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二代”劉舒琪掌舵下的通威股份:業績下行,50億元并購卡殼
縱觀整個光伏市場,今年以來產業鏈各環節均處于承壓狀態,供需失衡下的產能出清成為行業主旋律,通威股份的業績也難逃浩劫,陷入持續虧損的“冰河期”。接踵而至的內外部壓力,正拷問著劉舒琪與通威股份的戰略正確性。
撰稿 | 行星??來源 | 貝多財經
被外界稱為光伏史上最大規模的并購案,依舊懸而未決。
近日,通威股份(SH:600438)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前期披露擬以向潤陽股份進行增資及收購相關股東股權等方式,目前相關事項尚在推進中,交易各方仍在持續就交易相關事項進行磋商,不排除原交易方案可能存在調整或終止的風險。
通威股份還在公告中表示,交易各方也在磋商過程中同步積極探討其他整合方案,如有確定進展或變化,該公司將及時對外披露,并提示廣大投資者以公司公告信息為準,注意投資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這起收購實際由通威股份創始人劉漢元之女劉舒琪主導。這位“新掌門”接任董事長后不久,便帶領通威股份走上了數字化轉型、擴張銷售規模、完善海內外供應鏈的道路,在市場中動作頻頻。
但縱觀整個光伏市場,今年以來產業鏈各環節均處于承壓狀態,供需失衡下的產能出清成為行業主旋律,通威股份的業績也難逃浩劫,陷入持續虧損的“冰河期”。接踵而至的內外部壓力,正拷問著劉舒琪與通威股份的戰略正確性。
一、巨頭兼并,潤陽海外產業恐生變局
通威股份對潤陽股份的收購事宜,最早可以追溯到今年8月,通威股份擬與潤陽股份及上海悅達新實業集團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悅達”)等相關股東、江蘇悅達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江蘇悅達”)簽訂《增資意向協議》。
按照計劃,此次交易將分為兩步,首先江蘇悅達將對潤陽股份進行現金增資10億元。天眼查信息顯示,江蘇悅達是潤陽股份第二大股東上海悅達的控股股東,而江蘇悅達背靠國資股東,實控人為鹽城市人民政府,持股91.76%。
隨后,通威股份將通過向潤陽股份進行現金增資,并以現金收購江蘇悅達前述增資股權的方式,合計取得潤陽股份不低于51%的股權。本次交易總計金額不超過50億元,交易完成后,潤陽股份將成為通威股份控股子公司。
此前,通威股份在接受特定對象調研時曾坦言,該公司2022年啟動從上游硅料到下游組件的一體化布局,大規模布局組件環節相較于傳統一體化組件廠商較晚,2023年的組件出貨量才首度進入全球前五,在海外市場不具備先發優勢。
通威股份之所以對收購潤陽股份的相關事宜信心十足,也是因后者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在美國、泰國、越南等部分海外市場建設了產能布局,通威股份認為潤陽股份能夠幫助該公司拓寬海外高溢價市場的銷售渠道,提升全球綜合競爭力。
然而現實卻是,通威股份的并購事宜遲遲沒有進展。面對來自各方的追問,該公司董事會秘書嚴軻僅在業績會上透露,目前其正在與第三方中介機構持續推進審計、評估及業務盡調等相關工作,并與各相關方保持密切溝通。
直到11月中旬,一則“潤陽股份部分海外生產線停工”的消息如平地驚雷,將這起光伏史上最大規模并購案推上了風口浪尖。據第一財經報道,潤陽股份泰國4期組件廠已停工,電池廠為部分停工狀態,偶有五分之一左右產能可開啟。
根據新浪財經披露的潤陽4期組件廠內部文件,停工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受相關政策及市場需求影響,目前訂單不穩定,對生產連續性造成影響”,并表示根據泰國勞工保護法的要求,停工期間,公司會向員工支付75%的工資。
對于重視國際競爭力的通威股份而言,潤陽股份的外供應鏈生變自然不是什么好消息。不過,對潤陽股份之變是否會影響并購進程的相關問題,通威股份始終三緘其口,僅稱二者現階段并無股權關系,潤陽是否停產是其經營管理層的決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通威股份仍未在回應外界質疑的交易事項進展公告中披露并購實際進程與交易預計完成時間,而是著重對原交易方案可能調整或終止的風險進行了提示,顯然也因瑞陽股份的停產而憂心忡忡。
二、多番押注,逆勢擴張背后的業績風險
實際上,行業內外對通威股份這起并購交易的評價褒貶不一。據金融界報道,部分投資者認為此次收購是周期內的首例兼并案例,且為龍頭廠商收購前五廠商,行業見底信號再度明確,是觸底反彈的開始。
但在巔峰時期,潤陽股份的市場估值曾高達400億元,而按照通威股份以不超過50億元的價格收購51%的股權份額計算,后者如今的估值已蒸發四分之三,足以證明光伏行業正處在低位磨底的尷尬期,內卷激烈。
另有業內人士向藍鯨新聞透露,通威股份還有試圖降低并購交易成本的意愿,但無論是潤陽股份還是作為“投資人”的國資股東,顯然都不想低價賣出,二者在交易價格層面的博弈,或許也是阻礙收購進程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此,部分投資者對這起巨頭兼并事項持觀望態度,預測目前行業底部還要持續徘徊一段時間。他們認為,通威股份已出現業績下滑的情況,還要選擇負債累累、麻煩不斷的潤陽股份,并不利于其后期發展,甚至存在被后者拖垮的風險。
翻閱通威股份今年以來的財報可知,該公司的業績表現的確不容樂觀,第三季度的營業收入為244.75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373.52億元下降34.47%;歸母凈利潤為-8.44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30.31億元下降127.84%,由盈轉虧。
通威股份前三季度的收入為682.72億元,同比下滑38.73%;歸母凈利潤也轉虧至-39.73億元。而在2022年,該公司曾有光伏行業“盈利之王”的美譽,當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為217.30億元,收入更是達到1020.84億元。
針對虧損情況,通威股份董事會秘書嚴軻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該公司面臨當前光伏行業階段性供需失衡的調整,高純晶硅生產成本環比二季度已顯著降低,三季度8.44億元的虧損已較二季度實現環比減虧。
但截至2024年9月末,通威股份的資產負債率已達到69.04%,較2023年末增長13.96%;期末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也下滑27.6%至148.26億元,在此情況下仍要花費50億元進行收購,無疑將對其財務健康度造成壓力。
拋開本次收購事項不談,自2023年3月從父輩手中接過通威股份后,新任董事長劉舒琪推行的不少戰略舉措都曾引發業界爭議。先是公布了高達160億元的定增預案,但五個月后又以“資本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為由終止。
在此之后,通威股份又與樂山市政府簽署協議,計劃分別在樂山市峨眉山市、樂山市五通橋區分別投資建設年產16GW拉棒、切片、電池片項目,力爭2024年末建成投產,2025年末達產,而上述兩項項目的預計投資總額高達200億元。
劉舒琪的逆勢擴張是否會導致產能過剩問題,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在這位“創二代”的帶領下,通威股份能否實現生產端各項生產與消耗指標的有效優化,未來又能否守住光伏行業高地,還有待市場考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