截止2024年6月末,其負債規模已經接近10億元。
但在商業化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希迪智駕還需要進行持續投入。自動駕駛領域,核心算法是關鍵,希迪智駕主要為重型車輛提供自動駕駛規劃及控制系統,礦區信號弱、很多大的碎石需要避讓、天氣狀況、各種設備協同工作等問題都對礦區的自動駕駛提出了挑戰,這對企業研發實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希迪智駕也提到“開發新技術、設計新產品及解決方案,以及提升現有產品及解決方案的能力對保持市場地位至關重要”。
截止2024年6月30日,希迪智駕研發團隊共有244名成員,占員工總數的57.3%,其中一半以上持有研究生或以上學歷,專業技術覆蓋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機器人及車輛工程等領域,實現了跨學科開發及應用。
招股書中,希迪智駕透露了海外計劃,將自動駕駛礦卡的海外商業化推動至澳大利亞、歐洲及南美洲。通過與沙特阿拉伯NEOM新城及其他類似項目的合作,通過推出CiDiTruck,逐步拓展海外影響力。
自動駕駛礦卡企業出海主要有兩個路徑:一是進軍歐美發達國家,憑借性價比的產品,搶占有更高利潤率的市場;二是轉向“一帶一路”國家,如中東、東南亞、非洲等地,聯合國家中字頭能源企業搶占市場。目前看來,希迪智駕選擇了相對容易的第二種出海路徑。
希迪智駕還表示,進一步吸引全球知名的研發專家,以增強軟件和算法開發的能力;擴大并加強銷售及營銷團隊,以更好地抓住全球市場機會。
此外,在希迪智駕還計劃通過戰略投資或并購進一步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資源,為商業化鋪路。潛在目標包括于自動駕駛軟件、硬件系統及關鍵組件領域具有強大研究及交付能力的供應商,以及在自動駕駛行業具有顯著競爭優勢的終端客戶及運營商。
附:希迪智駕上市發行中介機構清單
聯席保薦人: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中信建投(國際)融資有限公司|中國平安資本(香港)有限公司
核數師及申報會計師:香港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高偉紳律師行|中倫律師事務所
獨立物業估值師:艾華迪評估咨詢有限公司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